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髓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依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麻组50例(全身麻醉组),硬外组50例(硬膜外麻醉组),对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5天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观察POCD发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HSA)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β)、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浓度变化.结果 全麻组患者术后第1天MMSE评分较硬外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术后第1天POCD发生率显著高于硬外组(P<0.05);术后5天两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Aβ、Tau蛋白浓度显著高于硬外组(P<0.05);术后5天两组患者血清Aβ、Tau蛋白浓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Aβ、Tau蛋白浓度高于未发生POCD患者(P<0.05).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术后1天POCD发生率、MMSE评分及血清Aβ、Tau蛋白浓度均低于全身麻醉患者,从降低POCD发生率考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时应优先选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POCD患者β-淀粉样蛋白(Aβ)和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的影响。方法:96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全身麻醉组(G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和术后5d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进行神经精神功能测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Aβ和Tau含量。结果:全麻组患者MMSE评分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差异明显(P<0.05);与术前比较,全麻组术后第1天Aβ和Tau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第1天Aβ和Tau差异明显(P<0.05);术后第1天两组POCD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麻能明显增加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Aβ和Tau蛋白浓度升高可能是POCD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377-137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及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心率(HR)指标;Tau蛋白血清浓度;认识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结果:麻醉前两组的DBP、SBP、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研究组的DBP、SBP、HR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Tau蛋白血清浓度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Tau蛋白血清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POCD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改善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意识和认知能力,降低POC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Tau蛋白血清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血清脂联素(ADP)、S-100β蛋白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5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根据术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分为POCD组(MMSE<27分,n=53)和非POCD组(MMSE≥27分,n=10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DP、S-100β蛋白、HIF-1α水平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MMSE评分与血清ADP、S-100β蛋白、HIF-1α水平的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DP、S-100β蛋白、HIF-1α水平对老年全身麻醉POCD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两组血清ADP水平和MMSE评分均明显降低,S-100β蛋白、HIF-1α水平明显提升,POCD组较非POCD组改变更明显(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CD组术后MMSE评分与血清ADP水平呈正相关,与S-100β蛋白、HIF-1α水平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ADP+S-100β蛋白+HIF-1α预测老年全身麻醉患者POCD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老年全身麻醉POCD患者血清ADP水平明显降低,S-100β蛋白和HIF-1α水平明显提升,与POCD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能提升POCD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全身麻醉和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岁,ASA分级Ⅰ~Ⅱ级)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均分为2组。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 h、24 h、72 h、5 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麻醉前,两组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MMSE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S-100β蛋白水平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术后第5天,B组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而A组患者未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恶心呕吐及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相对于全身麻醉醉,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POCD的发生率较低,是老年患者适宜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96-1397
目的:观察长期饮酒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5岁,ASA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长期饮酒患者30例,以及与其匹配正常患者30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法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和3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在上述各时点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1d MMSE评分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饮酒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 MMSE评分及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术前1d和正常组患者;长期饮酒组患者中术后发生POCD21例(70%),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6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饮酒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促进作用,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02例老年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51例,分别采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观察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液体出入量,并分别于手术前1 d、手术后12 h及1、7 d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价,比较2组麻醉患者手术前后MMSE评分变化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AP、HR、SpO2、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及液体出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全身麻醉组患者MMSE评分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 h及1、7 d,全身麻醉组患者和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但均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同一时间,全身麻醉组的MMSE评分均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手术后12 h及1、7 d,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POCD发生率均逐渐降低(P<0.05);同一时间点硬膜外麻醉组患者POCD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均可导致老年骨科患者POCD发生,而全身麻醉对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大于硬膜外麻醉,发生POCD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各49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d与第5 d行MMSE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当日与术后第5d,两组MM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第1 d的MMSE测试为(22.9±2.4)分,低于术前当日(26.5±1.8)分、术后第5 d(25.3±2.8)分,也低于硬膜外麻醉组术后第1 d的(25.9±1.9)分、术后第5 d的(26.1±2.1)分;硬膜外麻醉组POCD发生率8.16%,低于全身麻醉组5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可增加老年创伤患者并发POCD几率,影响患者认知功能,但持续时间较短,医师应据术后需要,在保障手术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年龄≥65岁,ASA Ⅰ~Ⅲ级,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根据所采用的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2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用药相同,并于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术后48 h (T3)、术后72 h (T4)各时点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记录各时点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和POCD的发生率;同时观察2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术中麻黄碱用量、舒芬太尼追加剂量。 结果 2组患者T1时POCD发生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2、T3和T4时点观察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和T2时点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0时(P<0.05),而对照组T1~T4各时点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T0时(P<0.05)。观察组苏醒期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黄碱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剂量明显多/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直肠癌根治术时,可减少全麻药物使用剂量,降低早期POCD的发生率,提高了麻醉质量,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对预测早期POCD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玲 《当代医学》2013,(14):84-85
