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中脊髓背根电刺激检查过程中适宜的麻醉深度.方法 选择全麻下接受SPR术的痉挛性脑瘫患者20例,观察术中患者接受脊神经后根电刺激检查过程中,不同麻醉深度(A点:患者BIS<60;B点:BIS值在60~69;C点:BIS值...  相似文献   

2.
本院于1998年9月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投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者。该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对麻醉要求较高。麻醉选择很重要。根据脑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的要求,选择禁用肌松药的方法。现就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18岁,最小6岁,平均12.5岁,平均体重18skgo2、术前用药:术前常规安定01~0.Zing/kg肌注,阿托品O01~0.02mg/kg肌注。3、麻醉方法,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入院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护:即P、BP、R、SPO。、ECG(…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瘫是一种综合征。目前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该手术不但要求麻醉平稳无痛,且术中用神经阈值探测仪电激脊神经后根时要有肌收缩反应,所以其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的肌肉松弛药对脑瘫(CP)病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麻醉的影响,以便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66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只诱导时使用一次短效肌松药后,不再追加肌松药;B组使用中效肌松药至电刺激测试神经阈值前30min左右停用肌松药;C组连续使用短效肌松药至电刺激测试神经阈值前10min停药;结果:A组电刺激脊神经时患儿有较大的肢动,需加大睡眠及止痛药方能维持,术后清醒率低.B组较平稳,但有时需等待肌肉张力恢复,可控性差.C组可控性强,尤需术者,等待,睡眠药及止痛药明显少于A组,术后清醒率高.结论:用去极化肌松药维持此类手术的肌松,效果确切,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5.
李红英  蔡杰衡 《广东医学》2004,25(8):943-944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对4~15岁患儿39例于俯卧位下行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麻醉选择气管内静脉复合全麻。结果 全组均于全麻下成功完成术中电刺激及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结论 选择作用快、排出快、不影响肌电反应的麻醉药物,便于术中依手术所需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同时注意防止俯卧位可能引起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50例。均采取全麻SPR手术,对照组根据生命体征调节麻醉深度,观察组采取BIS监测。比较两组基础麻醉后(T_0)、电刺激前5 min(T_1)、电刺激时(T_2)、电刺激后5 min(T_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2时MAP、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0、T_1、T_2、T_3时MAP、HR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抑制6.00%、恶心呕吐发生率4.00%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BIS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SPR手术中可较好控制麻醉深度,对循环干扰较小,缩短拔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对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术前 3d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结果 本组 16例随访 4年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术后步态明显改善 ,有显著差异P <0 0 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 ,支持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机制。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在小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应用了普鲁卡因静吸复合全麻,经21例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1例,男14例,女?例;年龄3~13岁,平均6.20±2.59岁;体重11~30公斤,平均17.60±5.46公斤。均为单纯痉挛性或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混合型脑瘫患儿,无严重智力障碍,除受累肢体严重痉挛外,患儿肌张力明显增高,大部分伴有踝、髌阵挛以及膝、跟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术前检查无明显心肺疾病。  相似文献   

9.
小儿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采用氯胺酮,安定,γ-羟基丁酸钠(下称KVR)麻醉2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10岁,平均(4.8±1.37)岁,体质量7~28kg,平均(15.4±2.99)kg.均为先天性及外伤性白内障.术前体查未发现手术及麻醉禁忌证.一侧手术18例,双侧手术2例.手术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时间10~45min,平均(20.5±4.34)min.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用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的脊神经束刺激电极研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系运用电刺激法,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的部分纤维以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所致的下肢痉挛,是近年来对痉挛性脑瘫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该手术创伤大,操作精细,刺激较强,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又要避免电刺激脊神经后根引起的不良反应,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术中麻醉深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该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对麻醉的要求较高。我们自1998年4月2005年8月共施此项手术35例,现将麻醉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刚  石文剑  伍湘伊 《新疆医学》2007,37(5):147-14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可以明确而永久地缓解小儿,脑瘫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我院从2003年3月-2007年5月共施行腰骶部SPR手术126例,现将SPR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是目前治疗痉挛型脑瘫最先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手术具有痉挛解除彻底,降低肌张力,不影响肢体活动,对感觉影响相对少,无复发及明显改善步态等优点。该手术要求麻醉平稳、无痛,且要求患者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现将武警总队医院近年来对86例SPR手术的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痉挛型脑瘫患儿86例,男77例,女9例。ASAⅡ级,年龄2~17岁,其中3~4岁占90%。②麻醉方法:术前患儿禁食12 h,禁饮4 h。阿托品0.01~0.02 mg/kg,或东莨菪碱0.01 mg/kg肌肉注射后入手术室,为防止患儿哭闹剧烈,肌肉注射氯胺酮6~12 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后进入术间,以安定0.02~0.04 mg/kg,芬太尼0.05 μg/kg,维库溴铵0.08~0.1 mg/kg,快速诱导插管,以静注依托咪酯,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ECG、SPO2、MAP、SBP、DBP、HR和尿量等。着重观察气管插管前后和俯卧位前后循环的变化。③结果:气管插管及俯卧位前后循环的变化较大,经对症处理即可平稳。电刺激时,不使用肌松剂,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4.
