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救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者),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24例,加温组:通过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常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加温组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温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中青年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降低其病死率及病残率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策略、时机以及输液通道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俊枢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383-1384
目的:观察并研究多发性骨折伴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实施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接受治疗的多发性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正压液体复苏,实验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凝血酶原时间( PT)、输液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T更短、输液量更少,治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因失血而休克的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和其他各类代偿机制得以调动,为各部分器官血流灌注提供了有效保障;治愈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骨盆骨折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控制液体复苏组24小时总输血量、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明显小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控制性升压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组控制液体的输入速度和输入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mmHg;对照组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抗休克,即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使MAP维持在60~80mmHg。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血压控制达到MAP目标值后,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非常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1),血细胞比容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应用DCS救治的82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2例严重多发伤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70例经应用DCS后,休克逐渐得到纠正,再次行确定性于术,经过顺利,情况良好。复苏期患者pH、体温、PT值与一般腹腔损伤病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70例痊愈出院,12例死于脑疝或多器官衰竭。结论对严重创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有效液体复苏量和限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战 (创 )伤伤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报道 32 .6 %~ 5 9.5 %的伤员因失血休克死亡。抗休克的成功为其他治疗提供了必要前提 ,而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是救治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措施。有关平原战 (创 )伤休克的液体复苏及原则已有大量研究[1 - 3 ] ,但对高原创伤失血休克液体复苏量 ,以前研究很少。笔者在高原现场用新进高原大鼠研究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液体复苏量和限量。一、材料与方法1.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 :乳酸林格液由本院所药剂科提供 ,心功能分析仪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制 ,大鼠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2 .方法 …  相似文献   

9.
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患者伤后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早输注血浆可有效提高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冻干血浆(FD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成分基本相同,在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护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其在储存、运输等后勤保障中具备优势,无论是在战时或平时的创伤救治中都能够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提升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8例经抢救后转入ICU的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58例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效果、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与病死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低于常规组(P<0.05);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总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救治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TU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62例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Ⅰ组,30例)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组(Ⅱ组,32例),均用平衡液和贺斯为复苏液(2∶1),分别按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液体复苏,随后进行手术止血.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在复苏的4个时相点检测剩余碱、乳酸和肌酐.结果 两组MAP在充分液体复苏前各自稳定在50~70 mm Hg和70~90 mm Hg,心率在早期复苏后明显下降,CVP升高(组内P<0.01,组间T1P<0.01),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总输液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复苏后剩余碱值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Ⅰ组变化更为显著,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肌酐在复苏后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于积极/正压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用于TUHS的液体复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严重创伤165例入院1 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的量效关系.结果165例中复苏成功率为67.9%,复苏成功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1例(6.66%),创伤病死率32.1%(5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最初1 h)输液量大于1.5 L两组存活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小于1.0L组.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应以血液动力学稳定为基础,以纠正氧代谢紊乱和防止MODS为目的,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及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48h凝血功能检查,分为凝血功能障碍组(A组,68例)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B组,52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休克、合并伤情况、颅内出血情况、液体复苏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与休克(OR=3.073,P=0.036)、重型颅脑损伤(OR=1.794,P0.001)、液体复苏(OR=0.312,P=0.035)、多发脑挫裂伤情况(OR=2.911,P=0.040)、合并胸腹部损伤(OR=3.008,P=0.041)及酗酒史(OR=2.664,P=0.047)相关。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A=0.613,R值B=0.464,t=2.107,P=0.046),非凝血功能障碍组优于凝血功能障碍组。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合并休克、胸腹部损伤及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更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3年2月及2007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5~2003年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及损害控制复苏(DCR)治疗的198例作为对照组;2007~2015年按照DCS及DCR技术治疗的423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Ⅰ期手术治疗;治疗组Ⅰ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相应手术控制出血并阻断污染,然后转往ICU按DCR原则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结果对照组发生创伤性凝血病52例,其中死亡23例,死亡率44.23%(23/52)。治疗组中382例有进行性出血,86例出现凝血障碍。382例进行性出血急诊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其中206例加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合并脏器伤按DCS原则行剖腹手术,同时按DCR原则作止血性复苏,及时输入血液制品及凝血因子。ICU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骨盆骨折固定等确定性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盆腹腔感染1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治疗组中发生凝血病者死亡率为22.09%(19/86),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按照DCR原则行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同时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加骨盆外固定支架控制出血,将明显提高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张希国  刘小丰  苏嘉  张永 《武警医学》2013,24(9):804-806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不同方法液体复苏和护理干预对非控制性失血休克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855例非控制性失血休克胸腹多发伤患者。纳入对象分为两组:低压复苏组573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收缩压控制在80~85mm Hg,输液总量1 000m L;传统复苏组282例,术前强制性输液,输液总量2 000m L,收缩压维持在85mm Hg以上。比较分析两组血液和输液需要量、病死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和凝血象。结果总病死率9.2%(79/855),53.2%死于失血性休克并凝血病。存活病例治愈的主要并发症:凝血病131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1例、过负荷补液71例、急性肺损伤70例、轻度心脏衰竭46例。低压复苏组与传统复苏组输血输液需要量、病死例数、术后早期异常指标并需要处理的例数、凝血象检查、ICU时间≥7d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性失血休克采用"损害控制性复苏"即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可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干预重点是掌握复苏压力、时间、方法和凝血因子全面及时补充;并发症护理重点为"致死三联征"即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疝形成伴失血性休克的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救治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以"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救治的54例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研究组),并与2003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未按该方法救治的48例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患者1周内死亡率以及伤后半年的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GCS、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4例患者1周内死亡13例,死亡率为24%;对照组患者1周内死亡16例,死亡率为33%(P<0.05).研究组患者伤后半年GOS显示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按休克程度行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可以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