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上腹部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患者进行第二代双源CT上腹部增强检查,包括常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时期双能量扫描。取动脉期图像,利用Liver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CT图像,与常规平扫比较各组织CT值、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所测组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CT技术改进及软件升级后,上腹部增强扫描双能量成像中,虚拟平扫可以取代常规平扫,能够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与双能量(DE)增强扫描对胰腺血管显示、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比较。方法将40例行上腹平扫+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方案,B组采用双能量增强扫描方案,A组球管管电压为120k V,B组球管1和2的管电压分别为Sn140k Vp/80k Vp,两组均采用迭代重建技术,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结果 (1)两组图像血管CT值A组低,B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NR、SN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辐射剂量A组高,B组低.与A组相比,B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比A组低。结论双能CT能谱纯化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胰腺血管成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可大大提高胰腺血管成像的显示,同时能降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副鼻窦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DSCT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评价OMC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临床怀疑为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68例,分别行单纯CT双期增强扫描(对照组)和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研究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及患者接受单期X线辐射剂量与总辐射剂量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92.65%,对照组诊断符合率77.94%,且虚拟平扫的单期辐射剂量与总辐射剂量均比常规平扫低(P<0.05)。结论 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可有效提高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Revolution CT虚拟平扫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Revolution CT常规能谱平扫及双期虚拟平扫的70例直肠癌患者影像资料。对常规能谱平扫及双期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及客观评价[计算对比噪声(CNR)],对直肠癌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包括对直肠癌肠壁厚度、浆膜面的受累情况、直肠癌周围淋巴结显示情况的评价)及扫描剂量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常规能谱平扫及双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虚拟平扫CNR值均高于常规能谱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能谱平扫及双期虚拟平扫对直肠癌肠壁厚度判断、浆膜面的受累情况、直肠癌周围淋巴结显示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能谱平扫有效剂量值低于双期虚拟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增强扫描分离出虚拟平扫图像,可以减少约30%辐射剂量。结论 在直肠癌诊断时,Revolution CT虚拟平扫代替常规能谱平扫可以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扫描成像技术对肺部肿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收治的早期肺癌诊断患者60例,其中57例经过术后病理检验结果明确肺癌诊断,3例经临床诊断及随访明确肺癌诊断。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根据CT扫描能量不同(高千伏140 k Vp、低千伏80 k Vp)分为常规组及虚拟组,各30例。两组分别进行常规及虚拟CT扫描后,根据图像中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主动脉及脊柱肌肉CT值信号差异,进行分析比对,并对图像质量评分、钙化及坏死灶的比较,来探讨不同信号CT扫描对肺部肿瘤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 1 CT扫描后,各组均得到不同辐射剂量值,虚拟扫描组CTD、DLP、ED较常规扫描组CTD、DLP、ED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及周围肌肉组织的信号噪声比均得到不同变化,虚拟扫描组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脊柱周围肌肉较常规扫描组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脊柱周围肌肉水平明显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组织影像均得到不同对比信号比及图像评分值,虚拟扫描组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较常规扫描组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优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钙化及坏死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螺旋CT虚拟扫描可在相同CT值的水平下,提高肺部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器官间差异,得到较高组织间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较常规扫描图像质量更优异,并最大限度降低钙化坏死病灶对肿瘤组织的信号影响,减小检查辐射剂量对机体的影响,提高临床诊断精确度,明确反应肿瘤组织情况,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共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Ⅰ级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双源CT双能量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低,扫描完成时间短,图像减影时间短,与常规减影CTA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脑血管检查可以取得较好的图像结果,且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小,检查所需时间短,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瘤患者及30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双源C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量资料,比较两者的CT值、碘覆盖值(CToA)、标准化平均碘浓度(NIC)、碘浓度差(IC)、碘浓度均一化比值(HRIC)及单能谱图像上淋巴结CT值差别。组间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淋巴瘤组淋巴结的平扫CT值、动静脉CT值分别与平扫CT值差值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淋巴结,3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oA、IC、HRIC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NIC无显著差异(P>0.05)。