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对8株包括质粒介导与染色体介导产酶菌株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与其它4种头孢菌素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细菌β-内酰胺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结果头孢匹罗对各产酶菌株β-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5%,尤其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3、SHV-4及染色体介导Ⅰ型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头孢噻肟及其他头孢菌素.结论头孢匹罗对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关于E.coli产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β-内酰胺类药物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但所涉及基因种类不够全面.为系统性地了解E.coli尿液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本研究进行了E.coli可能存在的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检测,结果3类基因均有检出,并发现了3株ompC基因新亚型,已登录美国GenBank(NB015:HQ333474,NB020:GQ501059,NB027:GQ501066).  相似文献   

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目的 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方法 用E-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分析46株常规药敏试验全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并用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检测其中可能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结果 46株中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有blaVEB-1基因,同时还有D类酶blaOXA-10基因;46株中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产生1种既能水解亚胺培南,又能被氯唑西林抑制的酶。结论 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8/46同时有blaVEB-1基因和blaOXA-10基因)和持续高产AmpC酶(5/46)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同时产质粒介导AmpC酶和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 β 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110株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株 ,采用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实验检测ESBLs ;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s) ;等电聚焦实验测定 β 内酰胺酶等电点 (pIs) ;质粒接合实验定位耐药基因 ;PCR通用引物扩增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以确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在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7.7% (5 6 5 )、8.9% (4 4 5 )。该类产酶菌株产 2~ 3种pI5 .4~ 9.0 β 内酰胺酶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美唑和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敏感性极低 ,但对亚胺培南均敏感。 9株质粒中均检出AmpC酶基因DHA 1亚型 ,其中 1株同时检出ACT 1亚型 ;ESBLs基因亚型分别为CTX M 14、CTX M 3、CTX M 9,各有 4、3、2株 ;有 3株还携带广谱酶TEM 1基因。结论 我院存在同时产质粒介导DHA 1、ACT 1型AmpC酶和CTX M型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流行株 ,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大多数新型广谱 β 内酰胺类抗生  相似文献   

5.
新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对 8株包括质粒介导与染色体介导产酶菌株 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并与其它 4种头孢菌素进行比较 .方法 采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细菌 β -内酰胺酶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 .结果 头孢匹罗对各产酶菌株 β -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 <5 % ,尤其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TEM - 3、SHV - 4及染色体介导Ⅰ型 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头孢噻肟及其他头孢菌素 .结论 头孢匹罗对 β -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也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性的变迁和多重耐药的出现,主要与耐药基因编码酶有关,其中以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AmpC酶最为重要。我们在最近一项关于大肠埃希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发现1株大肠埃希菌(ZY163)同时携带2种新型ESBL和AmpC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多种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值,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同源性,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的缺失等多种耐药基因.结果 PFGE显示1、2、4、5号菌株均有19个条带,具有同源性;PCR试验检测结果1、4号菌携带bla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3、5号菌携带携带blaDHA,3号携带bla ACT/MIR型AmpC 基因,1、2、4、5号菌携带bla 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2号、4号菌株缺失膜孔蛋白基因ompF,3号菌株同时缺失ompC和ompF;其中3号菌株的16S rRNA基因定量确定AmpC基因的表达为阴性菌的106.7倍.结论 宁波市第一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弗劳地枸橼酸盐杆菌具有同源性,其耐药机制由KPC酶、AmpC酶、ESBLs、膜孔蛋白缺失等共同作用所形成,多数耐药基因定位在质粒上易引起耐药性的播散,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CU临床分离黄杆菌耐药株携带 β 内酰胺酶的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 :研究对象为从ICU分离所得的三株黄杆菌临床耐药株。产 β 内酰胺酶情况采用纸片法定性检测 ;细菌质粒和染色体以市售试剂盒抽提 ;酶编码基因用PCR检测分析。结果 :3株菌均产 β 内酰胺酶 ,PCR分析在其染色体和质粒上共发现 6种酶基因。其中菌株 0 2 2 0 3存在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 1 ,0 2 2 4 4存在质粒介导的TEM、AmpC、PSE 1 ,而 0 2 2 5 8除由质粒介导的SHV、OXA 1、CTX M 1外 ,尚由染色体介导编码SHV、TEM。结论 :ICU分…  相似文献   

