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粘膜溃疡坏死性病变,其蛋白水解酶活性过高,对粘膜的蛋白结构有损害作用,为使组织蛋白水解过多正常,利用蛋白水解酶抑制剂。作者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患者的混合唾液和溃疡灶渗出液,探讨用蛋白酶抑制剂Contrycal治疗口腔粘膜坏死性病变的理论根据。检查30例病人和20名健康人作对照,测定混合唾液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溶菌酶活性和蛋白含量,研究不同浓度的Contrycal对混合唾液或溃疡渗出液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口腔粘膜溃疡坏死性病变患者的混合唾液中蛋白水解系统活性增高,蛋  相似文献   

2.
《广东牙病防治》2004,12(4):286-286
假膜 假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 ,灰白色或黄白色 ,并非组织本身 ,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表面常有假膜形成。坏死和坏疽 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的坏死 ,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粘膜组织坏死或坏疽时形成腐肉而脱落 ,遗留深溃疡。坏死组织腐败后产生硫化氢与红细胞崩解后的铁形成硫化铁沉淀使组织变黑 ,坏死腐败时有恶臭。坏死性龈口炎、复发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白血病、口腔粘膜坏死性溃疡属坏死的范畴 ,坏死性口炎 (走马牙疳 )为坏疽口腔粘膜病损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1.从临床及组织学方面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的特点是什么? 良性 恶性 A.临床表现 ①生长缓慢 ①生长迅速 ②膨胀生长 ②浸润生长 ③多有包膜 ③多无包膜 ④完整切除后不复发 ④切除后常复发 ⑤不转移 ⑥转移 ⑥如不压迫生命器官则不致死 ⑥致死 ⑦极少发生坏死和溃疡。 ⑦常发生坏死和溃疡  相似文献   

4.
报告42例青少年复发性坏死溃疡,男37例,女5例,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0岁。临床症着与成人腺周口疮不同,其特点为:固定部位复发,常固定于双颊脂垫下方及舌尖区;舌部溃疡呈深裂沟状及病学发现有血管炎象。42例采用中西医综合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坏死性肉芽肿又称“恶性肉芽肿”、“坏疽性肉芽肿”,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人,男性多见,以鼻中线部多发,分为三个区:前驱期:鼻塞,有水样或浆液性分泌物;活动期:不规则发热,患区形成溃疡,进一步发展,破坏软组织、软骨和骨;终末期:高度营养不良,衰竭,坏死溃疡...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常见的口腔表现为口腔粘膜紫癜,牙龈肿大伴自发性和激发性出血,牙龈溃疡坏死,牙齿松动脱落等。我科遇到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口腔表现是颜面肿胀,组织坏死,误诊为间隙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腔黏膜恶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赵某,男,54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牙区牙龈及唇侧黏膜溃疡,约0.3cm×0.3cm大小,曾在当地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半月来溃疡区逐渐向周围扩展,累及上前牙牙龈、硬腭部、上唇黏膜及鼻部。肿痛明显,低热,我院以急性坏死性龈炎收入院。入院专科检查:上唇部及左眶下区肿胀显著。上前牙区牙龈、上唇黏膜及硬腭前部黏膜广泛性坏死约4cm×4cm大小。坏死组织呈暗灰色,牙槽骨及硬腭部骨组织外露呈暗黑色。入院后局部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坏死区表面呈灰白状,上前牙松动,左侧鼻翼部肿胀明显,鼻腔内黄色渗液,并有少量软痂脱落。组织病理检查示:炎症肉芽肿伴鳞状上皮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报告42例青少年复发性坏死溃疡(juvenilemucosanecroticaulcersrecurence简称JMNU),男37例,女5例。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0岁。临床症状与成人腺周口疮不同,其特点为:固定部位复发,常固定于双颊脂垫下方及舌尖区;舌部溃疡呈深裂沟状及病理组织学发现有血管炎象。42例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外科中,褥疮是指软组织因挤压而发生的变性、溃疡及坏死过程。实际上健康人由于口内偶尔或多次创伤,破坏了上皮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6岁 ,因左上后牙牙龈出血 ,疼痛 3d于 2 0 0 0年 6月 2 2日就诊于本院 ,就诊前有感冒发热病史。口腔检查 :双上乳磨牙间食物嵌塞 ,|Ⅳ颊侧牙龈坏死性溃疡约8mm× 10mm大小 ,如弹坑状 ,上覆灰白色假膜 ,轻探出血 ;Ⅳ |、Ⅴ |间龈乳尖处坏死性溃疡约 3mm× 3mm ,病损特征同前 ;右下后牙牙龈及前庭沟粘膜充血 ,可见两个粟粒大小溃疡。左侧颌下淋巴结扪及肿大。体温 37℃。刮取 |Ⅳ颊侧溃疡处假膜 ,涂片 ,暗视野观察见大量螺旋体及梭形杆菌。诊断 :坏死性龈炎伴疱疹性龈口炎。治疗 :1%地卡因表麻下刮除坏死假膜 ,3%H2 O2 …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与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与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是15例RAU患者中,复发期患者(9例)与正常人相比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别。缓解期患者与正常人TNF含量相似,在20例牙周炎患者中,TN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急性期患者与慢性期患者相比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别。提示两种疾病患者血清中TNF含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皮肤慢性伤口指通过简单的药物或手术治疗不愈合的伤口,包括慢性溃疡及瘘。笔者自1986年3月以来,应用局部皮辦修复头面部皮肤慢性伤口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7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10年。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有皮肤溃疡,伴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炎症。其中头皮裂伤感染、颅骨裸露1例;颅骨缺损修补术后伤口裂开,有机玻璃裸露2例;上唇非特异性溃疡经腐蚀药处理久不愈合2例;上唇、头皮及眶下基底细胞癌各1例;颊部皮脂腺癌1例;颌下缘电击伤感染坏死,颌骨裸露1例;耳垂皮脂腺囊肿感染坏死1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坏死15例;颊部及鼻底、鼻小柱鳞癌各1例。本  相似文献   

