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修复成鼠半横断脑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培养3W的SD大鼠OECs,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胸10水平左侧半横断脊髓两断端;12只对照动物只注入等量DMEM;移植后6月行下肢功能评价、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存活率均为83.4%。实验组9只(9/10)动物下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只可以主动攀登。上述9只动物左下肢可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宿主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周围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对照组中2只(2/10)下肢功能稍改善,并能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轴突变性,瘢痕形成,无轴突再生。结论:OECs移植后可在脊髓中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髓损伤后在一定的微环境中有再生的能力。嗅鞘细胞兼具星形胶质细胞和许旺细胞的特性,具有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能力。目的:制作成鼠胸髓损伤模型,观察嗅鞘细胞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体质量(380±20)g,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机构许可证号:SYXK(粤)2004-0020)。低糖的DMEM培养液(L-DMEM,GibcoBRL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MBP(髓磷脂碱性蛋白,Sigma公司)、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Sigma公司)。应用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化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将成年SD大鼠麻醉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出完整嗅球分嗅神经。采用改良Allen法打击脊髓建立胸髓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损伤脊髓处注入10μL嗅鞘细胞悬液(2.5×1010L-1),对照组仅注入相同剂量DMEM/F12(1∶1)培养液。移植后6周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嗅鞘细胞对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染色鉴定嗅鞘细胞。②髓磷脂碱性蛋白染色观察髓鞘的修复。③嗜银染色观察神经轴突再生。结果:细胞移植组有2只动物死亡,对照组有3只死亡,共1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移植组可见损伤脊膜完整,较正常脊髓稍变细。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损伤区有多极细胞,且与脊髓组织有移行过度现象,说明存活的嗅鞘细胞与宿主融合良好。新生的轴突多呈束状,周围有小圆淋巴细胞浸润。嗜银染色可见再生轴突长入损伤区组织中,多与束状排列的多极细胞伴行;对照组脊髓损伤处明显变细,脊膜尚完整。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脊髓损伤区未见新生轴突。嗜银染色未见再生轴突。②细胞移植组可见多极细胞,多呈束状排列,胞浆内有大量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阳性颗粒存在,进一步证明嗅鞘细胞移植6周后仍然存活,且与宿主融合良好。髓磷脂碱性蛋白染色见损伤区有呈线状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纤维,提示损伤区两端均有髓鞘样物质产生,且互相靠拢。同时多极细胞中也发现有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说明移植的嗅鞘细胞有产生髓鞘样物质的作用。对照组未见轴突再生。结论:嗅鞘细胞延迟植入成鼠打击伤后脊髓后,可存活并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3.
嗅鞘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长期实验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x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lt;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lt;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lt;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lt;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形成S型突触连接。⑤患者运动功能无显著改善(P&;gt;0.01),感觉功能恢复明显(P&;lt;0.01)。结论:①移植的嗅鞘细胞可在受体内长期存活(至少6个月)并迁移。②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轴突再生,并对脊髓功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  相似文献   

5.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177;0.18),(3.65&;#177;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177;7.04)&;#176;,(50.21&;#177;5.06)&;#17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77;15.96).(123.9&;#177;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0.18),(3.65±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7.04)°,(50.21±5.0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5.96),(123.9±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髓损伤后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其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目的: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及在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状况,分析嗅鞘细胞移植后的存活数量和时间与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关系,明确限定临床研究入选病例及排除病例的标准,明确移植细胞的来源、类型及植入方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标准。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脊髓功能评分及感觉与运动功能均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 <0.001),动物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为临床试验和应用提供了依据,部分临床试验最长患者随访5年,但因临床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期短,到目前还不能判断其大宗病例的最终恢复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但这一研究结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找到合理的策略,使嗅鞘细胞发挥最大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嗅神经鞘细胞促进脊髓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朱悦  王锋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56-3057