9.
刘永瑞  张妍  李秀英 《医学信息》2019,(19):122-123126
目的 调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表型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7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97株,应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对初筛阳性菌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 9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筛选出40株对头孢西丁不敏感菌株,经多重PCR扩增,有7株AmpC酶阳性,检出率为7.22%(7/97),均为DHA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100.00%)。结论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相对较低,以DHA型基因为主,治疗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产生由其产酶基因所控制.细菌染色质上AmpC酶的基因包括结构基因ampC和多种调控基因ampR、ampD和ampG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同时产ESBL和质粒型AmpC酶(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的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导致菌株产生更强的耐药性,给感染控制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了解本院住院患儿大肠埃希菌(E.coli)及肺炎克雷伯菌(Kpn)高产质粒AmpC酶和SSBL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属A类β-内酰胺酶.2010年3月25日我们从一家三等甲等医院老年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到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产气肠杆菌(标本编号:20100323BAA049,经gyrA和parC基因扩增与测序,GenBank比对确认).为了解该菌株的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我们采用E-test法检测了该菌对2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并进行了A类、B类、C类、D类等4类4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活性,用改良Hodge试验法检测碳青霉烯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在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5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02年1月-2004年5月间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患者,采用E-test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电转化试验,筛选、分离耐药质粒.PCR扩增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所有产酶菌株通过电转化试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5个产AmpC酶耐药质粒中,有4个检出整合酶序列,其中3个携带2种抗药性基因盒,包括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aacA4;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基因aadA5;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frA17;氯霉素外排蛋白编码基因cmL44.结论整合子介导的抗药性基因盒参与了产质粒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形成,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AmpC酶是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2],属于分子分类的C类和功能分类法的I组酶,常见于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等。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可使原来产生诱导型AmpC酶的肠杆菌属等发生去阻遏作用,使细菌产生大量AmpC酶[3]。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4],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快速检测持续高产AmpC酶,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发生率,能协助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002年7月~2005年7月我院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116株阴沟肠杆菌(排除同一病人同…  相似文献   

15.
以16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临床分离产酶株(克氏肺炎杆菌2株、大肠杆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和6种标准产酶株(TEM_5、SHV_4、PSE_3、OXA_5、D_(31)、K_1)进行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显示:1.均对头孢唑啉(CEZ)、头孢哌酮(CPZ)耐药(MIC)分别≥32、64mg/L)。2.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的相对水解率(RR)均较高,而染色体介导的D_(31)、K_1酶对头孢类水解作用较强。对于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美诺培南(MRPN)、亚胺培南(IMP)及头孢三代头孢他定(CTZ)对酶高度稳定;头孢噻肟(CTX)、头孢三嗪(CTRX)、头孢呋辛(CXM)优于CPZ;AMP、  相似文献   

16.
选用4株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的耐氨曲南(最低抑菌浓度≥50mg.L~(-1))阴沟杆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与超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4株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从水解底物轮廓,对酶抑制剂敏感性及等电点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株耐药菌提取的β—内酰胺酶性质均不相同,耐药菌R1029和R855的β—内酰胺酶性质类似于染色体介导的Richmond&Sykes分类中Ⅰ型酶;而R430提取的β—内酰胺酶性质类似于质粒介导的Richmond&Sykes分类中Ⅱ型酶;R875则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β—内酰胺酶,等电聚焦图谱上出现等电点不同的两条色带。由于酶性质的不同,在耐药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本文对细菌耐氨曲南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质粒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之一.产生质粒AmpC酶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可以在细菌间传播.近年来在我国各地陆续发现诱导性表达的DHA型质粒AmpC酶,研究其诱导性耐药的表达机制,对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诱导DHA型质粒AmpC酶表达的AmpR转录调控因子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分离的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的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E test法检测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mtA、rmtB、rmtC、rmtD、npmA,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1、CTX-M-2、CTX-M-8、CTX-M-9、CTX-M-25、PER-1、VEB-1.鸟枪克隆法克隆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对克隆片段进行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碳青霉烯酶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是否具有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5株菌进行分子分型.等电聚焦电泳法检测β-内酰胺酶等电点.Southern杂交法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结果 5株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均>32 mg/L.克隆的碳青霉稀酶基因为blaKPC-2,酶编码基因上游为一转座酶基因,两侧为复制靶位,下游为ISKpn6的插入序列,该序列包括一个重复序列和tnpA转座子,酶编码基因位于54.2 kb的一个非接合性大质粒上.等电聚焦电泳显示5株菌均产4种β-内酰胺酶(TEM-1,pI5.4;KPC-2,pI6.7;SHV-12,pI8.2;CTX-M-14,pI8.4).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位于接合性质粒上,而blaKPC-2基因则位于非接合性质粒上,5株菌PFGE型别一致.结论 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由产碳青霉烯酶KPC-2所介导.blaKPC-2与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由两条不同的质粒编码,不存在相关性.临床医院应加强监控,以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成都市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K-B纸片法初筛ESBLs;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成都市医院分离的6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5.16%、29.03%、27.42%、30.64%、58.06%、58.06%、67.64%.有24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初筛有3株产ESBLs,其中有3株高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这62株从成都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分泌物或痰液标本分离的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特点及亲缘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由本院呼吸病区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分泌物或痰液标本分离得到53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PCR检测ESBL、质粒介导的AmpC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Ⅰ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 1的携带情况,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3株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均>8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5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Int Ⅰ 1基因阳性率60.4%(32/53),qnrA基因阳性率54.7% (29/53),qnrS基因阳性率13.2% (7/53),qnrB基因阳性率5.7%(3/53),qacE△1-sul1基因阳性率71.7%(38/53),TEM基因阳性率92.5% (49/53),CTX-M基因阳性率100%(53/53),SHV基因阳性率9.4%(5/53),AmpC基因阳性率92.5%(49/53);其中4株同时携带qnrA、qnrS、intⅠ 1、qacE△1-sul1、AmpC、CTX-M基因。聚类分析显示40、41、10与18号,25与42号,8与35号菌株有亲缘关系。结论 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与整合子相关,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和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