脑瘫病人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对麻醉要求较高,术者要求患者俯卧位[1],既要麻醉平稳,深度适中,又要在测神经阈值时肌肉不能松弛.我院自1994年~1997年共对46例脑瘫病人行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全部采用普鲁卡因和安氟醚复合全麻.术中用多参数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用神经探测仪探测患肢对神经根各亚束的电刺激的敏感度,各神经亚束兴奋阈值之间的差明显增大,对于行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要求俯卧位,肌肉不能松弛的手术,便于对病人呼吸和循环的管理,采用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较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连续开窗式SPR手术治疗脑瘫肢体痉挛(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对35例脑瘫病人,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结果:经随访,本组35例病人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脑瘫肢体痉挛,对脊柱后柱损伤小,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听觉诱发电位(AEP)是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蜗至各级听觉中枢产生的相应电活动,能监测术中知晓,迅速反映麻醉深度变化.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需在术中刺激各脊神经后根小束,麻醉不宜过深,故需要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总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髋内收畸形的效果,针对内收肌群痉挛的不同情况选择切断不同的神经节段,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对596例伴髋内收畸形的脑瘫患者施行了SPR术或SPR+内收肌部分切断术.其中男364例,女232例,年龄3 ~ 24岁,平均9.8岁.根据术前内收肌痉挛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第1组:整个内收肌群痉挛,第2组:以长收肌痉挛为主,对第1组行腰段SPR治疗,神经节段分别选择L3、5及S1后根和L4、5及S1后根.对第2组分别行一期SPR+矫形术和分期治疗,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调查.结果 第1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7%,髋内收畸形改善率为86.6%,第2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6%,髋内收及步态改善率为85.3%.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神经节段选择L3、5及S1后根或L4、5及S1后根在改善髋内收方面无明显差异,SPR与矫形分期手术的效果要优于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术中电刺激法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下称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是1978年Fasano等首先采用的,在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等方面为脑瘫的外科治疗开拓了一个新途径。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0年4月,采用电剌激观察机体活动,进行选择性切断腰骶神经后根治疗脑瘫患儿后遗的肢体痉挛,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4例,女5例,年龄3.4~17岁,平均7.8岁;其中小于3~7岁11例,占57.9%;均为痉挛型脑瘫患者,其中双下肢痉挛型13例,四肢痉挛型6例;按Ashworth5级分法,肌张力在3~5级(平均3.8级),均高于正常,膝、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脑瘫患者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进行全程监测.结果 经3~18个月随访,本组11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SPR的痉挛性脑瘫患者,双下肢肌痉挛的解除率100%,功能改善率80%,膝、踝反射正常率80%,髌、踝阵挛消失率90%,剪刀步均消失,肌力均在3级以上.结论 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SPR,患者双下肢肌痉挛的解除率、功能改善率、反射正常率、肌力等均明显优于其他学者报道的肉眼下进行SPR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赛机宁不同外周神经肌肉阻滞程度(NMB)对脑瘫患儿脊神经根诱发肌电图监测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功能性选择性腰部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瘫患儿2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12岁,性别不限。麻醉诱导后,使用Nicolet Endeavor-CR16通道的电生理监护仪,对拟切除的脊神经后根连续3次电刺激,间隔时间为5s,刺激强度为3.50mA,记录所刺激的神经根诱发相应肌群肌电图(EEMG)的平均振幅和潜伏期作为基础值。静脉推注赛机宁0.05mg/kg,当外周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分别为100%、75%、50%、25%时再次以同样的强度刺激及间隔时间连续进行3次电刺激,记录EEMG的平均振幅和潜伏期。观察振幅保留比率和潜伏期的变化与赛机宁不同NMB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NMB减少,振幅保留比率逐渐增大,振幅保留比率(Y)与NMB(X)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60a(P〈0.01)。NMB在50%-100%时,潜伏期较基础值明显延长,潜伏期(Y)与NMB(X)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481a(P〈0.01)。结论 赛机宁可影响脊神经根诱发肌电图监测,随着NMB程度逐渐降低,振幅保留比率逐渐增大,潜伏期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