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疾患,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来研究表明嗅神经鞘细胞具有促进脊髓神经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章就其来源、分布、体外培养、促神经再生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①选取2004-02/2005-10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例男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病程3个月~1年,伤后均曾进行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且接受过不同种类的神经营养或神经生长因子、高压氧和针灸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神经功能已稳定,脊髓损伤部位没有压迫性病变及横断性解剖断裂。②取4个月以上中期引产胚胎的嗅球(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经分离、培养、纯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10L-1。③5例患者全麻下行病变节段后方正中入路,在脊髓损伤部位与正常脊髓上下交界处分多点注入0.025mL嗅鞘细胞悬液,约5×105个细胞。术后常规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处理,硅胶引流管放置5~7d。④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周,采用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会脊髓神经功能评分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感觉检查、运动检查及直肠肛门指诊,测试肛门外括约肌是否为完全性瘫痪。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5例男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均完成术后8周随访。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评定结果的比较:与术前比较,嗅鞘细胞移植术后8周,除1例患者运动、触觉、痛觉无明显变化外,其他4例损伤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运动功能由术前(44.8±9.2)分提高到(56.0±8.1)分,触觉由术前(55.6±12.3)分提高到(68.8±10.1)分,痛觉由术前(57.6±12.9)分提高到(71.6±9.9)分,P均<0.01。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安全可行,能帮助脊髓损伤伴完全性瘫痪患者恢复部分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嗅鞘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可能导致最佳细胞移植干预脊髓损伤效果的特定因素进行深入探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4-01/2007-03期间关于嗅鞘细胞移植与脊髓损伤的文章,检索词“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7-03关于嗅鞘细胞移植与脊髓损伤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嗅鞘细胞,脊髓损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非随机实验,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及综述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嗅鞘细胞干预脊髓损伤的随机实验文章,3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3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和综述。资料综合:综述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移植以及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并对各方法给予评价。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各有特色,但所有的实验结果主要以啮齿类动物-大鼠的脊髓损伤模型为基础而获得的,选择的模型包括脊髓完全横断模型、挫裂伤模型、脱髓鞘模型等,目前还不能获得完全模拟人的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如何选择适当的细胞类型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研究是不同细胞移植策略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结论:尚无充分证据证明目前的嗅鞘细胞联合干预策略对人类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有十分确切的作用,但单一、纯化的嗅鞘细胞移植可能不是干预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m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人胚胎嗅鞘细胞植入鼠半横断脊髓的初步观察(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对成鼠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培养2周的人胚胎OECs,移植于10只成年SD大鼠半横断胸髓(T10)的两端;对照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的DMEM培养液。6周后组织切片,行HE染色、嗜银染色以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和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NGFR)免疫组化检查。结果OECs移植组6周后脊髓大体标本显示初步愈合现象;组织学观察,OECs呈NGFR阳性表达,显示OECs仍然存活,且与宿主组织整和良好;部分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呈MBP阳性表达。结论人胚胎OECs对成鼠胸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音猬因子信号通路的主要作用为诱导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背腹两侧分区,当这一信号通路受到破坏时,将导致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腹侧表型神经元的完全丧失。目的:制造成年大鼠急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检测脊髓急性压迫性损伤后与发育相关的重要分子音猬因子的表达,探讨其在神经再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将30只同龄SD大鼠置入后路压迫装置,制作成急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椎板钻孔组5只和急性脊髓损伤组25只。应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3,5,7,14 d对损伤区行音猬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7 d,音猬因子表达水平达到最大值,在损伤区至远端10 mm处的灰质和白质中都有表达。音猬因子在室管膜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在灰质和白质中的表达;其在室管膜区域的表达仅限于损伤区域周围5 mm的范围内,分布范围明显小于在灰质和白质中的表达。提示激活急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音猬因子的表达,可能和损伤脊髓神经的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虽然迄今为止大量的体外和动物实验都证实了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但是利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2年5月为止 PubMed数据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研究及安全性、疗效方面相关的报道,以“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 s, spinal cord injury, clinical research”为英文检索词,“嗅鞘细胞移植,脊髓损伤”为中文检索词.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33篇文献,阅读标题和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性研究,共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显示,利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临床试验方面,到目前为止,嗅鞘细胞病灶直接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按嗅鞘细胞来源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胚胎嗅鞘细胞移植.②嗅黏膜移植.③嗅黏膜源性嗅鞘细胞移植.3种嗅鞘细胞移植方法的总体安全性(96.4%)和有效性(23.4%)较高,但是其移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不足.