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展期胃远侧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期胃远侧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阐述胃远侧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复习1990-1995年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或全切除的胃远侧癌手术171例,分析淋结的转移及有关预后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74.9%。肿瘤大小、Barrmann分型和浸润深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侵及肌层、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73.2%和100%。肿瘤侵及肌层即有NO③-⑧淋巴结转移,随着外侵程度加重,向近侧转移率明显增高,NO①转移率为14%。肿瘤侵及邻近脏器的,整块切除者好于脏器局部切除者。结论:(1)进展期胃远侧癌行远端胃次全切除加D2或D2+淋巴清除术应为标准术式。(2)胃角癌直径>5cm或No①淋巴结癌转移者应行全胃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3)浸润邻近脏器的胃远侧癌应联合脏器整块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4岁。因咳嗽10余天于2009年2月3日入院。2003年12月行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侧巨大溃疡,于2003年12月25日行全胃+脾+胆囊切除术,术后病检报告:慢性胃溃疡癌变,低分化腺癌侵及胃壁全层,淋巴结(4/12枚)可见癌转移,两吻合口、脾脏、大网膜及胆囊未见癌累及,胆囊多发性胆固醇息肉伴部分坏死。  相似文献   

3.
王志军 《疑难病杂志》2010,9(7):504-504
患者,男,60岁。右上睑皮脂腺癌术后3年,于2007年12月6日入院。2006年9月因右上眼睑肿块逐渐增大,行肿块切除,术后病理示:(右上睑)皮脂腺癌。2007年1月发现右腮腺区肿块,逐渐增大伴局部疼痛,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行右腮腺肿瘤及浅叶切除术,术中发现瘤体质硬且侵犯部分面神经分支,术后病理示:(右腮腺区)转移性基底细胞皮脂腺癌。  相似文献   

4.
曾富春  刘胜中 《四川医学》2010,31(11):1600-1601
目的探讨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11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行根治术,骨骼化胃左动脉,并整块切除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组织,常规送病检。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病检证实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8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率25.5%。其中胸中段食管癌5例,阳性率15.6%;中下及下段食管癌23例,阳性率29.5%。pTNM分期:0~Ⅱ期46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7例(15.2%);Ⅲ~Ⅳ期54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21例(38.9%)。有3例患者病变呈食管壁内跳跃性转移,均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结论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应作为食管中下段癌手术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5岁。2005年11月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现右侧锁骨上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片,质硬,活动度差.于12月6日在解放军某医院行右侧锁骨上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于12月16日行PET/CT检查提示:右侧锁骨区域及右侧上纵隔多发恶性高代谢灶.余部位未见明显灶性高代谢改变。12月23日胸部CT提示:右上纵隔肿物伴纵隔内多发淋巴结增大。西医诊断。纵隔神经内分泌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于2005年12月~2006年2月行放疗1周期。2006年2月~2006年9月行泰素、卡铂方案化疗4周期,力比泰、顺铂方案化疗2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价病情平稳.淋巴结仍存在.大小同前。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9岁。以“胃癌术后2年6个月,外阴肿物1月”为主诉于2005年3月20日入院。患者因上腹部疼痛伴乏力消瘦于2002年10月在我院肿外科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溃疡型癌;行胃窦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小弯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大弯及幽门下淋巴结转移,下切缘(+)。术后半年内在我科以FOLFOX4、TAXOL+CF/5-FU方案化疗共6个周期,后一直随访。2005年2月发现右侧外阴有一黄豆大小肿物,并逐渐长大至蚕豆大小。入院查体:右侧外阴有一2.5cm×2.0cm大小肿物,质地硬,活动;右侧腹股沟触及一1.0cm×1.5cm大小淋巴结,质硬,固定。行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胃癌新辅助化疔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二科2008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48例)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48例),行CT等检查评估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术前行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两组均行D2胃癌根治术(第二站淋巴结全部清除)。根据两组术后常规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胃体部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包括中晚期胃体部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ⅢB、ⅢC期及Ⅳ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的术后淋巴结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胃食管结合部癌进展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10.0%;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24.8%;胃食管结合部癌晚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12.5%;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37.1%;胃体部癌进展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8.0%;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20.5%;胃体部癌晚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3.8%;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29.8%;达到降低临床期和手术根治;胃窦癌包括中晚期胃窦癌(ⅢB、ⅢC期及Ⅳ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的术后淋巴结阳性率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于胃体部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患者,可以达到降低临床分期,减少阳性淋巴结数量,从而达到减少淋巴结癌肿残留、降低局部复发率,使患者生存期延长成为可能,值得推广应用;而胃窦癌新辅助化疗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四重癌1例     
胡猛  熊强 《广东医学》2016,(14):2079-2079
患者,女,60岁,未婚,因“上腹恶心、呕吐伴疼痛1月”入院。2001年3月发现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无痛质硬包块,大小约3 cm ×2.5 cm,在上海市某医院经皮穿刺取材活检病理诊断为:右乳腺浸润导管癌,无右腋下淋巴结侵犯,行右乳腺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乳腺浸润导管癌。切除癌组织3.5 cm,液窝淋巴结见癌转移(5/24),免疫组化:肌酸激酶( CK)阳性,波形蛋白( Vimentin )阴性,雌激素受体( ER )阳性,孕激素受体( 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钙黏蛋白E ( E -cadherin )阳性, P120阳性, Calponin阴性,Ki-6750%阳性。且术后行4周期化疗,化疗方案:CAF方案:环磷酰胺100 mg/m2,口服,第1~14天;多柔比星3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化疗顺利出院。2006年5月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在我院治疗,分段诊断性刮宫取材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高分化)。病理报告如下:(1)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侵及宫壁<1/2;(2)(左、右)宫旁组织未见癌;(3)(左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9);(4)(右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7)。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并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术后动态观察未见复发转移。2014年8月因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2个月入我院,胸部CT及胸片提示左肺下叶占位及两侧中量胸腔积液,肿块大小约5 cm ×6 cm,经皮穿刺肺活检提示:肺腺癌(中分化),胸腔穿刺引流出液体呈淡红色,癌胚抗原强阳性,给予化疗,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化疗6周期未见进展,患者自行放弃复查。此次又因上腹部恶心呕吐伴疼痛入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10余年,入院电子胃镜检查(图1)提示:(胃体中部巨大溃疡)胃体腺癌,侵犯固有肌层,胃体变窄僵硬,未见淋巴转移,已转胃肠外科手术治疗,随访至今健在。  相似文献   