13.
冷冻术是用急速超低温冷冻身体局部组织后,再缓缓解冻,促使病变部坏死的疗法,已在口腔科、肿瘤科广泛使用。作者根据冷冻术在临床应用的实际,为了弄清冷冻坏死灶与血管系统变化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冷冻坏死灶内的组织变化特征等问题选用134只雄性鼠(Sprague—Dawely系),其中24只作为正常舌冷冻术组,110只经口服诱发致癌剂(4—nitro—quinoline l-oxide)后,发生外向性肿瘤或溃疡,并确认为舌癌时作为舌癌冷冻术组。采用液氮冷冻器,冷冻头为直径5mm的圆筒型,头端温度-196℃,正常舌组织30秒形成冰块,而舌癌需42秒到110秒形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7例口爱癌经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后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肿瘤组织空小,溃疡减轻,与正常组织办限清楚;癌瘤组织结构不清,癌细胞明显减少,并出现核固缩,空泡变性和太凝固怀坏死,癌巢崩解,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机化崩解的癌巢,其周围组织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5.
口腔粘膜对不同波长激光照射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Nd—YAG、CO_2、Ar~+三种激光照射大鼠舌粘膜,三种激光波长不同,所引起粘膜组织病理改变却基本相同,只是受损组织深度不同。其病理改变开始为粘膜上皮坏死,上皮下疱形成,继而出现溃疡和组织坏死,形成由表及里的四层改变,即坏死组织层、炎症细胞渗出层。浆液渗出层和肉芽组织层。后则为炎症逐渐吸收、组织增生,损伤愈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61名轻型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患者进行调查,所收集的与RAU发作有关的29个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溃疡复发间隔与溃疡自愈时间呈负相关性。吸烟者往往发病间隔较长,自愈时间较短,可能与吸烟增进上皮角化有关。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例与病情有直接关系。牙龈炎症状况也可影响RAU发作间隔和溃疡自愈时间,本研究从数学关系上找出了部分与RAU复发周期及溃疡自愈时间有关的因素,对临床预防RAU复发,促进溃疡愈合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急性白血病的常见口腔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紫瘢、牙龈肥大伴自发性和激发性出血,牙龈无定形溃疡坏死,以至牙槽骨、牙周膜病变、牙齿松动脱落。我们遇到1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口腔表征是以一个边界清楚的腭部局限性坏死,没有牙龈肥大、出血等临床症状,为临床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RAU )发病规律 ,作者对 1997~ 1999年间口腔科门诊中 358例RAU患者进行病因调查与分析 ,现总结如下。临 床 资 料1 RAU临床诊断标准 溃疡表现符合 :溃疡表面被覆淡黄色假膜 ,周围粘膜充血 ,无基底浸润 ,溃疡无与创伤因子相互契合的特殊表现。溃疡有灼痛 ,并具有周期复发性和自限性的特点[1] 。2 病例选择 自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5月间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科门诊收治临床诊断为RAU的大学生患者共计 3 5 8例 ,其中男性 2 0 5例 ,占 5 7 2 6% ,女性 15 3例 ,占 42 73 % ,年龄范围 18~ 2 2岁 ,平…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溃疡疼痛剧烈,病程常迁延数月或更久,病变有由口腔前份向后发展的倾向,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最终诊断常需根据溃疡好发部位、溃疡的特点、有无复发性、全身情况及活检与特异性溃疡和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借鉴现有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动物模型,探讨放射性舌炎(RTG)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自行设计和制作锥形铅质罩装置及附件,在SD大鼠舌背舌尖部位形成1 cm×1 cm的照射区域,实施单次、单剂量(30 Gy)X射线,吸收剂量率为100.75 cGy/min,每次照射6只的方法,制作RTG大鼠模型.观测RTG大鼠的体重、口腔黏膜炎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照射后3~4 d,舌黏膜上皮层完整;5~6 d,肉眼可见受照射的舌背、舌腹黏膜出现红色斑点和成片变红(黏膜下出现充血),镜下见上皮变薄,部分黏膜上皮坏死脱落;7~8 d,出现肉眼可辨的散在点状溃疡;镜下见鳞状上皮脱落形成溃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9~12 d,点状溃疡逐渐融合,上皮剥脱;12~14 d,溃疡面有纤维渗出,形成连贯一致的溃疡,镜下见上皮完全脱落,纤维性渗出覆盖溃疡表面,其内有大量炎症细胞,固有层胶原纤维断裂;21 d,溃疡的周边开始出现愈合;镜下见溃疡底出现肉芽组织,炎症细胞较照射后5 d时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胶原纤维组织及大量新生毛细血管;28~35 d,受照射的1 cm×1 cm范围的溃疡由周边向内收缩愈合.镜下可见上皮结构重新出现,但上皮层明显变薄,黏膜下层仍有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基底细胞呈梭状,排列紧密成栅栏状.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RTG模型,为研究RTOM 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