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肠瘘患者42例,其中40例(95.2%)发生于胃肠手术之后,肠瘘的位置:5例胃肠吻合口瘘,7例结肠瘘,14例回肠瘘,8例十二指肠瘘和8例空肠瘘。高流量瘘(〉500 ml/d)有20例(47.6%),低流量瘘(〈500 ml/d)22例(52.4%)。保守治疗17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25例(其中在发现肠瘘2周左右即行早期确定性手术10例;发现肠瘘3月左右再行确定性手术15例)。结果本组行保守治疗17例中,治愈12例(70.6%),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行手术治疗25例中,治愈21例(84%),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两组治愈率及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肠瘘2周左右即行早期确定性手术10例患者,4例(40%)再次发生肠瘘;发现瘘之后3个月再行手术的15例患者,2例(13.3%)再次发生肠瘘,两组手术后再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本组患者自发现肠瘘之日起,行保守治疗者平均住院(198.5±35.6)d;行手术治疗者平均住院(122.4±45.2)d。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88.5±25.1)d,晚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168.5±65.9)d,早期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晚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肠瘘患者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是可行,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获得较好地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允召  黎介寿 《普外临床》1994,9(5):289-292
作者自1983年以来10年间共收治重症胰腺炎并发肠瘘或肠、胆、胃多发瘘患者24例,占同期治疗肠瘘患者的3.6%,年龄为27-66岁,平均年龄47.7岁。其中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病引起者10例,饮洒后诱发者3例,无明显原因者11例,全组患者均经两次以上手术。消化道瘘的发生率依次为结肠、小肠、十二指肠、胆、胃。本组单发瘘治愈率68%多发瘘治愈率为62%,总治愈率67%。手术治愈占54%。有效地控制感染是预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早期手术治疗1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通过早期手术治疗肠外瘘的方法。方法 应用全静脉营养技术和生长激素、抑素等药物 ,ICU支持 ,对部分肠外瘘病例行早期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重建肠道连续性 ,以缩短疗程。结果 早期决定性手术治疗 11例 ,手术 12例次 ,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病例选择、手术方法适当对部分肠外瘘病例采用早期决定性手术治疗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Li J  Ren J  Yin L  Ha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0-103
目的 探讨当前肠外瘘治疗的成功点与今后需要改进之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1971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1169例肠外瘘的治疗结果。结果 1168例患者的治愈率为93.0%,其中37.1%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病死率为5.5%,主要死于感染(60/65)。659例接受手术治疗,647例获得成功(98.25)。第二阶段(1985年1月-2000年12月)的治愈率、病死率与手术成功率(94.2%、4.4%、99.7%)均较第一阶段(1971年1月-1984年12月)的结果(90.4%、8.2%、95.5%)为佳(P<0.05)。结论 本组病例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点是改变了治疗策略,将手术治疗作为最后的措施。改进了控制感染的方法;重视营养支持与生命器官的监测。为了进一步取得肠外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疗程与减少费用,今后应研究促进管状瘘自愈的方法,改进特殊病因肠瘘的治疗以及早期施行肠瘘的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年余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瘘5例,回肠瘘3例,结肠瘘13例,直肠瘘7例。术后4~9d发生肠外瘘22例(78.6%)。结果:肠外瘘的原因:肠管感染性伤口缝合后愈合不良9例,缝合操作不当7例,吻合口血运障碍6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3例,营养不良2例,吻合口远端梗阻1例。 非手术治疗22例(78.6%),21例(95.5% )治愈; 手术治疗6例(21.4%),3例(50%)治愈,其中2例(1例瘘口远端肠梗阻,1例末端回肠瘘口外置)后期(肠瘘3~6个月)行确定性手术。本组共4例(14.3%)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既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既有疾病本身客观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大部分肠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只要正确掌握肠外瘘手术指征和时机,后期确定性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后肠瘘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吉润  崔国平 《普外临床》1997,12(3):171-173
为提高手术后肠瘘的治愈率,作者总结了1989年12月至1996年10月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肠瘘24例,包括十二指肠瘘6例,高位小肠瘘3例,低位小肠瘘7例,结肠瘘8例,16例行保守治疗,治愈率75%(12/16),8例行手术治疗,治愈率87.5%(7/8),全组死亡率20.8%(5/24),作者认为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诊断;(2)结合生长抑素的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3)控制感染;(4)针对  相似文献   

7.
