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麻疹患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U救治的55 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1 例并发ARDS。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ARDS 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RDS 组和非ARDS 组患儿入院时吸氧方式(鼻导管/面罩)、合并脓毒症比例、血C 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脓毒症和血CRP 水平增高是麻疹并发ARDS 的主要危险因素(OR 分别为116.444、1.050,P<0.05)。结论 合并脓毒症及血CRP 水平增高的麻疹患儿并发ARDS 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麻疹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32例麻疹肺炎并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死亡组与存活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比值(P/F)、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2例中好转或治愈16例,死亡16例(包括放弃后死亡的病例),总病死率达50%;死亡组机械通气前P/F比值明显低于存活组[分别为(11.93±1.67) kPa、(21.77±1.16) kPa,P<0.01)];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病死率分别为40.0%、41.67%,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RDS是小儿麻疹肺炎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P/F比值对ARDS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Lu ZJ  Wang Y  Tang DH  Mi YQ  Sun B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8):619-6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一种以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持续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为特征的、病死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文献报道成人发病率为 3~ 14 /10万[1] ,小儿尚未见相应报道。为了解上海市小儿ARDS在各医院的发病情况 ,我们对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2月上海四所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 (PICU)中ARDS发生率及临床特征进行调查。对象和方法1.对象 :调查期间 ,四家医院PICU共收治患儿 15 70例 ,确诊ARDS 2 1例 ,患病率为 1 34% (0 4~ 1 5 % )。 2 1例中男12例 ,女 9例 ;年龄 1个月~ 14岁 ,平均 2 3岁。原发疾病肺内 6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麻疹并发重症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中的价值。方法4例麻疹并发重症肺炎、ARDS患儿经气管插管内插入吸痰管,分仰卧位、左右侧卧位3个体位滴入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商品名:固尔苏PS)剂量为100mg/kg后,分别给予复苏囊纯氧加压1~2min,部分患儿重复使用1~2次,每次剂量为100mg/kg。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为PS治疗后氧合指数(OI)、呼吸道顺应性(C)、气道阻力(R)、平均气道压(MAP)变化;次要疗效评估指标为呼吸机参数和胸片变化。结果应用PS后患儿换气功能改善,24h后最明显,OI值(39.1vs14.0)降低,R(44.5vs19.3)和MAP(20.8vs15.5)降低,C(2.5vs4.7)增加,呼吸机参数短期内下调,胸片显著改善。结论应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是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继发ARDS的重要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参照2015年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PALICC)提出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诊断标准,探讨影响pARDS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p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共69例.结果 69例pARDS患儿中,轻度ARDS 13例,中度ARDS 19例,重度ARDS 37例.PICU内死亡17例(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12例;14例女性,3例男性).ARDS 患儿的临床结局与性别、慢性合并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慢性合并症ARDS患儿的病死率高达69.23%.多因素分析表明,机械通气时间与PICU住院日、总住院日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24、0.181,P<0.01);机械通气时间与患儿的入院体重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491,P<0.01),提示入院体重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pARDS是PICU内患病率低、病死率高的危重症之一,纳入本研究的ARDS患儿病死率达24.64%.女性、有慢性合并症ARDS患儿的预后可能不佳.机械通气时间决定PICU住院日及总住院日,入院体重为机械通气时间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后,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78 例 ARDS 患儿,追踪确诊后 30 d 内生存状况。结果:(1)78 例 ARDS 患儿中,死亡 51 例,生存 27 例,30 d 生存率为 35%,平均生存 14.4 d,中位生存时间 8 d,确诊 ARDS 后 3 d 内为死亡的高峰期。(2)死亡患儿和生存患儿在年龄、原发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构成比、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机械通气时间、氧合指数(PaO2/FiO2)、WBC 和受累器官数目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 3.924~3.938)、原发病(HR=1.817)和 PCIS(HR=0.469)是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RDS 后 3 d 内是死亡的高危期。