9.
<正>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贲门癌术后2年7月余,腹痛腹胀2月余加重1天"于2015年7月15日入院。患者于2012年10月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就诊于西京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贲门癌、胃角息肉",腹部CT示"贲门胃底癌,肝右叶血管瘤(约3个)",于2012年10月26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贲门)溃疡型低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细胞癌,侵及浆膜,上、下切缘未见癌细胞,肿瘤距标本最近切缘0.8cm(上切缘),胃小弯淋巴结(4/5)查见转移癌,胃大弯淋巴结(0/12)未查见转移癌,周围粘膜慢性炎。免疫组化提示:C-erbB-2(0),EGFR局部(+),c-Met(+),S-100染色提示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因突发上腹持续痛7天,伴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无效,腹痛呈阵发性加重,于1994年12月首次入院。查体T36.6℃,P120次/分,R20次/分,BP12/7kPa,营养中等,急性病容,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上腹部压痛,以右上腹及剑突下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莫氏征(+),肝脾不大,无腹水征。白细胞增高,肝功能正常,腹部CT示肝脏正常,胃明显扩大,胃粘膜增厚超过Zcm,僵硬,疑胃癌及小弯、肝门淋巴结转移。急诊胃镜示皮革胃样改变。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下3/5呈弥漫性增厚,未见肿物,大网膜、胃…  相似文献   