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研究在肠外瘘发生早期,一期切除肠外瘘肠段,并进行肠吻合以消除瘘的手术效果。方法本组患者男18例,平均(31.5±16.5)岁;女8例,平均(38.4±22.4)岁。26例患者中,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2例,腹部创伤并发肠外瘘11例,妇产科手术因术中损伤肠道并发肠外瘘3例,肠道炎性疾病、肠梗阻和肠套叠等小肠良性疾病术后并发肠外瘘10例。2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瘘2个,小肠瘘及小肠吻合口瘘18个,回结肠吻合口瘘5个,结肠瘘4个。本组患者2例合并胆瘘,1例合并胰空肠吻合口瘘,2例为多发瘘。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8例次,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次,回结肠吻合口切除再吻合术5例。在术后72h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结果26例患者无死亡。18例需机械辅助呼吸,平均支持时间(3.0±2.4)d。早期确定性手术距前次致瘘手术或腹膜炎发生平均(8.9±4.6)d,距发现瘘的时间为(4.0±2.6)d。恢复肠内营养的时间为(9.7±3.1)d。完全经口饮食平均为(18.7±8.1)d。术后生长激素平均使用(8.9±2.8)d。结论在肠外瘘早期行确定性手术,并在术后适时加用生长激素可促进吻合口的愈合;进一步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胃肠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发胃肠瘘的手术治疗时机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83年8月~1998年7月收治的AHNP并发胃肠瘘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4~69(平均564)岁。病程39d~13个月,平均36个月。27例痊愈,6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胃肠瘘导致难治性腹腔感染,继发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AHNP并发胃肠瘘与继发感染,胃肠血管栓塞所致血运障碍,多次手术损伤和引流放置不当或时间过长有关。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胃肠手术后并发肠外瘘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了21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生高位肠瘘8例,低位肠瘘13例;高流量肠瘘9例,低流量肠瘘12 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4例;手术17例 ,治愈14例,死亡3例。结果提示采用控制感染、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降低肠外瘘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非手术疗法不能治愈肠外瘘的最后选择,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肠外瘘治疗的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外瘘曾一度是外科的“灾难”,其治疗规律亦早已定式,近年来营养支持的发展,更进一步完善了其治疗模式,本综述复习了肠外瘘近期治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6~ 1999年间收治的 2 8例急性胰腺炎术后胃肠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给予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治疗 ,经瘘流出液量显著减少 (P <0 .0 1)。全部患者均治愈 ,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 (5 2± 16)d(2 4~2 2 7d)。 85 .7%的胃肠道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绝大部分胰腺炎术后胃肠道瘘经非手术治疗可获痊愈 ,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序贯治疗可显著加速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手术后胰瘘的处理:附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术后胰瘘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0例胰瘘的治疗方法 ,其中 15例行非手术治疗 ,5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者全部治愈 ,效果满意。结论 大部分胰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愈。但当出现胰瘘管和主胰管相通或 5个月非手术治疗未愈的情况时 ,应改行手术治疗 ,胰瘘管空肠吻合是简单安全有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脏移植术后的外科并发症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根据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Starzl移植研究所的经验,介绍与外科操作技术有关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结果与结论:术后腹腔出血,肝动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胆,胆道梗阻,胃肠道伐孔,胃肠道出血等是与外科技术操作有关的外科并发症,对肝脏移植术后异常情况的快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减少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预防肠粘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红霉素对术后腹腔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两种腹腔粘连动物模型,将36 只大鼠随机分为红霉素组(8 mg/kg ,首次舌静脉注射,以后1 次/8 h ,背部皮下注射,连用3 d) 和对照组。术后第9 d 处死动物,入腹观察腹腔粘连情况。另外,将124 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1 g/d ,连用3 d ,静脉滴注) 和对照组,分别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随访18 个月,观察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 在两种模型中,红霉素组的粘连得分及粘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1) 。红霉素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1 , P < 0 .025) 。结论 红霉素可预防腹腔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附40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8年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 40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 8例占同期原发性肝癌住院之 43 .9% ,大肝癌占 81.9% ,伴门静脉癌栓者占 8.5 % ,伴胆管癌栓者 4.8%。 40 8例中行左外叶切除 118例 ,左半肝切除 97例 ,右半肝切除 112例 ,右肝肿瘤所在区段切除 73例 ,左、右叶肿瘤同时切除 8例。同时行门静脉癌栓 (左、右支或主支 )取栓术 3 5例 ,同时行肝内外胆管癌栓取栓术 2 0例 ;加行全植入或药泵置入 (DDS) 48例 (3 5例有门静脉癌栓者均经门静脉置入 )。术后发生并发症共 3 0 2例次。包括膈下脓肿、肺部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 ,胸腔积液、腹水、伤口裂开等。手术死亡率 2 .7% ,残癌率为18.4% ,术后复发或转移率为 73 .0 %。 1,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3 .9% ,5 1.3 % ,3 5 .5 %。结论 原发性肝癌接受手术治疗者的病期均较晚 ,术后复发和 /或转移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l997年l0月~2002年10月76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急症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梗阻23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并梗阻53例。结果 7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期切除吻合55例(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l9例,左半结直肠一期切除吻合3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肺部感染2例,伤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l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5%。除l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它病例均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随访统计l,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55%,38.5%。结论 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大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对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直肠癌手术40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经手术探查发出以机械性梗阻占多数(19/21),手术治愈18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均为延误手术时机造成。非手术治愈5例。结论 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虽有梗阻症状,但由于术后诸多 影响,大多缺乏典型机械性梗阻的临床表现,易与术后肠麻痹,炎性粘连梗阻相混淆,应注意加以鉴别。处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肠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1例腹主动脉瘤肠瘘的诊治经过,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本例为50岁女性患者,因腹痛2个月,外院剖腹探查发现腹主动脉瘤5d入院。术后13d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伴休克及上消化道大出血,疑诊为腹主动脉瘤肠瘘。急诊手术发现腹主动脉瘤近端空肠兼,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形人造血管置换,十二指肠第4段及空肠上段切除,空肠-十二指肠降段侧侧吻合术。术后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唯持续高热,经抗生素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该病罕见,死亡率可达30%以上。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本病生存率的关键。由于腹主动脉与肠道相通,术后易发生败血症及腹膜后感染,故使用强有力的抗菌素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亢) 术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各种原因。方法 对30 例原发性甲亢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及术后的甲状腺功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 年,复发3 例,转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4 例。复发与甲减者,术前、术后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 及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 均较术后功能正常者明显升高( P < 0 .05 ) ,而与腺体残留量无明显关系( P > 0 .05 ) 。结论 TGA,TMA 的检测对原发甲亢术后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