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内、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行三腔起搏。冠状窦电极导线与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一个Y型转接器构成心房部分。结果 :10例患者 ,9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置入导线 ,1例因存在残存左上腔静脉 ,从右锁骨下静脉置入。 10例中 9例冠状窦电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中部、1例置于冠状静脉窦远端。冠状窦起搏阈值为 1.0 6±0 .2 0V、起搏阻抗 6 11± 115 .8Ω、P波振幅为 4.0 7± 0 .88mV ;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 0 .5 3± 0 .12V、起搏阻抗 6 70 .3±191.7Ω、R波振幅为 9.6 6± 1.87mV。随访 5~ 2 4个月有 9例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 ,1例呈AAT工作方式。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 10例中 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控制 ,2例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三腔起搏器技术安全、可靠。适合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观察AT501起搏器起搏预防和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同时伴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AT501起搏器,术后1个月打开三种独立的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3个可程控的起搏终止治疗功能。经8~10个月的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通过9790程控仪回顾心律失常发生事件,发现AT501起搏器对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率为98%,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起搏终止治疗功能可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其中起搏终止治疗的成功率为56%,在270~36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78%,在220~27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40%。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AT501起搏器置入后通过对起搏器的起搏预防和终止治疗功能合理程控,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波士顿科学起搏器的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反应(AFR)是波士顿科学公司起搏器的一项功能,目的是当患者发生房扑时,如果心房率超过AFR程控频率,起搏器会马上转换为非跟踪模式工作,防止在心房易损期内的竞争性起搏导致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可以在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而未能模式转换时,避免因跟踪心房导致的快频率的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前常出现频发的房性早搏(房早),有时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这些房早遇到患者本来存在的发生房颤的基质时,则可触发房颤。应用频率较高的心房起搏进行超速抑制可控制这些房早,达到预防房颤的目的。为达到超速抑制房早的目的,心房起搏频率常程控为80~90次/min,这种起搏频率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频率较快,能引起患者心悸不适的感觉,尤其在睡眠和休息时。二是房早的频率可能比之更高,这种起搏频率不能达到充分的超速抑制。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近期出现一种起搏器新的图1 动态心房超速抑制起搏(DAO)方式A、B、C、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8.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德国百多力公司生产的PhilosDDDR型起搏器抗心房颤动(房颤)功能的效果。方法3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置入了PhilosDDDR型起搏器,术后打开模式转换功能(Auto-Mode-Switch,AMS),关闭抗房颤功能。记录1个月AMS次数、心房及心室起搏百分比、心率、房性早搏(房早)次数及临床症状等。之后打开抗房颤功能,并将此功能设置在“中档”,1个月后使用程控仪调出以上数据,并比较开启此功能前后1个月二者的差异。结果与起搏器置入术前比较,不论抗房颤功能开启与否,绝大多数患者头晕、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运动耐受量改善。在打开抗房颤功能后,多数患者诉临床症状与开启此功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13.2%)患者诉心悸及气短;在使用程控仪将抗房颤功能由“中档”降到“低档”后症状明显减轻。打开抗房颤功能后,房早发生率显著性降低(P〈0.05),心房起搏的比率及心率明显增加(P〈0.05)。然而,AMS次数无显著性减少(P〉0.05),说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减少。结论将PhilosDDDR型起搏器的抗房颤功能设置在“中档或低档”,虽然房早显著性减少,心房起搏比率增加,但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并无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心房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摘要)耿仁义,朱中林病窦综合征(SSS)并发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无心房明显扩大及静止心房时,心房起搏(AAI)并非是禁忌证,AAI起搏不但能控制或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房超速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心房超速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伴阵发性房颤,并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8例,分别植入具有动态心房起搏功能的起搏器,PacessetterTrilogy23643例,VitatronSelectionTM900E5例;随访6个月,前3个月不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后3个月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根据起搏器记录到的模式转换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判断其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结果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前后,患者房颤发作的次数分别为2437±956次/月和472±135次/月(P<0.05);模式转换持续时间分别为173±105小时/月和48±25小时/月(P<0.05);房颤负荷分别为33±8%和10±7%(P<0.05)。结论动态心房超速起搏,是阵发性房颤预防治疗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评价抗心动过速DDDRP起搏器对识别、预防和终止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tachyarrhythmia,ATA)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ATA而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T500/AT501)的患者24例.起搏器的心房预防性起搏(atrial preventive pacing,APP)方案由主治医生决定是否或者何时开启,ATA的监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功能则在置入术后随即激活.回放起搏器存储的心律失常事件和心内电图,核对、分析起搏器识别ATA的准确性和ATP终止ATA的效率,同时比较在APP功能开启前后患者ATA负荷的差异.结果 24例患者在(17.63±8.79)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无事件生存,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起搏器的APP功能始终是关闭状态,6例患者在第一次术后随访时开启,另有6例的APP功能在随访至9.29个月时激活.24台起搏器共记录到97 367阵次的ATA,在有心内电图记录的阵次中,起搏器对ATA识别正确率为(76.77±20.52)%;ATP终止ATA的有效率为(50.27±19.29)%.尽管APP功能开启后的心房起搏比例(87.95±20.93)%较开启前(50.73±34.46)%明显增高(P《0.01),但是患者的ATA负荷(14.73% 与16.52% 或7.52 h/周与6.58 h/周)和最长单阵ATA持续时间(27.27 h 与20.75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DRP起搏器能识别和诊断大多数(75%)的房性心律失常,适时发放的ATP治疗可超速抑制、终止约50%的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APP功能提高心房起搏的比例,但从整体上并不能明显减少ATA的发作和降低患者的ATA负荷.  相似文献   

14.