年龄、原发致病因素和 PCIS 是影响 ARDS 患儿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30例ARDS患儿的平均胎龄(38±3)周,出生体重为(3.3±0.7)kg,PaO2/FiO2≤75 mmHg,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其中10例患儿在吸氧浓度FiO2≥0.8,动脉血氧饱和度在4 h内<0.9者改为HFV治疗.结果显示10例患儿用HFV治疗后2 h内动脉血氧饱和度均≥0.9.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较用常频通气(CMV)组显著改善,氧合指数(OI)较用CMV组明显下降,至8 h后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对重症ARDS用CMV治疗效果差者可尝试改用HFV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和重症超声导向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pARDS患儿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11月广东地区流行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 ,这种肺炎病情发展迅速 ,具有明显传染性 ,抗生素治疗无效 ,部分患者预后严重。经广东地区医学专家讨论 ,命名为非典型肺炎。此后非典型肺炎相继在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陆续报道 ,并受到医学界严密关注。临床及病原学科技工作者进行大量的研究 ,对此病的认识不断深入 ,致病原也逐步明朗。由于此病极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近期研究表明病原体为冠状病毒变异株[1] ,WHO也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我院从 2 0 0 3年 2月 5日开始陆续收治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的不同临床特点及患儿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09年10月1日 - 2010年01月15日确诊并收住院的甲型H1N1流感患儿76例分成2组:重症组60例与危重症组16例,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 重症组平均年龄(2.91 ± 2.26)岁,显著低于危重症组的(4.68 ± 4.35)岁(P < 0.05);重症组住院时间(7.75 ± 3.06)d,显著短于危重症组的(19.6 ± 7.72)d(P < 0.05);重症组混合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危重症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重症组有18.3%并存基础疾病,显著少于危重症组的56.3%(P < 0.05),重症组并存基础疾病以哮喘多见,危重症组以缺铁性贫血多见,次之是脑性瘫痪和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组氧合指数为307.18 ± 55.73,显著高于危重症组的187.50 ± 73.62(P < 0.05);重症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显著高于危重症组(P < 0.05),而肌酸激酶、心肌钙蛋白、草酰乙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和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危重症组(P < 0.05);重症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Ш)低于危重症组(P < 0.05),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高于危重症组(P < 0.05).结论 儿童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相对于重症,发病年龄较大,受损器官较多,早期氧合指数、肌酸激酶、影像学检查及PRISM Ⅲ、PCIS评分有助于对病情危重程度尽早作出判断.有缺铁性贫血、脑性瘫痪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易发展成为危重症.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到重症和危重症患儿混合感染细菌谱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质蛋白混合物,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气-液界面表面张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时多种原因引起PS的量和质出现变化,导致其功能异常.外源性PS替代治疗可以改善儿童ARDS肺部气体交换,但提高存活率作用不肯定.这可能与ARDS病因、PS成分、给药方法、时机、剂量及次数等不同有关.目前不推荐PS作为儿童ARDS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s a rare but potentially fatal complication of severe acute iron poisoning and its pathogenesis has been linked with direct and indirect iron toxicity as well as the use of the chelator drug desferrioxamine. We report a ca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ecompensation in a child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tocol for chelation therapy and discuss its implications. Conclusion We believe tha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elation therapy in severe acute iron poisoning may be improved by targeting the initial high levels of readily chelatable serum iron with adequate doses of desferrioxamine without prolonging its use unnecessarily. Received: 18 December 1998 / Accepted: 2 June 1999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病因不一,发病机制各有所异,病情进展过程中肺力学的改变存在个体差异。顺应性、压力、容量等的变化与病因、病情轻重、年龄等密切相关。