目的分析可能引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原因、临床表现及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桃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6例,硬膜外麻醉组及全麻组各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在行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不同麻醉方式术后采用MMSE量表对比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的认知功能障碍。结果高龄、睡眠紊乱、手术打击、内环境紊乱等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两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全麻组下降更明显,全麻组POCD发生率高于硬膜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硬膜外麻醉较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轻,POCD发生率低,是一适合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子宫切除术中循环系统及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A组,3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30例)。术中监测BP、HR、SpO2,观察镇痛效果及牵拉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B组下降明显(P<0.01)。B组患者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A组部分患者手术牵拉时诉疼痛,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均较B组明显(P<0.05~P<0.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AHH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和C组(对照组)。麻醉前补充禁食所失液体量乳酸林格液6~8ml/kg,局麻下行右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待硬膜外阻滞起效后,AHH组开始血液稀释,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20ml/kg,速率50ml/min,对照组常规输液。同时硬膜外注入1.33%利多卡因+0.167%地卡因10ml初始剂量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维持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稳定于1.2%左右,术中连续监测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分别记录术前(T0)、稀释后15min(T1)、术毕(T2)的MAP、HR、CVP、电解质值和血糖值,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d(T3)Hb、Hct。记录术中总出血量、输血量等。结果:AHH组血液稀释后CVP有所增高,但在正常范围内。与C组相比,AHH组患者的MAP、HR较平稳。AHH组在血液稀释后的Hct、Hb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1d基本恢复正常。与C组相比,AHH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尿量明显增多,异体输血量降低。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在T1、T2增高(P<0.05),各时点血清K+、Na+、Cl-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的骨科手术中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血液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安全有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多聚明胶肽用于剖宫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麻醉开始时输注多聚明胶肽在剖宫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ombined epidural and spinal anesthesia,CESA)中预防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CESA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麻醉开始时分别输注多聚明胶肽(F组)和乳酸钠林格液(L组)。观察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低血压发生率和恶心呕吐及应用麻黄碱的情况。结果: L组在麻醉后SBP下降幅度明显高于F组(P<0.05~P<0.001),低血压发生率和恶心呕吐及应用麻黄碱的例数均高于F组(P<0.05)。而HR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麻醉开始时输注多聚明胶肽能有效地预防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对患儿麻醉诱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213例(年龄2~12岁,ASA分级Ⅰ~Ⅱ级,发育正常,无精神系统及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患儿手术当天由家长陪伴进行麻醉诱导,试验2组患儿在术前对家长进行舒适麻醉技术指导后在手术当天由家长陪伴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术前常规访视,手术当天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师陪伴进行麻醉诱导.结果 患儿年龄偏大、有手术经历及其父母不焦虑、心理控制类型为内控型者与对照组比较麻醉诱导期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家长进行麻醉诱导指导与不进行指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父母陪伴舒适麻醉诱导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年龄偏大、有手术经历、其父母不焦虑且心理控制类型为内控型患儿麻醉诱导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22例剖宫产产妇,应用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其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产妇麻醉起效快,肌松满意;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术后硬膜外镇痛满意,无头痛并发症。结论: 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很有价值,但具体实施和管理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60岁以上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GA组),每组15例,连续监测ECG、BP、SpO2,并记录入室后10min安静状态下基础值(T1)、插管后1min (T2)、5min (T3)、手术开始后1min (T4)、60min (T5)、拔管即刻(T6)6个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并记录术毕苏醒时间。结果: GA组患者HR与基础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BP在T2、T4和T6均高于T1点(P<0.05~P<0.01),而EGA组患者HR除T6外,其余各时点HR均低于基础值(P<0.05~P<0.01),SBP在各时点与T1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GA组HR、SBP、DBP在T2~T6各时点均高于EGA组(P<0.05~P<0.01)。EG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GA组(P<0.01)。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保持老年患者在开胸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并能缩短术毕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瘢痕子宫剖宫产66例,随机分为CSEA组和CEA组各33例,观察2种方法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的影响。结果:与麻醉前比较,CSEA组麻醉后10 min无创动脉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P<0.01),CEA组麻醉后20 min无创动脉血压显著低于麻醉前(P<0.01),CSEA组麻醉后10~30 min心率均明显升高(P<0.01),CEA组20~30 min心率也明显升高(P<0.01)。CSEA组的麻醉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均明显少于CEA组(P<0.01)。CSE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达100.0%,高于CEA组的84.9%(P<0.05)。结论:CSEA具有CEA和腰麻的双重优点,对于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能达到很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和对照组(全麻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观察组于诱导前取T9~10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0%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5 ml。测定麻醉平面后给追加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全麻维持选用丙泊酚2~4 mg·kg-1·h-1静脉持续输注,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需要时吸入0.5%~1%异氟烷。于麻醉前、插管后、切皮后、手术后1 h、拔管后,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血糖浓度;记录循环指标、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全麻药用量。结果: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在手术后1 h和拔管后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手术后1 h肾上腺素和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皮后和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3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评价局部浸润麻醉加静脉强化麻醉用于急症剖宫产术的可行性。②方法 选择46例需行剖宫产术而又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的产妇为研究组,以同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40例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评分以及肠蠕动恢复时间等。③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所需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652~1.992,P〉0.05);而肠蠕动的恢复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2.384,P〈0.05)。④结论 局部浸润麻醉加静脉强化麻醉用于急症剖宫产手术安全、有效、快速、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脑电双频指数(L-BIS=35~44)组和高脑电双频指数(H-BIS=45~55)组。两组患者施行相同的静脉全身麻醉,并通过调节脑电双频指数(BIS)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不同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苏醒时(0?h)和术后8、16和24?h的VAS评分、术后24?h内额外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恶心呕吐情况及镇痛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 L-BIS组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VAS评分低于H-BIS组。H-BIS组恢复期间需要额外镇痛药的患者多于L-BIS组(P?<0.05)。L-BIS组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H-BIS组(P?<0.05);L-BIS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H-BIS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中维持L-BIS较H-BIS 对术后额外镇痛药的需求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