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利什曼原虫与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相互关系,实验证明,前鞭毛体在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形态发生很大变异,部分原虫呈溶解现象,部分原虫仍可粘附于吞噬细胞外,但单克隆抗体经56℃灭活后,则原虫形态无改变,且粘附在吞噬细胞周围,有些原畅的鞭毛及虫体前端已进入细胞内,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前鞭毛体外膜上的配基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报道建立的抗杜氏利什曼L.donovani,抗硕大利什曼L.major,抗热带利什曼L.tropica及抗新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的4种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荧光法的交叉反应显示出有较强的特异性,应用McAb的dot-ELISA试验,对新疆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检测,证实新疆克拉玛依鼠体、蛉体的利什曼原虫仅与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制备的McAb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6.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砂鼠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选择其中2株对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大砂鼠体内的分离物给予检测。从IFA,斑点-ELISA的实验结果,均证明为砂鼠利什曼原虫,同时以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测定则为阴性。从而进一步阐明砂鼠利什曼原虫为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  相似文献   

7.
8.
9.
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寻找有效的疫苗成分,人们对利什曼原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利什曼原虫抗原成分复杂,各种利什曼原虫间存在广泛交叉抗原,但仍存在种、期特异性抗原成分,为利什曼原虫的分类及利什曼病的特异诊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找到一些具有诱导保护性功能的抗原。前鞭毛体表面多糖抗原及膜上具有蛋白酶活性的 gp68抗原对于原虫在宿主细胞内的寄生起重要作用,与原虫的毒力有关。但单纯多糖抗原没有诱导保护性的功能,相反却能加剧疾病的进程,而当其与膜上脂类结合成大分子糖脂时则具有良好的诱导抗感染保护的功能,为很有前途的一种可望成为疫苗的抗原成分。而原虫的分泌性抗原则可用于利什曼原虫的血清分型并具有一定的诱导保护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于感染人类寄生虫的基因组研究计划主要针对七种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疟疾,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本介绍了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研究计划的最新进展,包括简要论述脉冲电泳核型图谱的绘制及基因序列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德国小蠊下颚须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德国小蠊下颚须分为5节,第1、2节较短,第3~5节较长。雌虫第1~4节有鳞片,第5节无鳞片,雄虫第1~5节均有鳞片。第3节内侧端1/5处有1椭圆形凹陷,内有乳突状突起。第4节末端内侧有1凹陷,内有许多锥形感器。第5节内侧有大、小两个凹陷区,底部有许多带槽锥形感器,侧壁有许多不规则锥形感器和少量刺形感器B。在5个节段上均有刺形感器B。刺形感器C和帽状感器分布于第5节。  相似文献   

12.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各期幼虫和幼龄成虫的体表结构进行了观察.它的口腔在第1、2期幼虫时呈闭合的“Y”形,到幼龄成虫时才发育成熟。口腔周围有内外两圈乳突。每圈各6个;随着虫体的发育,外圈乳突逐渐退化,至成虫时已不易见到。第4期幼虫才明显看到。头感器开口两个,位于内侧乳突的外缘。在虫体前端腹面有一个排泄孔开口,仅在第3期幼虫观察到。雄虫的交合伞自第3期幼虫开始形成,到第25d的幼龄成虫才发育完成,本文对交合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述。雌虫的生殖孔在第1期幼虫即能见到,但要到第4期幼虫才开始出现肛孔,两者到第11d的幼龄成虫才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13.
皮脂蠕形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应用扫描电镜对皮脂蠕形螨某些形态结构进行的观察和描述。发现下列形态结构在两种人体蠕形螨的鉴别上意义较大:除颚体和足体的特异形态外,还包括背基刺、口下板、口孔、足体背面和背足体毛、须跗节上的爪、足爪和末体尾端的皮纹等。根据足节粗壮发达,推测其运动能力较强,足节上的利爪对周围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本次观察还描述了雌虫背足体毛,根据背足体毛的形态结构的特点,推测可能是某种化学感受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证明夹竹桃叶水浸液是否对钉螺的软体体表具有损伤作用,为研究夹竹桃叶水浸液对钉螺的毒性作用累积资料.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夹竹桃叶水浸液对钉螺头足部、外套膜和肝部内脏囊表面的作用情况.结果经夹竹桃叶水浸液(1.0 g/L)处理后,钉螺的头足部分和外套膜表面均出现大面积肿胀和局部破裂、脱落,表面小孔的数目、大小、深度和分布等均有变化.钉螺肝部内脏囊表面的细微结构产生变化,表面变得粗糙、肿胀,间隙增加,出现不规则分布的孔洞.结论夹竹桃叶水浸液对钉螺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与日本血吸虫肠相关抗原(GA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检测了702份不同病期及正常人群中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在急性感染时,NP30抗体的检出率为98%,与GAA(94%)和SEA(98%)的无差别。在慢性感染时NP30抗体的检出率为87%,与GAA(86%)的无差别,但低于SEA(98%)的。在正常人群中,上述3种的抗体假阳性率均为3%左右,无差别。NP30的抗体滴度几何均数在急性血吸虫感染时高于GAA的,低于SEA的,在慢性感染时低于后两者,提示NP30的抗体在血吸虫感染期间出现比较早,消退较快。上述结果提示,NP30可以替代虫源性抗原,用于日本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药物体外作用于猪囊尾蚴的结果。20%中药灭囊灵和0.04%吡喹酮作用后均未见脱囊,二者对猪囊尾蚴的囊壁具有明显破坏作用,表现为囊壁萎缩,皮层外质膜受损,微毛结构不清或脱落,表面布满颗粒状物。1%阿苯达唑组有46.7%囊尾蚴已脱囊,对脱囊囊尾蚴的颈节上皮有一定损伤作用。表明中药对猪囊尾蚴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洲大蠊尾须一种新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美洲大蠊尾须的细微结构,首次发现尾须上有1种新型感受器(简称感器)。该感器基部为1倒扣的飞盘形,其中部着生1根细长的感受器毛(简称感毛),暂名矛形感器。此外,尾须上还可见大量刺形感器B和少量钟形感器  相似文献   

18.
华支睾吸虫尾蚴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支睾吸虫尾蚴体部呈圆筒形,口吸盘明显大于腹吸盘。体表布满小棘,口吸盘上有4行较大的棘,其中第1行的最大,其余3行的依次变小,其数目分别约为12、18、19和18个。尾部细长,表面有由皮层形成的横行褶襞,腹面尚有数条纵行褶襞。尾部有膜状的背鳍和腹鳍。感觉器有3型:具长纤毛或短纤毛的感觉乳突、感觉小窝和中心具结节的环形乳突。  相似文献   

19.
在筛选McAb与受检钉螺样本的基础上,建立了McAb-ELISA,鉴别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抗原。每只受检钉螺.事先镜检作为对照,感染血吸虫钉螺36只,血吸虫抗原阳性检出率97.22%(35/36)。合并感染其他寄生生钉螺7只,其阳性检出率为100%(7/7)。感染其他寄生虫钉螺8只,无感染钉螺22只,血吸虫抗原阴性符合率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McAb-ELISA与镜检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为现场检测钉螺感染血吸虫与否将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雄虫交合刺的形态结构,发现两种钩虫的交合刺均为一根呈凹槽状,另一根呈扁圆管状。由于其槽状交合刺的槽横切面的弧度不同,致使美洲钩虫的交合刺在外观上以一根为多见,而十二指肠钩虫的则以两根分开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