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0例乳癌病人分为(1)化疗组,32例.行1~3次的术前CMF(环磷酰氨、氨甲喋磷、氟脲嘧啶)方案治疗;(2)对照组,8例.未行术前化疗或放疗.检测两组的乳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TA).结果化疗组端粒酶活性(TA=0.499)较对照组(TA=1.018)明显降低(P<0.001);且发现化疗1次、2次、3次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812,0.492和0.280,说明术前化疗次数越多,乳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结论乳癌术前CMF方案化疗能明显抑制端粒酶活性,其活性降低程度与化疗次数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可考虑作为化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和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或选择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肾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端粒酶 PCR ELISA法检测 3 1例肾恶性肿瘤、3 1例肿瘤旁组织和 6例正常肾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 ,按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分组分析。 结果  3 1例肾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 80 .6% ,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病理分级Ⅰ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 58.3 %(7/ 12 ) ,Ⅱ级者阳性率 91.7% (11/ 12 ) ,Ⅲ~Ⅳ级者阳性率 10 0 .0 % (7/ 7) ,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明显高于Ⅰ级者 (P <0 .0 5) ;RobsonⅠ期阳性率 77.8% (14 / 18) ,Ⅱ期阳性率 81.8% (9/ 11) ,Ⅲ~Ⅳ期 2例均阳性 ;T1N0 M0 期 3例均阳性 ,T2 N0 M0 期阳性率 79.2 % (19/ 2 4) ,T3N0 M0 期阳性率 66.7% (2 / 3 ) ,T2 N2 M0期 1例阳性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病理检查对肾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85例乳腺肿块病人进行细针穿刺,对穿刺细胞分别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和光镜细胞学检查.以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结果为最终标准,分别对两种检测方法在术前诊断乳癌方面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 术前端粒酶活性检测同穿刺细胞学相比,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2.6%(P>0.05),灵敏度分别为91.9%和64.5%(P<0.05),约登指数分别为65.8%和47.1%(P<0.05).结论 乳腺肿块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癌术前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uPA及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uPA及VEGF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示,110例中,uPA高表达者59例,占53.6%;低表达者51例,占46.4%。VEGF高表达者65例,占59.1%;低表达者45例,占40.9%。uPA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及TNM分期有关,VEGF表达与TNM分期有关;uPA和VEGF的表达与年龄、月经状况、激素受体状况无关;uPA和VEGF高表达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相应低于低表达者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uPA和VEGF均是影响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子。 提示uPA和VEGF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行为密切相关,两者均可能是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的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端粒 (TLM )长度、端粒酶 (TLMA )活性的表达 ,探讨乳腺癌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实验 (TRAP) 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以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的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TNM分期的进展中由Ⅰ期的 5 9.1%增高到Ⅳ期的 92 .9% ,而端粒长度在乳腺癌TNM分期的进展中不断缩短 ,由Ⅰ期的 (7.5 4± 0 .95 )kb缩短到Ⅳ期的 (5 .0 3± 0 .5 3 )kb。恶性乳腺肿瘤癌旁组织中的平均端粒长度皆位于正常水平。乳腺癌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组的端粒长度为 (4 .45± 1.3 9)kb显著短于端粒酶阴性组的 (5 .70± 1.2 3 )kb。结论 恶性乳腺肿瘤将端粒酶激活并没有绝对延长其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长度 ,而且 ,随着肿瘤的发展端粒片段还会缩短 ,并与端粒酶活性似乎存在着反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抑制端粒酶活性以控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 10 μmol/L与端粒酶催化亚基 (hTRT )mRNA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处理乳腺癌细胞 ;于处理后 2 4、72h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 ;于处理后 72h以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 ;于处理后 12 0h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经hTRT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后 ,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 ,至作用后 72h ,端粒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 65 .6% (P <0 .0 5 ) ;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细胞周期发生显著变化 :G0 /G1期细胞数增多 ,S期及G2 /M期细胞数则减少 ;细胞增殖指数由 0 .46降低至 0 .2 5 ;并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出现 ,凋亡发生率为 12 .5 % ;而无义组及空白对照组以上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表明应用反义技术抑制端粒酶活性治疗乳腺癌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 采用Southernblot及端粒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 ;大肠癌组织端粒长度较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明显缩短 ,且随大肠癌Dukes分期的进展进一步缩短。结论 端粒的短缩和端粒酶的激活可能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乳腺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良、恶性乳腺肿瘤中表达的差异以及它与恶性乳腺肿瘤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repeatedamplificationprotocol)-银染法检测保存于液氮中的新鲜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良、恶性乳腺肿瘤的端粒酶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但它们的瘤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皆为阴性。恶性乳腺肿瘤端粒酶的阳性率随病理分型的恶化和TNM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增高。恶性乳腺肿瘤中肿瘤长径≥20mm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20mm及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1)。结论术前检测乳腺肿块中端粒酶活性有利于良、恶性乳腺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和了解恶性乳腺肿瘤的发展状况,亦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结肠癌端粒酶活性临床研究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32例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结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而癌旁组织无活性;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组织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端粒酶异常激活与结肠癌的发生相关,而与结肠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转移相关基因CD44V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CD44V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笔者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D44V9的表达水平。