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及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NC)35例、糖尿病前期组(IGR)56例、2型糖尿病组(DM)40例。比较三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IR),用Cvprofilor 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结果(1)三组间比较,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危险因子、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组与IGR组比较,TC、LDL-C、PP、FBG、2-h BG、FINS、IR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C1:IGR组与NC组比较无差异,DM组明显低于NC组(10.55±1.80)比(12.18±2.18),(P<0.05);(4)C2:由低到高排列为DM组(3.25±1.01)相似文献   

2.
李建英  农美芬 《内科》2008,3(5):664-66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增加的危险因素。方法8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0.9mm为增厚组(45例),〈0.9mm为单纯组(43例),另设健康老年人对照组(30例)。3组均测身高、体重、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1)SBP、FBG、INS、IR、TC、TG、LDL、HDL、UA、IMTc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直线相关分析示高血压患者IMTc与BMI、SBP、FBG、INS、IR、TC、TG、LDL、UA水平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IMTc与UA、INS、BMI、IR、TC、TG、LDL、HDL密切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代谢异常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大小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C2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分三组 ,(1)正常血压组 :收缩压 (SBP) <130mmHg ,且舒张压 (DBP) <85mmHg ,入选 72例 ,男 37例 ,女 35例 ;(2 )正常高值血压组 :SBP130~139mmHg和 /或DBP85~ 89mmHg ,入选 6 0例 ,男 31例 ,女 2 9例 ;(3)高血压组 :SBP≥ 14 0mmHg和 /或舒张压≥ 90mmHg ,入选 6 3例 ,男 31例 ,女 32例。采用HDICVProfilorDO - 2 0 2 0动脉功能检测仪测定大小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C2。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C1、C2比正常血压组低 (C1:11 9± 3 4VS 15 3± 4 5 ;C2 :4 0± 2 1VS 5 6± 2 6 ) ,P <0 0 1;比高血压组高 (C1:11 9± 3 4VS 9 4± 3 1;C2 :4 0± 2 1VS 2 8± 1 3) ,P <0 0 1。C1、C2与血压呈负相关 ,即随着血压的升高而下降。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动脉弹性功能下降 ,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 ,随着血压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CVProfilorDo -2 0 2 0检测 1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 15例健康志愿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对照组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无明显差别 (13 4± 3 6vs 14 3± 3 9ml/mmHg× 10 ) ,与对照组比较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明显降低 (6 3± 1 9vs 8 5± 2 4ml/mmHg× 10 0 ,P <0 0 5 )。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损伤小动脉弹性指数C2 ,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导致冠心病发病和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VProfilor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并比较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并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0、1、2、3、4五组,比较C1和C2。结果高血压组C1和C2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危险因素数目增加、C1和C2成下降趋势。结论高血压、高龄、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是动脉弹性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可通过协同作用使动脉弹性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04例无高血压史(未服用降压相关药物)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初诊收缩压(SBP)分为3组,理想血压组(SBP≤120 mm Hg,1 mm Hg=0.133 kPa)42例,例,前期高血压组(140mm Hg≥SBP>120 mm Hg)33例,轻度高血压组(160 mm Hg≥SBP>140 mm Hg)29例.维持原治疗不变,应用岁格列酮4 mg/d,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稳态模型评估一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vWF、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结果 用药12周后,轻度高血压组治疗后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高血压组治疗后SBP 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虽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3组FBG、HbAlC、HOMA-IR、TC、LDL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vWF、WBC及CRP也较治疗前下降,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以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SBP及DBP,对于基础血压高者降压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发挥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易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已确诊为T2DM的76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2组,其中单纯DM36例,DM并发CHD40例.2组病例均了解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及吸烟状况,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检测血压(SBp,DBp)、血糖(FBG,P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24h尿白蛋白量(UAE).结果①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BMI、DBP、TC、FBG、HDL-c、LDL-c、VLDL-C、GHbA1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吸烟率、病程、SBP、INS、TG、HOMA-IR及UAE、尿酸在DM并发CHD组明显高于单纯DM组(P<0.05).结论吸烟、糖尿病病程、BP、INS、TG及胰岛素抵抗(HOMA-IR)及24h尿白蛋白量、血UA是2型DM并发CHD的高危因素,应予以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8.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 (UAE)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观察T2DM并糖尿病肾病组 (DN组 )和非DN组 (NDN组 )各 79例与健康对照组 5 0名之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空腹胰岛素 (FINS)、空腹血糖 (FBG)、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糖化血红蛋白 (HbA1 c)、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收缩压(SBP)、舒张压 (DBP)、体重指数 (BMI)等因素的变异 ,并分析其与UAE的关系。 结果  ( 1) 3组间性别、BMI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 χ2 =0 .35 8,F =1.5 3,均P >0 .0 5 ) ,DN组和NDN组间年龄、FBG、HbA1 c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 2 )与NDN组和对照组比较 ,DN组SBP、DBP、IGF 1均显著升高 (F为33 .0 8、8.47和 9.15 ,均P <0 .0 1) ,TG显著升高、HDL C明显降低 (F为 4.37和 4.0 0 ,均P <0 .0 5 ) ;( 3)DN组FINS显著高于NDN组、ISI显著低于NDN组 ,两组FINS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ISI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F为 2 9.41和 37.77,均P <0 .0 1)。 ( 4)以UAE为应变量 ,BMI、FINS、ISI、FBG、HbA1 c、TC、TG、HDL c、LDL c为自变量 ,α为 0 .0 5 ,多元回归显示FINS、FBG和TG与UAE呈正相关 (R2 =0 .171) ;自变量加入IGF 1后 ,I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单纯高脂饮食及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和血清瘦素的影响。 方法  4 8只 15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加 90min运动组及高脂加 4 5min运动组 ,两运动组大鼠在高脂饮食同时均进行 15周不同强度的游泳运动。实验结束测定大鼠血糖、胰岛素、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瘦素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和肥胖评定 (Lee)指数。 结果 高脂组ISI〔 - (6 6 3± 0 39)〕较对照组〔 - (5 5 7± 0 31)〕明显低 (P <0 0 1) ;而运动组ISI分别为〔 - (5 5 2± 0 2 8)和 - (5 36±0 2 9)〕 ,均较高脂组明显升高 (均P <0 0 1)。两运动组间ISI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运动后两组血清瘦素分别为 (2 2 3± 0 84 )ng/ml和 (3 0 2± 1 39)ng/ml,较高脂组 (7 94± 3 6 7)ng/ml明显下降 (P <0 0 1)。血清瘦素与胰岛素呈正相关 (r =0 2 82 ,P <0 0 5 ) ;与ISI负相关 (r =- 0 4 2 3,P <0 0 1)。 结论 单纯高脂饮食可致大鼠胰岛素抵抗 ,适当运动可增加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年轻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布及聚集状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年轻人中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聚集状况 ,为早期年轻人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年轻冠心病患者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年龄≤ 40岁 ) 1 78例作为疾病组 ,并以年龄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年轻人 70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了传统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史、家族史 )和新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 (HCY)、脂蛋白 (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 (CRP)在两组间的变化特点及聚集情况。结果  (1 )在传统的危险因素中 ,疾病组的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 (TC)水平、吸烟和家族史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新的危险因素中 ,疾病组的血浆HCY(2 1 66± 1 8 2 2 ) μmol L和CRP(5 78± 6 90 )mg L比对照组的血浆HCY(1 4 94± 8 97)μmol L和CRP(2 87± 2 0 0 )mg L明显增高 (P <0 0 1 ) ,其他危险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 )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 ,有危险因素者明显增多 (P <0 0 5) ,2种以上新危险因素聚集增加 ,3种新危险因素聚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传统危险因素聚集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logistic回归显示吸烟 (OR值为 2 4,95 %CI:1 31 5~ 4 2 75)、TG(OR值为 1 8,95 %CI:1 2 1 5~ 2 541 )、HCY(OR值为 1 9,95 %CI:1 0 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斥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同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身高、体重、腰围及C反应蛋白,按照颈动脉IMT将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IMT增厚患者与IMT正常组比较,SB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BMI、W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C、TG、LDL—C在α口0.05水平上,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见血压、血糖、TC、TG、LDL—C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随颈动脉IMT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高CRP异常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类型和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影响。方法在自然人群中调查体重指数(BMI)、腰围/臂围比值(WHR)、血压、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血糖(FBS)、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外周型超重组血压、TG、INS高于非超重组,HDL-C、ISI低于非超重组;而中心型超重组血压、INS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本院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浓度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记录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4 965人的性别、年龄,测量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检测他们的血清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浓度。进一步分析血清尿酸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宁波市人群血清尿酸浓度(312.01±89.26)μmol/L,男性血清尿酸值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9.71±75.71)μmol/L vs.(244.95±58.40)μmol/L,P0.001]。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与血清尿酸浓度进行偏相关分析:年龄(r=0.0272,P0.001)、体质量指数(r=0.191,P0.001)、舒张压(r=0.130,P0.001)、总胆固醇(r=0.047,P0.001)、三酰甘油(r=0.025,P0.001),均与血清尿酸浓度呈正相关;而空腹血糖(r=-0.081,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45,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10,P0.001)均与血清尿酸浓度呈负相关;收缩压与血清尿酸浓度无相关性(r=-0.001,P0.857)。结论本院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浓度较高,血清尿酸浓度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病人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代谢综合征175例,根据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高C反应蛋白组和正常C反应蛋白组.