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体育训练 ,改善运动能力及提高运动成绩 ,都有实际应用价值。 1992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 ,将疲劳定义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个定义的特点是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的程度 ;2 .有助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涉及疲劳产生机理的阐述及如何预防疲劳的产生和恢复疲劳的措施。在西药方面 ,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恢复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疲劳最早是由莫索(Mosso)开始研究的,在1983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会上对运动性疲劳做了规范性定义,即指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王龙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6):145-147
通过文献资料与教学训练实践,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分析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探讨运动性疲劳判断以及预防、消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多种方法,中医药抗运动疲劳的研究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归纳和总结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成果,并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运动性疲劳方法中,中医药以其副作用少,且绝大多数中药不含对人体有危害的兴奋剂成分而日益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现代研究和运用中医理论探索抗运动性疲劳方法上均取得一定进展,现将近5 a来这两方面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训练以及能够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各项研究,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训练后的恢复手段也自然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一个新途径,本文章从健脾保肝类中药的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运动医学和运动训练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目标.尤其是现代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的体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运用各种技术方法来达到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现对近年来所运用的抗疲劳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是运动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西医已在此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在认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从我国优秀的中医宝库中寻求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以期发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病因病机,为中西医结合方法消除运动性疲劳提供中医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与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测试并记录68名受试者800米全力跑前后心率、血乳酸、800米成绩的数值,然后采用针灸、温针灸的方法选足三里穴、阳陵泉、关元穴,对46名受试者分别进行针灸或温针灸处理,每组每个疗程6天,共2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1天。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周后全部受试者再进行800米全力跑,测试指标及方法同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针灸组、温针灸组)心率、血乳酸、800m成绩等均有良好的改善(P<0.05),并且温针组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组。结论:针刺和艾灸对运动性疲劳具有良好改善作用,并且温针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  相似文献   

11.
12.
运动性疲劳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持续在预定的运动强度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在运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身体疲劳。抗疲劳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人们采用多处方法来消除疲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抗疲劳研究一直被运动医学和体育生物学界所关注,单味中药、成方药以及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效果,以及很小的副作用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在体育与运动医学领域中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体系是值得大力发掘、研究的,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始自生理学家Mosso [1].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从生理、生化等不同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假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采用自拟表系统来评定运动性疲劳,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秋葵多糖抗小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四组:黄秋葵多糖低、高剂量组(分别用黄秋葵多糖150、300mg/(kg·d))、阳性对照组(生晒参水提物200mg/(kg·d))和空白对照组(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21d后,测定小鼠的游泳时间、体重变化、血乳酸、血尿素氮、肝糖元指标。[结果]低、高2个剂量黄秋葵多糖均可显著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P<0.05),降低小鼠血乳酸、血尿素氮水平(P<0.05),并增加肝糖原含量(P<0.05);其作用均与阳性对照生晒参水提物相当(P>0.05)。[结论]黄秋葵多糖具有明显的抗小鼠运动性疲劳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通过提高肝糖原含量增加能源物质储备、增加葡萄糖的有氧分解、减少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蛋白质的分解、提高产能效率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机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疲劳中医药治疗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身体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运动性疲劳也越来越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突出障碍[1 ] 。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 ,也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焦点。我国应用中药制剂抗疲劳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其治疗机制并不明确。近年来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 ,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方面 ,已取得了更为科学的阐明。1 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尽管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但其产生的机制至今仍未得到完全阐明。不过近几十年来 ,人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以及疲劳的各环节进行了许多研究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斗力等…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中药治疗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宣大吾南京医科大学陈晓萍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中药治疗中图号G804.4近年来,许多专家注意到中药对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特殊效果,笔者等进行合作,拟定了“四仙复原汤”(由灵芝、珍珠、茯苓、枸杞子组成),制成口服液,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疲劳的研究中对疲劳提出过各种概念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1935年 E Simonson提出的疲劳概念 ,认为疲劳时存在四个基本过程 :(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 (积累假说 ) ;(2 )活动所需基质耗竭 (耗竭学说 ) ;(3)基质的生理化学状态改变 ;(4)调节和协同机能失调 [1] 。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指由运动引起身体能力下降的现象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982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 ,将疲劳的定义作了统一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定水平或 /和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2 ] 。该定义把疲劳时体…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是当今体育发展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而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1978年来有关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44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目前针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