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胸部外伤并发急性肺不张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外伤并发急性肺不张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ICU病房收治的20例重症胸部外伤后急性肺不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和肺泡灌洗等综合救治措施。20例均治愈。结论急性肺不张是重症胸部外伤后常见并发症,尽早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反复失败1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 临床资料病人女性 ,6 6岁 ,因吃油腻食物后出现中上腹痛伴呕吐 12h入院。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史 4年。体检 :巩膜无黄染 ,中上腹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CT示 :胰腺弥漫性肿大 ,边缘模糊 ,胰周大量渗出 ,胆囊炎 ,胆囊结石。CT分级为E级 ,APACHE Ⅱ评分为 9分 ,故诊断为急性胆源性重症胰腺炎而入院。入院后给予禁食、抗炎、抑制胰酶分泌及肠外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入院后 2周开始 ,经放置在十二指肠第三段的螺旋形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百普素肠内营养。第 1天百普素 12 6 g加温开水至 5 0 0m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胸部创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 17年内成功救治的 32 6例胸部创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病因以钝性伤多见。 2 6 3例并发血气胸 ,创伤性湿肺 135例 ,连枷胸 41例。行常规开胸手术 45例 ,电视胸腔镜手术 9例。临床治愈 30 1例 ,治愈率 92 3% ,好转 2 5例。结论 :连枷胸的治疗重点是针对肺挫伤进行综合治疗。对大面积严重浮动胸壁 ,仍需作必要的固定。正确掌握保守与手术治疗的界限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电视胸腔镜对胸部创伤的诊治明显具有组织损伤小、康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分析近2年中我科收治的41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EN分成常规治疗组(20例)和EN组(21例),分析其病因,比较两组病人主要治疗经过及临床转归,APACHEⅡ评分及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的变化. 结果:41例病人全部治愈,除6例(14.63%)并发假性囊肿外,无一例因病情恶化需要手术干预.EN组病人于入院后7 d左右开始实施EN,均能较好耐受,其治疗前后APACHEⅡ分值变化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入院3周时,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其中前清蛋白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EN支持是SAP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可行性、安全性、易操作等特点,合理应用有助于改善病情,显著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0例)和TPN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结果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EN组的住院时间、尿淀粉酶及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都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体重EN组较TPN组明显提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清蛋白水平与TP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此种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方法安全有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也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展开分析,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分别予以肠外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云娟 《工企医刊》2001,14(4):76-77
我院于1998年10月28日~1999年11月4日实施机械通气患儿共26例,对其进行有效的胸部物理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6例,男19例,女7例;日龄为10分钟~20天;早产儿10例,体重最小1350g,最大2600g,平均为2050g;足月新生儿16例,其中肺炎8例,窒息5例,败血症2例,颅内出血1例。机械通气时间4小时~4天,平均为42小时。  相似文献   

9.
病例摘要男,64岁;有胃溃疡病史20余年,栓塞病史8年,运动性失语症4年,行鼻饲1.5。患者于2002年6月28日,因阵发性咳嗽,有咳不出,鼻饲管内抽出大量咖啡样物,住进我院,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脑梗塞后症”。营养评价患者卧床8年,身高176㎝(询问人)、体重61kg(床上卧姿称重法[1])。肱三头肌皮厚度(TSF)4.8mm,表明体脂肪消耗殆尽;白蛋19g/L、转铁蛋白0.9g/L,表明患者远期、近期白质都严重摄入不足,总淋巴细胞计数748×109/L。以上几点可推断该患者为混合型严重营养不良。临床治疗使用常规止血等治疗无效后,使用维胃镜进行检查,并介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价值日益显现。我院自2003年3月-2004年10月运用纤支镜治疗急性肺不张2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鼻空肠管肠内加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经鼻空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EN)支持加肠外营养(PN)21例,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35例进行比较。结果: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少,营养状况改善明显,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结论:在SAP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对消化道功能的恢复,保护肠道粘膜屏障,防止感染,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不同时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80例SAP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于患病后第3天通过鼻空肠管给予EN、肠内营养(EN)组于患病后第6天通过鼻空肠管给予EN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60例。并分别测定各组病人在患病后相同时间点的相关生化和营养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EN组病人营养指标、反映病情严重度指标恢复正常均快于PN组。EEN组较EN效果更好。结论:SAP病人早期EN治疗效果肯定,宜尽早给予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益生菌肠内营养方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采取益生菌肠内营养方案,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感染情况及肠内菌群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腹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肠杆菌总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总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生菌肠内营养方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能够维持机体肠道菌群平衡,避免肠道黏膜损害,形成肠道黏膜保护屏障,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重症胰腺炎患者通过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延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针对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各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5%),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后,其治疗效果较延迟肠内营养治疗后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各指标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三组均给予基础常规治疗,A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B组和C组患者分别在入院48~ 60 h、61 ~72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7d和14 d比较三组的营养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B组治疗14 d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腹部CT评分、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血糖、血钙均优于A组和C组[(3.50±1.90)分比(12.50±3.10)分和(6.40±2.10)分、(1.81±0.59)分比(3.74±0.68)分和(2.33±0.66)分、(6.71土1.23)mg/L比(21.84±2.87) mg/L和(10.32±2.41)mg/L、(43.58±5.64)g/L比(34.83±4.51) g/L和(38.62±4.07) g/L、(7.21±1.34) mmol/L比(9.61±2.23) mmol/L和(8.36±2.15) mmol/L、(2.21±0.39) mmol/L比(1.84±0.22) mmol/L和(1.95±0.2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CRP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A组[(6.14±1.37)d和(8.46±2.61)d比(12.87±3.14)d、(4.12±1.37)d和(6.67±1.41)d比(9.84±1.53)d、(4.43±1.17)d和(6.97±1.19)d比(11.41±1.33)d、13.3%(4/30)和26.7%(8/30)比36.7%(11/30)、6.7%(2/30)和10.0%(3/30)比20.0%(6/30)],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更明显,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必须加强营养支持.经空肠肠内营养不刺激胰腺分泌,是安全可行的.目前,认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状况,保护肠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调节炎症反应,降低住院费用.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应尽可能采用经空肠肠内营养,而非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肠内营养支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ASP)中应用和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近年来的ASP作实验组,与既往的ASP治疗结果作对比,观察住院天数,各种并发症,死亡率和费用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ARDS和其它感染性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下降,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结论: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周家德 《现代医院》2012,12(5):70-71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全胃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体重、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值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呕吐、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淀粉酶下降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住院时间,降低其医疗费用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探讨SAP时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普通外科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间15例SAP病人在入院3~5天时放置空肠螺旋管,在到达空肠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11例病人在置管2~3天后到达空肠,3例置管第4天时在X线透视辅助下置入空肠,1例在置管第4天时在内镜辅助下进入空肠.所有病人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良好,无胰腺炎复发,而且肠内营养开始后1~2周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与营养支持前比较明显好转,无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发生.结论:对SAP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能改善SAP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了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的4月-2016年的4月我院所收治的4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以肠外营养,观察组则实施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清中前清蛋白及内毒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单纯肠外营养相比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并保障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