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43例植入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DDD(R)起搏器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随机交叉关闭或打开AV search功能各3个月,分别在第一阶段(3个月末)、第二阶段(6个月末)程控获取心室起搏百分比(Vp)、高频心房事件及测试血浆BNP值。结果43例患者按计划完成随访,AV search关闭组心室起搏(VP)比例为78.0±10.3%,心房高频事件为58±15次,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为333±30pg/ml;AVsearch打开组Vp比例为15.9±4.8%,心房高频事件为29±13次,BNP65±21 pg/m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 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  相似文献   

15.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心房起搏有明显的抗房性心律失常作用 ,本研究对一组接受心房起搏治疗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选择 1993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对合并有阵发性房颤患者 38例植入永久性心房起搏装置 ,年龄 38~ 78(6 0± 17)岁。其中 33例为病窦综合征 (病窦 ) ,5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指术前记录至少 1次房颤发作者。 5例病窦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由于经济原因 ,行单纯右心房起搏 (AAI) ;3例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 ,选择DDD起搏器 ,行双心房 右心室三腔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 ,其中 3例行三腔起搏 (双心房 +右心室 ) ,2例行双心房起搏 ( 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 ,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 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 :P波振幅 4.5± 2 .6 8m V,起搏阻抗 880± 2 0 4.11Ω ,起搏阈值 0 .5 8± 0 .37V。结果 随访 2~ 12个月 ,除 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 ,其余 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随访了107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其中VVI(R)组起搏器共53例,随访时间为(7.09±4.13)年;房室顺序起搏组AAI、VDD(R)、DDD(R)型起搏器共54例,随访时间为(3.41±2.21)年.随访时收集患者置入起搏器时的年龄、心律失常的类型、术前有无阵发性房颤、起搏器的类型、至随访时起搏器置入时间以及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时间,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心电图,部分患者做Holter检查,明确是否发生持续性房颤.通过统计学Logistic回归分析,阐明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的107例中共有17例发生持续性房颤;其中VVI(R)组12例,房颤的发生率为22.64%;房室顺序起搏组5例,房颤的发生率为9.26%.在VVI(R)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有阵发性房颤、起搏器置入后时间均为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房室顺序起搏组,只有原有阵发性房颤是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在VVI(R)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有阵发性房颤及起搏器置入后时间均为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房室顺序起搏组,原有阵发性房颤为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Vitatron 900E)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效果。方法:对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每段2周),第1段启动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DDD60次/min,探查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第2段为起搏治疗段1,DDD85次/min,观察超速起搏的抗心房颤动作用;第3段为起搏治疗阶段Ⅱ,DDD70次/min,据第1阶段获悉的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启动4个预防心房颤动程序中相关的项目。结果:10例均可控制心房颤动,3例用心房超速起搏控制,7例仅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及/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其中3例尚需用可达龙0.2g/天。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器有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对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8例老年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室重塑、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随访半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2±0.04vs0.34±0.0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61.5±3.9mmvs64.5±3.1mm,P>0.05);6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右房室双腔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预防老年人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PAT)的效果 ,将年龄≥ 6 0岁、具备起搏器适应证、反复发作PAT、无器质性心脏病、抗心律失常药物 (AAA)预防效果不好的 2 1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置入右房室双腔起搏器 (双腔组 )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器 (三腔组 ) ,出院后第 3、6和 12个月各随访 1次 ,观察比较 :①PAT和房性早搏 ;②起搏参数和并发症 ;③服用AAA的种类和副作用。结果 :起搏器置入手术全部一次成功 ,无操作并发症 ,住院 9.6± 2 .3天。随访期间起搏器工作均正常 ,未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双腔组PAT频度、房性早搏的数量和AAA的种类减少不显著 (P >0 .0 5 ) ,三腔组上述指标在第 3个月时减少不明显 (P >0 .0 5 ) ,但第 6 ,12个月时明显减少 ,与术前和双腔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于老年非器质性心脏病PAT病人 ,与普通右房室双腔起搏相比 ,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效果 ,能减少服用AAA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