检测两组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 高C反应蛋白组的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正常C反应蛋白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后者(P<0.01);C反应蛋白水平与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舒张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病人中C反应蛋白升高者往往伴随多种代谢紊乱加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亦随之加重,故对此类病人更要加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Elevated serum Hs-CRP level may b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etabolic syndrome(MS)in healthy individuals. Many elderly patients have metabolic syndrome. Therefore,we observ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erum Hs-CRP leve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 total of 21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metabolic syndrome(MS,n=1112)group and non-metabolic syndrome(Non-MS,n=98)group. The serum Hs-CRP level was tested by immunoturbidimetry 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s-CRP were analyzed. The associations of Hs-CRP with BMI,WHR,FBG,TG,TC,LDL-C,HDL-C,SBP,DBP and Homa-IR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Serum HsCR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S group than in the non-MS group(P0.05). Besides,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included factors,the level of Hs-CRP graduall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Moreover,serum Hs-CR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BMI,WHR,SBP,DBP,FPG,FIN,TG,TC,Homa-IR(r=0.38,0.49,0.33,0.36,0.31,0.34,0.43,0.37,0.18,0.34,respectively,P0.05)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DL-C(r=-0.37,P0.001). Conclusion Serum Hs-CRP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factors. It is a proactively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of elderly MS patients.[S Chin J Cardiol 2019;20(3):156-16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酶基因Hind Ⅲ、S447X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401例研究对象(包括20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201名对照者)的脂蛋白脂酶Hind Ⅲ、S447X基因型.结果 (1)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在MS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代谢综合征组H+H+基因型、H+等位基因、SS基因型和S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H+基因型:66.5%对54.2%,P=0.012;H+等位基因:78.0%对71.4%,P=0.031;SS基因型:89.5%对77.1%,P=0.001;S等位基因:94.5%对87.56%,P=O.001).(3)H+H_/H-H-基因型携带者腰围、臀围、腰臀比、BMI、收缩压、舒张压、TG、LDL-C、FPG水平较H+H+基因型携带者低,HDL-C水平高于H+H+基因型携带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X/XX基因型携带者腰围、臀围、腰臀比、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FPG水平较SS基因型携带者低,HDL-C水平高于SS基因型携带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SS基因型是MS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289、2.268、2.597).(5)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吸烟者携带SS基因型的患病风险是不吸烟者携带SX/XX基因型的3.996倍.结论 脂蛋白脂酶基因S447X多态性与哈萨克族MS的危险性相关,其中SS基因型、S等位基因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遗传危险因素,而且H+H-/H-H-和SX/XX基因型对血脂、血压产生有益的影响.SS基因型与吸烟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二者之间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1 型糖尿病(T1DM)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方法 选择新诊断T1DM患者8例,初诊未治2型糖尿病(T2DM)患者8例,均经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检测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与正常糖耐量志愿者10例进行比较.结果 T1DM组的年龄、BMI、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C-肽等各项参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TG、LDI-C、HDL-C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DM组与T2DM组比较,年龄、BMI、WHR、FIns、空腹C-肽、SBP、TC、TG均显著低于T2DM组(P<0.05).正常对照组、T1DM组、T2DM组ISI分别为12.83±1.09、9.95±0.50、3.80±0.20,3组间I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检测结果显示,TIDM患者的ISI显著低于正常人,但高于T2DM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期睡眠不足人群中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早期预测长期睡眠不足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临床未检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长期睡眠不足者(持续3个月每日睡眠时间<7h)120例,以睡眠充足(每日睡眠时间>7h)健康体检者110例为健康对照组。同时分别测定其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baPWV,分析睡眠不足者baPWV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睡眠不足组血压、TG、LDL-C、空腹血糖、IMT、HOMA-IR、baPWV均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baPWV和BMI、SBP、DBP、TC、TG、LDL-C、空腹血糖、HOMA-IR、颈动脉IMT和睡眠不足病程呈显著正相关(r=0.231~0.784,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SBP、baPWV是影响长期睡眠不足人群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7、1.158,P=0.013、0.001)。结论:睡眠不足人群中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提示baPWV对于预测长期失眠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代谢紊乱发生情况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30例T2DM患者按合并代谢紊乱多少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n=60)、T2DM合并1种代谢紊乱组(MS1组,n=97)、T2DM合并2种代谢紊乱组(MS2组,n=50)和T2DM合并3种代谢紊乱组(MS3组,n=23)四组,比较四组患者临床及生化检查指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增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肾病(DN)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管并发症与合并代谢紊乱关系。结果 T2DM合并1种代谢紊乱患者占42.2%、合并2种代谢紊乱患者占21.7%、合并3种代谢紊乱患者占10.0%。与T2DM组患者比较,合并其他代谢紊乱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血尿酸(UA)、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S1组患者比较,MS2组患者BMI、SBP、DBP、FBG、2hPG、UA、TG、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3组患者BMI、SBP、DBP、HOMA-IR、FBG、2hPG、UA及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S2组患者比较,MS3组患者SBP、DBP、FBG、2hPG及U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代谢紊乱组份的增加,C-IMT增厚、DR及DN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P0.01)。分别以C-IMT增厚、DR、DN为自变量,以BMI、SBP、DBP、FBG、2hPG、TG及HDL-C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DBP及2hPG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DBP和T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SBP和TG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其他代谢紊乱与C-IMT增厚、DR及DN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