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28例早期气管切开手术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方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922-92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气管切开手术指征 ,以提高该类病例呼吸道并发症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 2 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行一般治疗、原发伤、合并伤治疗的同时 ,着重分析气管切开术前准备 ;气管切开的直接原因 ;气管切开术后处理 ,并视不同情况行机械通气 ( MV)治疗。结果 :死亡 1 2例 ,病死率 42 .86%。死于颅脑损伤、脑疝 9例 ,死于并发症 3例。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损伤呼吸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并提出早期气管切开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早期气管切开与延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n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由建库至2016年3月,同时查阅所获取的参考文献索引.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收集到的文献按照制订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篇随机对照研究,共2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对颅脑损伤患者的VAP发病率(P=0.15)及病死率(P=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机械通气时间(P=0.01)及ICU住院时间(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不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P发病率及病死率,但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 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早期幽门后肠内营养联合早期气管切开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25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3例,即早期行幽门后肠内营养及早期气管切开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对照组62例,即普通经鼻饲管肠内营养及气管插管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观察二组患者经不同部位肠内营养处理,不同改善气道通气处理后两周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并发症发生率(获得性肺炎,反流误吸,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次使用呼吸机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通过二组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O2、SaO2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P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36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4h内行气管切开26例,死亡7例,病死率26.92%;24h后切开10例,死亡4例,病死率40.00%。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4~5天)和晚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9—10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在ICU行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48小时,且插管前无肺部感染,均预期行气管切开,入ICU即行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将这些病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予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予晚期气管切开,观察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7天、14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人工气道7天、14天观察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天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予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ICU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对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对我科1996年10月-2001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照常规传统治疗与2001年10月-2006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加强监护,及早行气管切开,头部降温,放宽手术适应证,大骨辫超低位减压相比较。结果1996年10月-2001年9月病例103例,恢复良好36例,中残23例,重残18例,死亡26例,病死率25.2%。2001年10月-2006年9月病例175例,恢复良好75例,中残52例,重残21例,死亡27例,病死率15.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加强监护,及早行气管切开,早期手术,大骨辫超低位减压,头部降温可降低病人病死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对我科1996年10月~2001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照常规传统治疗与2001年10月~2006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加强监护,及早行气管切开,头部降温,放宽手术适应证,大骨瓣超低位减压相比较。结果1996年10月~2001年9月病例103例,恢复良好36例,中残23例,重残18例,死亡26例,病死率25.2%。2001年10月~2006年9月病例175例,恢复良好75例,中残52例,重残21例,死亡27例,病死率15.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加强监护,及早行气管切开,早期手术,大骨瓣超低位减压,头部降温可降低病人病死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对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氧供,并同时冰毯降温,观察治疗前后PaO2、GCS评分、LIS评分、ALI指数及颅内压(ICP)变化。③结果49例患者经治疗后,有关指标均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组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病死率(包括自动出院)20.41%。出院39例获随诊0.5年,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3例。④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可控制和预防低氧血症,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高压,对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麦银英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0):874-876
目的对颅脑损伤后机械通气引发VA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颅脑损伤后机械通气在24h以上30例患者,对其机械通气引发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气道损伤、呼吸治疗器械污染、细菌易位、卧位及营养不良是机械通气引发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经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时治疗处理,效果良好28例,其中气管插管17例,气管切开11例;死亡2例,均为气管切开患者。结论在预防和治疗VAP时,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气道损伤,阻断感染环节;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交叉感染源;加强卧位和营养的护理,明显降低了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纪强  韩礼纲  王青山 《河北医学》2008,14(3):258-260
目的:探讨急重症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重症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本组患者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15例死亡,死亡率为34.9%。结论:早期诊断并尽早呼吸机治疗可有效降低本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呼吸干预-机械通气救治严重胸脑伤伴多发伤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我科收治的198例外伤患者中28例严重胸脑伤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救治成功24例,死亡4例(含家属放弃救治自动出院2例)。结论早期呼吸干预-机械通气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4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中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A组)26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后才使用机械通气(B组)22例,对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有l8例(占81.82%)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PaO2、R、PaCO2、SaO2等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较早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缺氧症状,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和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心脏手术后呼吸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心脏术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经验。方法:10例心脏术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当循环功能稳定后,拨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结果:8例顺利撤离呼吸机,两例患者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导致严重呼吸衰竭,重新接受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结论:心脏术后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的患者,能够平稳地接受由有创机械通气向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重症胸外伤93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近5年来救治的93例重症胸外伤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治疗采用胸部护板固定、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剖胸探查、肋骨骨折复位肋骨钛板固定、损伤脏器修补或切除、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方法治疗重症胸外伤及其并发症。结果该组93例重症胸外伤中,治愈91例(98%),死亡2例(2%)。其中死于合并重型颅脑伤1例,死于合并心脏刀刺伤1例。结论重症胸外伤的治疗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掌握机械辅助通气及气管切开时机,并及时处理多发伤和休克等是救治重症胸外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价值。方法将81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内科治疗及相应的手术治疗 对照组38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衰时使用机械通气 观察组43例伤后或术后即刻实施机械通气 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 GOS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能改善生存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肺叶切除术后6例,食管贲门癌术后10例,胸部严重外伤6例。救治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给予呼吸支持及循环支持等。结果:抢救成功18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ARDS确诊后,应尽早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包括使用呼气未正压通气、间歇正压通气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重症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长期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当预计机械通气的时间超过数周,应当考虑气管切开,但是何时进行气管切开仍存在争议。虽然有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探讨气管切开的时机,大部分并不能证明早期气管切开的好处。早期行气管切开与晚期相比,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增加患者机械通气的舒适度,镇静药物的使用有减少的趋势,但是早期气管切开并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的时间,对重症监护病房留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无影响,且不能降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提示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从早期气管切开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期间有无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分组,进一步将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通气时间是否≥7 d分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组和非延长组。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2岁(16~89岁),中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34分(16~66分)。车祸伤和坠落伤是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62例,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50例,多因素分析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R=0.72,95%CI:0.53~0.92,P=0.03)、血液碱剩余(OR=0.56,95%CI:0.37~0.88,P=0.002)、肋骨骨折(OR=1.72,95%CI:1.60~2.80,P=0.012)是启动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机械通气时间≥7 d者38例,<7 d者24例,结果显示ISS评分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结论: GCS评分、血液碱剩余和肋骨骨折是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ISS评分高和颅脑损伤重可能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期间有无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分组,进一步将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通气时间是否≥7 d分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组和非延长组。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2岁(16~89岁),中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34分(16~66分)。车祸伤和坠落伤是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62例,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50例,多因素分析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R=0.72,95%CI:0.53~0.92,P=0.03)、血液碱剩余(OR=0.56,95%CI:0.37~0.88,P=0.002)、肋骨骨折(OR=1.72,95%CI:1.60~2.80,P=0.012)是启动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机械通气时间≥7 d者38例,<7 d者24例,结果显示ISS评分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结论: GCS评分、血液碱剩余和肋骨骨折是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ISS评分高和颅脑损伤重可能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