提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转化为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初步研究嗅鞘细胞移植、步行训练、嗅鞘细胞移植结合步行训练后脊髓损伤部位神经递质含量和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水平的变化,探索嗅鞘细胞移植结合步行训练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鼠龄(75±1)d的雌性SD大鼠32只,分为A、B、C、D四组,制作脊髓挫伤模型后,A组行嗅鞘细胞移植结合步行训练,B组行嗅鞘细胞移植,C组行步行训练结合改良Eagle培养基(DMEM)注射,D组行DMEM注射。细胞移植和DMEM注射在造模后2周进行,步行训练利用大鼠活动平板进行,自伤后1周开始,每周5d,每天1次,每次15—30min,共训练10周。伤后11周取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脊髓损伤部位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等几种神经递质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蛋白表达。 结果:①各组损伤部位DA和DOPA均未测出,C组5-HT、NE含量较其他各组出现增高趋势,A组较B、D组出现增高趋势,却较C组出现降低趋势;②B组BDNF、NGF、NT-3蛋白水平较其他各组出现增高趋势,A组BDNF、NT-3水平较C、D组出现增高趋势,但却较B组出现降低趋势;但上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伤后1周开始步行训练、2周进行嗅鞘细胞移植的结合型策略不能促进脊髓损伤部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脊髓神经递质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在脊髓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探讨Nogo-A蛋白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选用10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咬除T_9-T_(11)棘突及椎板,避免损伤脊髓;C组按照改良Allen法造模。分别于干预后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处死大鼠,每组9只,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Nogo-A mRNA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各时间点Nogo-A蛋白和mRNA无显著变化(P0.05)。模型组在损伤后24h Nogo-A蛋白和mRNA表达较低,3d后下降至最低,7d后迅速上升达到高峰,至14d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在损伤后7d、14d,Nogo-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A蛋白在早期一过性下降后可持续保持高水平表达,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联合应用胚胎脊髓(FSC)移植和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损伤脊髓组织早期Ca^2+、Mg^2+的影响.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A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入5 ml FSC细胞悬液;B组注入20 μl bFGF与FSC细胞悬液;C组(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6 h、24 h取A组、B组和C组动物损伤区脊髓组织测定水和Ca^2+、Mg^2+含量;术后5 d取损伤脊髓组织电镜下观察结构变化.结果 C组损伤区脊髓组织水含量增多,Ca^2+水平升高,Mg^2+水平下降,白质内髓鞘结构紊乱,囊性变严重;A组和B组上述变化均较C组改善.结论脊髓损伤后应用FSC移植和bFGF可减轻离子失衡,从而对继发性损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Report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from spinal cord injury (SCI)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NSCs) derived from fetus/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has raised great expectations for the successful clinical use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However, the ethical issues involved in destroying human embryos or fertilized oocytes to obtain NSCs have been a major obstacle to developing clinically useful stem cell sources,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other human embryonic tissues has not yet been developed for us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Areas covered: Recent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which can serve as a source of cells fo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have been attracting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s a clinically viable alternative to stem cells obtained directly from tissues. 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s outline the neural induction of ESC/iPSC, their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SCI and their safety in vivo.

Expert opinion: Although iPSCs offer great promise as the cell source fo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for SCI, safety issues including tumorigenicity should be determined prior to the clinical tri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方法:采集新鲜人脐带血和脐带,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和MSCs。将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单个核细胞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低糖必需培养基(L-DMEM)培养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1—4周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和迁移情况,使用BBB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L-DMEM培养液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评分无明显差异,而细胞移植组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与L-DMEM培养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对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较MSCs移植组显著,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MSCs相比较,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更适合作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 MMP-2/Notch1转染嗅鞘细胞(OEG)移植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构建的 MMP-2/Notch1的质粒导入嗅鞘细胞,并移植入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体内,连续观察12周,与接受单纯OEG移植的脊髓损伤大鼠进行比较。结果移植转染MMP-2/Notch1能够增强嗅鞘细胞的迁移能力,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体内与对照组比较,能减少组织的缺损、轴突的坍塌、神经元的坏死凋亡,抑制胶质细胞的过度增殖。结论 MMP-2/Notch1转染的嗅鞘细胞相对于单独转染嗅鞘细胞能更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