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白念菌基因分型方法及基因分型在口腔粘膜病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指出基因分型是白念珠菌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口腔中白色念珠菌的分布及基因分型。方法:含漱液浓缩法取样,CHROM agar Cand ida鉴定培养基分离鉴定,PCR方法鉴定白色念珠菌和基因分型,PCR结果测序验证。结果:实验组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为20%,对照组7.69%,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中多种念珠菌共存的现象多见。对照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以A型为主,实验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呈多态性。结论: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影响口腔念珠菌及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配戴活动义齿患者口腔中自色念珠菌的检出及基因分型。方法:研究对象共56例,分两组: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含漱液浓缩法取样,CHROMagar Candida鉴定培养基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鉴定并进行基因分型,PCR产物经测序验证。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型均以A型为主,其检出率分别为46.67%,7.6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及配戴义齿时间长于10年的患者,白色念珠菌及其它念珠菌的检出率显著增高。结论:配戴活动义齿影响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检出。  相似文献   

4.
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与扁平苔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关系,白色念珠菌致病菌与共生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对46株口腔念珠菌行基因型观察。46株菌分为以下3组,自健康志愿者口腔中所取的9株共生菌为N组;自口腔单纯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口腔中所取的21株致病菌为OC组;口腔扁平苔藓伴发的16株致病菌为LP组。结果:46株念珠菌中,40株被鉴定为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显示不同念珠菌有各自独特基因型。OC组与N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相似度较高。LP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无集中趋势,与N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同是致病菌的白色念珠菌,组与组间基因型也存在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1)RAPD基因分型可将念珠菌区分至菌种水平,也可深入分辨“同种异型”。(2)口腔单纯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由共生菌菌群失调引起,即由内源性感染引起。(3)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基因型无集中趋势,提示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存在外源性感染的可能。(4)不同口腔黏膜病所伴发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的分布及高龋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方法:利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144名维吾尔族3~5岁儿童进行口腔白色念珠菌分离培养及鉴定,进行 PCR25SrDNA 基因分型。结果:35个儿童(24.3%)的口腔中检出白色念球菌。无龋、有龋、高龋儿童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3.8%、50.0%和35.7%(χ2=22.246,P =0.000);25例高龋儿童的 PCR25rDNA 分3型,以 A 型为主(72.0%)。结论:白色念珠菌可能是维吾尔族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白色念珠菌 PCR25SrDNA 基因的 A 型者可能更易致龋。  相似文献   

6.
口腔白色念珠菌的PCR ITS1-ITS2基因分型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口腔白色念珠菌的PCRITS1-ITS2基因分型方法,并探讨其型别在口腔黏膜病中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提取21株临床菌株的DNA,PCR扩增ITS1-ITS2区域,并依据该区域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用PCRITS1-ITS2方法将21株白念分为13型。结论:PCRITS1-ITS2基因分型法可作为一种有用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以预防和监测口腔白念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健康老年人口腔不同念珠菌种和不同基因分型白色念珠菌体外粘附能力的差异及与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口腔含漱法取样;碳水同化反应鉴定念珠菌;人工计数和图像分析比较念珠菌临床株的粘附能力;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念珠菌的粘附状况;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结果: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念珠菌,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色念珠菌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念珠菌.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的粘附分析结果与其在口腔内的检出率一致.本研究采用的口腔粘附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不同念珠菌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科玛嘉念珠菌培养基(CAC)对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分离培养的有效性。方法:分别采用CAC和沙保培养基(SDA)分离培养儿童龋损牙体组织及无龋牙体龈上菌斑中的白色念珠菌,通过生化鉴定及PCR技术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别,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培养基对白色念珠菌的检出情况。结果:CAC和SDA对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5.3%、31.7%(P<0.05)。培养24~48 h后,CAC平板通过颜色判读白色念珠菌的结果与生化鉴定和PCR基因分型的结果一致。结论:CAC是一种快速、有效、特异性较强的念珠菌培养基,适合用于分离培养儿童牙菌斑中的白色念珠菌。  相似文献   

9.
口腔白念珠菌基因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口腔黏膜病白念珠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点。方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辅助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对健康人和黏膜病患者口腔的38株念珠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38株菌株中36株被鉴定为白念菌,其余2株为热带念珠菌。白念菌RAPD分析共出现21种RAPD带型。扁平苔藓组与口腔念珠菌病组间白念致病菌RAPD指纹图无明显相似性。结论 不同基因型白念菌的定植可能与口腔黏膜病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0.
Li JY  Sun HY  Zhang QQ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3):300-303
目的:对萎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性研究,为临床有效治疗萎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01株萎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白色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然后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白色念珠菌不同基因型对4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101株白色念珠菌中,A型39株,B型17株,C型45株。A型对5-氟胞嘧啶耐药率显著高于B、C型(P<0.05);B型对氟康唑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P<0.05);C型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P<0.05);B、C型均未出现制霉菌素耐药株,A、B、C型对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萎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白色念珠菌不同基因型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有差异,治疗时应根据基因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萎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时,制霉菌素的临床价值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Chromagar)和API 2 0CAUX酵母菌系统 (API 2 0C)在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优缺点。方法 :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 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 ,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 ,3 7℃ 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 0C鉴定。结果 :API 2 0C、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 ,API 2 0C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 ,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 结论 :在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 ,做准确分型时需用API 2 0C鉴定 ,两种方法互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病相关性的聚合酶链反应研究;口臭与主要产臭菌的相关性分析;配戴可摘义齿对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检出及基因分型的影响;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含变链菌SBR基因的双启动子质粒pCN—SSIE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检测;  相似文献   