正确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合理调节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是提高ARDS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在ARDS机械通气治疗中必须高度注意患儿肺力学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监测呼吸指数(RI)及氧合指数(OI)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变化,探讨RI及OI在ARDS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治疗的12例ARDS患儿(实验组),与同期住院治疗的20例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儿(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监测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早期(上机2 h内)、中期(上机48~72 h间)以及撤机前(撤机前2 h到撤机前0.5 h)的RI、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早期及中期RI、OI、P(A-a)O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aO2、Pa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撤机前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RI、OI可作为ARDS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指导撤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儿童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HRF)给予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入我院PICU诊断为AHRF的病例,首先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当PIP> 30cmH2O(1 cmH2O =0.098 kPa)或PEEP> 10 cmH2O、FiO2100%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1)SpO2 <90%或PaO2 <60 mmHg(1 mmHg =0.133 kPa);(2)有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aCO2> 80mmHg);(3)严重气漏(纵隔气肿或气胸),改为HFOV通气治疗.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住PICU时间、CMV通气时间、HFOV通气时间等一般资料.分别于CMV通气末(H0)及HFOV后2 h(H2)、6 h(H6)、12 h(H12)、24 h(H24)、48 h(H48)记录并比较各时间点呼吸机参数(平均气道压、振幅、频率、FiO2)、氧合指数(PaO2/FiO2、OI)、动脉血气、心率、血压变化.分别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液肿瘤组及非血液肿瘤组在H0、H2、H6、H12、H24、H48时间点的指标变化.结果 HFOV通气后,H2时间点PaO2较H0升高[76.9(61.9~128.0) mm-Hg vs 50.1 (49.5 ~ 68.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2、H48时间点PaO2/FiO2分别较Ho、H24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9(66.8 ~ 138.9) mmHg vs 68.0(49.5 ~ 86.8)mmHg,P=0.039;135.0(77.6 ~240.0)mmHg vs 90.7(54.6 ~ 161.7) mmHg,P=0.023)].所有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各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P>0.05).存活组(n=9)与死亡组(n=14)相比,PaO2/FiO2、OI在H6、H12、H24、H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肿瘤组(n=10)与血液肿瘤组(n=13)相比,OI在H2、H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13.9~26.6) vs 33.8(19.7 ~48.3),P=0.049;16.0(8.4~27.1) vs28.9(20.9 ~38.9),P=0.027)],两组的平均气道压在H2、H6、H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vs 76.9%,P=0.086).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收治的4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机械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A组)和传统通气组(B组).A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模式,潮气量6~7 ml/kg,吸气峰压≤30 cm H2O(1 cm H2O=0.133 kPa),应用相对较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调节吸人氧分数(FiO2)及PEEP以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90%.B组采用传统通气模式,潮气量8~12 ml/kg,PEEP 2~6 cm H2O,调节FiO2以维持SpO2高于90%.观察2组潮气量、PEEP、动脉血气、病死率及入PICU 28 d内自主呼吸天数.结果 A组潮气量(7.09±1.66)ml/kg,PEEP(7.15±2.08)cm H2O;B组潮气量(9.82±2.31)ml/kg,PEEP(5.40±1.84)cm H2O;A组潮气量较B组显著降低(P=0.001),PEEP较B组显著升高(P=0.021).A组病死率30.3%,自主呼吸天数(10.88±8.84)d;B组病死率60.0%,自主呼吸天数(8.40±10.86)d;两组在病死率与自主呼吸天数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可能优于传统通气模式,但确定结论尚需进一步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氧合、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11例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接受机械通气等治疗,同时行CVVHDF,于治疗前(0 h),治疗后2 h(2 h)、4 h(4 h)、6 h(6 h)记录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血测动脉血气;于治疗前(0 h),治疗后2 h(2 h)、6 h(6 h)采血行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各指标各时点间比较采用Stata7.0软件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于CVVHDF前均存在氧合指数低、低血压、心率偏快,D-二聚体增高.经CVVHDF治疗后,患儿心率、血压、氧合指数好转,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中患儿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D-二聚体降低,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VVHDF能有效改善ARDS患儿氧合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对凝血功能无显著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