11.
1本病进一步诊治 患者于2006年6月22日行右肺下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所见:肺下叶实变表现,切面红白相间,无明显坏死,可见支气管及血管断端。术后病理示:肺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区域淋巴结未见转移。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0岁。上腹部隐痛伴食后梗塞感2年,吞钡检查诊断为“食道贲门癌”,1977年11月2日入院。11月11日在全麻下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进行探查,见食道下端贲门部小弯缘有6×6×5 cm~3实质性肿块,质硬,与腹后壁粘连,尚可移动,主动脉旁有一3×3×3 cm~3肿大淋巴结,肝、脾、胰正常,行食道贲门癌切除,食道一胃吻合术。病理检查:胃底贲门腺癌Ⅲ级伴溃疡形成,溃疡周围粘膜增宽,呈菜花样。癌肿侵及肌层达浆膜,并累及食管残端游离缘,贲门后淋巴结内见有癌细胞侵及。住院经过:手术顺利,术后第3d拔除胃肠减压管及胸腔引流管,开始试验饮水,此后体温达39℃以上,WBC 12×12~9/L,N 0.91。左侧胸痛,X线示左侧胸膜反应,增加抗生素用量。术后第7d见部分切口感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6岁,因“右上颌窦癌术后1年,骨转移6个月,行化疗入院”而收入放疗科。患者2005年11月因“右侧鼻塞,涕血2个月余”在本院就诊,诊断:右侧上颌窦癌(T4aNOM0,ⅣA期)。2005年11月28日全麻下行“鼻侧切开右上颌骨大部分切除+右全蝶窦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中分化腺癌。2006年2月28日复查MRI示:右上颌窦癌术后,考虑复发。鼻内镜取病理示: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类癌罕见于胃.临床上对胃类癌亦缺乏足够认识,我们收治2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痊愈出院,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例1:男,40岁,因反复上腹痛伴黑使三年,再发二天入院.近三年反复出现上腹部饥饿样疼痛,进食后可缓解,曾三次出现黑便而就诊,胃镜示:“胃大弯处溃疡,”予西米香丁或雷尼曾丁等治疗,症状缓解.近二天症状再发,查大使OB(++),血常规Hb40g/L,拟“消化性溃疡伴出血”入院,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无疫水接触史,嗜烟酒。体查: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及肿大浅表淋巴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  相似文献   

15.
贲门胃底癌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1] ,其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最佳选择。过去多数学者均采用全胃切除、空肠或结肠代胃术 ,然而术后返流性食管炎、营养障碍、贫血等原因 ,常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其预后 ,我们于 1992~ 2 0 0 0年采用经腹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治疗贲门胃底癌 3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3例 ,男 2 6例 ,女 7例 ,年龄 39~ 74岁。其中贲门癌 18例 ,胃底癌 (包括侵及贲门者 ) 15例 ,术前均经胃镜病理证实为腺癌或低分化腺癌。手术方法 :手术前常规置胃管 ,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 ,胃大小弯侧游离范围按全胃切除术操作 ,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游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痛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嚼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混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游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痛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嚼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混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18.
贲门癌经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明扬  张军  黄斌  邓思寒 《西部医学》2009,21(11):1954-1956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经腹淋巴结清扫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63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经腹D2+根治术治疗,并对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完成D2+手术,全胃切除9例,近侧胃切除54例,其中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脾、胰尾切除2例,联合左肝外叶切除2例。术后病检均未发现切缘癌残留。淋巴结转移主要为1、2、3、7、8、9、11组淋巴结。术后1年生存率100%(51/51),2年生存率97.2%(35/36),3年生存率73.7%(14/19),4年生存率60%(3/5)。结论贲门癌淋巴结清扫的重点在腹腔,规范性淋巴结清扫是提高贲门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键。对于侵犯食道&lt;2cm的贲门癌经腹手术易于完成淋巴结彻底清扫。  相似文献   

19.
报告全胃切除治疗进展胃癌25例,术后随访1-10年,存活3年以上6例,其中行Roux-en-Y食人肠吻合者10例,单袢空肠食管十二指肠间置术1例,术后营养较满意。认为只有当幽门侧或贲门侧胃癌已侵及胃体,浸润进展期胃癌,胃体癌,或贲门侧癌已有幽门周围淋巴结转移或幽门侧癌已有贲门周围淋巴结转移时才需行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20.
例1,女,5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8个月入院。食管胃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长约5.0cm狭窄,壁僵硬,粘膜破坏,通过稍受限,胃底扩张度欠满意。电子胃镜示距门齿32~36cm新生物隆起,溃疡形成,质地硬、易出血。病检报告食管鳞状细胞癌。2000年3月在气静麻醉下,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见食管下段质硬肿物长约4.0cm,肿物下缘距贲门约4.0cm。作上腹正中切口,贲门处一肿物约3.0cm×2.5cm,质较硬,切除中下段食管,贲门及部分胃体胃底,残胃呈管状与食管于右胸顶吻合。术后病理报告:食管下段髓质型高分化鳞癌,癌组织侵及深肌层;贲门溃疡型低分化腺癌,癌组织侵及浆膜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