13.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菌株种类和耐药情况,比较CHROMagar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API)在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应用,指导临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37℃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0C AUX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白色念珠菌8例,热带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4例,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混合感染1例。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对氟康唑、酮康唑、眯康唑、克霉唑中度敏感,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高度敏感。API 20C AUX、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API20CAUX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结论: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以非白色念珠菌居多(52.9%),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准确分型需用API20CAUX鉴定,两种方法互有裨益。临床用药建议选择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中的两种任意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8,(5):399-405
目的采用两种筛选标记法(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和URA-Blaster法)分别构建白念珠菌RAS1基因敲除株,并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方法 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中,以SN152菌株基因组DNA、筛选标记DNA为模板,采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融合基因片段。URA-Blaster法中,以CAI4基因组DNA、hisG-URA3-hisG基因敲除盒为模板,运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RAS1基因敲除质粒。随后,分别将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融合基因片段和质粒线性化产物转染至白念珠菌SN152、CAI4细胞内,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获得阳性转化子,通过2次同源重组敲除RAS1两条等位基因。结果采用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成功构建RAS1双等位基因敲除株。而采用URA-Blaster方法,重复多次均未能成功构建白念珠菌RAS1双等位基因敲除株。结论 HIS-LEU-ARG基因敲除策略比URA-Blaster法更适用于RAS1基因敲除株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饥饿状态的形成机制及差异表达基因。 方法将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诱导进入厌氧饥饿状态,收集进入饥饿状态0、12、24和48 h的白色念珠菌,提取总RNA后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基因的差异表达。采用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白色念珠菌诱导进入饥饿状态过程中,14.45%~ 29.13%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P<0.05),涉及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和细胞周期等多个通路。上述通路中丙氨酸合成通路、ATP合成基因SDH4、有丝分裂相关基因PRE1以及胞外基质分泌相关基因GCA1等表达降低,RAX2、VPS34等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升高。 结论白色念珠菌在诱导进入饥饿状态过程中涉及代谢和增殖水平的基因表达下降,对外界刺激和药物耐受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此类改变有助于保持白色念珠菌在饥饿状态的存活力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95 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初步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氟康唑、多抗甲素等药物对各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进行真菌学学涂片镜检,了解所用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治愈率为35.79%,好转率为57.89%;白色珠菌清除率为80.5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氟康唑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对急性伪膜性念珠菌病(雪口病)认识较深,但对慢性念珠菌病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致使不少患者病程拖延,经受了不少痛苦。本文通过对57例病例分析,介绍口腔慢性念珠菌病在临床上的各种表现、诊断以及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供参考。材料和方法57例口腔粘膜慢性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来自1984年本医院粘膜病诊室,其中木包括全身念珠菌病引起的口腔病变。依据Lehner的分型法将慢性念珠菌病分为慢性增殖型及慢性萎缩型。此外,凡在颊、腭、舌三处或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三株不同白色念珠菌作用下,巨噬细胞激活的关键下游信号传导分子CARD9、MyD88基因表达水平以及所产生的活性氧ROS差异,探讨巨噬细胞对三株白色念珠菌杀伤能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将骨髓来源小鼠巨噬细胞分别与三株念珠菌以l:10的比例共培养,30min、1h、2h和4h收集巨噬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MyD88、CARD9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产生的ROS量。结果:RT-PCR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与三株白色念珠菌共培养早期MyD88基因表达水平,3683组最高;CARD9基因表达水平,3630组最高;随着时间的增长,不同组别的MyD88基因相对表达无明显变化,而CARD9基因共培养2h相对表达量SC5314组高于3630组及3683组(P〈0.01);4h,3683组相对表达量高于3630组、SC5314组(P〈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ROS荧光强度3630组〉3683组〉SC5314组(p〈o.05)。结论:CARD9是白色念珠菌PAMPs与PRRs识别及产生抗念珠菌感染关键分子ROS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其表达水平的差异有可能是导致巨噬细胞对不同念珠菌杀伤能力产生差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念珠菌感染,临床表现为一组综合征。病人先后出现皮肤、指甲、粘膜的反复性念珠菌感染,多伴有免疫或内分泌的失调,致病菌主要为发/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目前有关的免疫学研究显示该病主要为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所致。至今为止,唯一被证实与该病明确相关的基因为自身免疫调节因子,该基因为自身免疫多内分泌腺病一念珠菌病一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的致病基因。本文主要对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免疫病理及基因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附着状态对口腔白色念珠菌ALS基因mR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生物膜和游离状态下,白色念珠菌ALS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方法 一步法 RT-PCR观察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标准菌株,在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下ALS1和ALS4的mRNA的丰度差异。 结果 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在生物膜状态下,ALS1和ALS4的mRNA丰度明显强于游离状态,而标准株在游离状 态和生物膜状态下,ALS1和ALS4的mRNA丰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生物膜状态下的白色念珠菌,ALS基因在 转录水平的表达有增强,提示该基因在生物膜形成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增强的程度在菌株之间可能有 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