结果示乳腺癌组CD44V9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分别为64.5%,48.4%,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20.0%,5.0%)和正常乳腺组(6.7%,0%)(均P<0.05);良性肿瘤组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CD44V9表达率为79.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率(31.6%)(P<0.05);浸润性癌中CD44V9表达率为70.4%,明显高于早期浸润性癌的表达率(25.0%)(P<0.05)。CD44V9表达与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关(P>0.05),但随PTNM分期的增高,CD44V9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提示CD44V9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D44V9基因表达水平有望作为判断乳腺癌转移倾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青年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其侵袭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其侵袭性关系。方法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40例青年乳腺癌 (年龄≤ 3 5岁 )和 3 0例绝经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 )值 ,探讨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青年组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和MVD值 ( 70 %和 65 .2 8± 15 .0 6)均明显高于绝经组 ( 4 0 %和 5 1.91± 15 .0 6) ( P <0 .0 5和 P <0 .0 1)。MVD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临床分期有关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青年乳腺癌侵袭性强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抗癌药物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对乳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0例乳癌病人分为:(1)化疗组,32例。行1-3次的术前CMF(环磷酰氨、氨甲喋磷、氟脲嘧啶)方案治疗;(2)对照组,8例。未行术前化疗或放疗。检测两组的乳癌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TA)。结果 化疗组端粒酶活性(TA=0.499)较对照组(TA=1.018)明显降低(P<0.001);且发现:化疗1次、2次、3次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812,0.492和0.280,说明术前化疗次数越多,乳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结论 乳癌术前CMF方案化疗能明显抑制端粒酶活性,其活性降低程度与化疗次数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可考虑作为化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和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或选择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附37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 (MBC )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7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经典根治术 (10例 ) ,改良根治术 (19例 ) ,单纯乳房切除术 同侧腋窝淋巴结摘除术 (4例 ) ,单纯乳房切除术 (4例 )等。结果 上述手术方式的患者 5年生存率依次为 80 .0 %,78.9%,2 5 .0 %,2 5 .0 %;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的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0 %和 93 .3 %;雌激素受体 (ER)阳性和阴性的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是 80 .0 %和 42 .8%(P <0 .0 5 ) ;结论 改良根治术是MBC的首选术式 ,术后可根据情况辅以其他治疗 ;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等因素影响预后 ,其中手术方式和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Ⅰ期乳癌骨髓微小癌转移及nm2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Ⅰ期乳癌患者原发癌的nm23表达及其与骨髓小癌转移(BMM)的关系,方法 以抗上皮细胞膜及nm23-H1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2例Ⅰ期乳癌患者进行BMM及乳癌原发灶nm2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在Ⅰ期乳癌中,19.2%(10/52)存在BMM;在低分化乳癌组中,BMM的阳性率(35.0%,7/20)明显高于高分化组(9.3%,3/32)(P〈0.05)。在BMM阳性组中,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微小癌合并转移的诊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合并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 18例合并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均采取手术治疗 ,术中及住院期间无死亡。 5例 ( 2 7.8% )术后转移 ,明显高于同期 10 0例无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 ( 2 .0 % ,P <0 .0 0 1)。病理切片结果提示本组的癌灶均已穿透包膜 ,存在包膜外血管浸润。其中 7例因广泛转移于术后 5年内死亡。结论 应高度重视本病的危害性。甲状腺B超检查结合转移灶穿刺活检可提高本病诊断率。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辅以甲状腺素 ,1 31 I同位素等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辅助化疗在无淋巴结转移乳癌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访112 例无淋巴结转移乳癌病人,观察其5 ,10 年生存率和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辅助化疗组10 年转移率低于单纯手术组( P < 0 .05) ,10 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 P < 0 .05) 。结论 对无淋巴结转移乳癌病人应常规行辅助化疗;而手术范围与生存率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年和老年乳癌的预后。方法 对作者3 所医院20 年间(1970 ~1990 年) 随诊资料完整的35 岁以下青年乳癌197 例和65 岁以上老年乳癌266 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和老年乳癌发病率有所上升,其5 年生存率分别为55.3%(109/197)及65.4% (174/266)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原发肿瘤> 5 .0 cm ,临床Ⅲ期,腋淋巴结转移> 5 枚或妊娠、哺乳期者,青年组预后较老年组差( P < 0 .01) 。结论 提高乳癌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对青年乳癌的意义尤为重要。在临床Ⅱ,Ⅲ期青年组,通过综合治疗后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判断预后价值及其与常用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乳癌的PCNA表达,并对此57例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 57例乳癌中,PCNA阳性者35例(61.4%),阴性者22例(38.6%),经中位时间为32个月的随访,7例出现远处转移或死亡者均为PCNA阳性表达者。PCNA与腋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转移或死亡率有显著相关(P〈0.0  相似文献   

19.
胰液中端粒酶及亚单位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检测胰液中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对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 2 4例胰腺癌和 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中的hTERTmRNA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结果 hTERT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 87.5 % ( 2 1/ 2 4) ;慢性胰腺炎中阳性率为 2 1.4% ( 3 / 14 ) (P <0 .0 0 1)。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胰液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 .3 % ( 2 0 / 2 4) ,2 8.6% ( 4 / 14 ) (P <0 .0 0 1)。结论 胰液中检测hTERT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对胰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