淋巴瘤组淋巴结在单能量图像上CT值较转移性淋巴瘤组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可提高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的检出及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 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VNC)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经liverVNC获得虚拟平扫(VNC)图像,由2名医师对VNC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及病灶显示情况进行评价,测量双肾病变区平均CT值、SNR及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结果VNC图像在病灶显示方面完全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钙化灶在VNC显示较常规平扫体积缩小。所测量各部位VNC平均CT值与常规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VNC与常规平扫选在肾实质、腰大肌、主动脉及肾占位的图像,虚拟平扫(VNC)SNR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单期CTDI、DLP、有效剂量ED分别为(12.64±3.74)mGy、(464.50±207.37)mGycm、(6.96±3.11)mSv,均低于常规平扫的(17.52±2.12)mGy、(640.94±195.26)mGycm、(9.16±2.92)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8、4.842、2.588,P均〈0.05)。结论对与肾脏占位性病变,第二代双源CT可提供高质量虚拟图像.并且将明显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CT能谱扫描技术选择在腹部扫描中的最佳扫描参数、单能量图像、ASi R迭代算法。方法 对82例患者进行腹部螺旋平扫,能谱平扫,能谱增强,重建单能图像,重建10%~80%ASi R,分别测量肝脏、脾脏、肾脏、膀胱平均CT值、SD值、剂量CTDIvol和DLP,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70 ke V单能量图像与120 k Vp 30%ASi R的图像质量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表明二者图像质量相当,同时说明70 ke V单能量图像要优于120 k Vp的FBP图像质量(P<0.05),能谱成像的扫描剂量与常规120 k Vp螺旋扫描的剂量相当(P>0.05)。结论 能谱成像选择最佳参数,可以降低剂量,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而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低剂量CT扫描在泌尿系统结石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剂量检查,观察组行低剂量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其诊断准确性、辐射剂量及CT图像质量.结果 经CT扫描显示,两组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性93.75%,对照组诊断准确性90.63%);观察组DLP、CTDlvol辐射剂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CT图像质量优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优良率93.75%,对照组图像优良率96.88%).结论 低剂量CT扫描在泌尿系统结石检查中具较高应用价值,其诊断准确性与常规剂量相当,均较高,但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少,建议采取低剂量CT扫描检查,以减少对患者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第二代双源双能量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不同辐射剂量下CT图像质量的差异性。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CTPA检查,每组40例,其中A组管电压80/Sn140KV检查,B组管电压100/Sn140KV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肺动脉段、背部脂肪CT值等指标,并对CT影像治疗进行主观评分,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剂量(ED)等。结果 A组患者肺动脉平均CT值、平均CNR指标明显高于B组(P<0.05),主观CT影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A组与B组评分无显著差异,但A组ED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双源双能量螺旋CT肺动脉成像选用80/Sn140 KV扫描在获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CT影像同时,可大幅度降低患者检查过程中所受辐射剂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体检的240例肺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各120例,其中A组患者行常规DR检查后进行螺旋CT低剂量扫描,B组患者行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A组患者在行螺旋CT低剂量扫描后,结节检出率及肺癌诊断准确性均较DR摄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进行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B组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部,提高肺部疾病尤其是肺癌的检出率,同时能降低辐射剂量,值得在肺癌高危患者筛查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在肺结节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4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0例,分别对其进行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常规组)和低剂量胸部CT扫描(低剂量组),两组CT扫描图像均由两名主治以上级别医师进行审阅分析,比较两组体检者的肺结节检出率、CT扫描肺结节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检出69例108个肺结节,病理活检肺腺癌7例;低剂量组检出61例95个肺结节,病理活检肺腺癌7例;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常规组辐射剂量的长度乘积、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及放射容积剂量指数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两组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肺结节筛查及诊断需要,低剂量辐射更小,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更适合用于肺结节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42例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CT扫描,观察组行低剂量CT扫描。观察2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及图像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DLP于CIDIw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图像分级与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窦炎患儿进行低剂量CT扫描,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又能满足其诊断要求,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在诊断早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某院2019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50例早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25例,实验组给予低剂量CT扫描,参照组给予常规剂量CT扫描,对比两组图像合格率、CT征象、噪声值、最大有效辐射剂量、CTDlvol。结果:实验组图像合格率(92.00%)、胸膜凹陷征(52.17%)、空洞征(34.78%)、毛刺征(30.43%)、分叶征(95.65%)检出率与参照组(96.00%、50.00%、29.17%、33.33%、95.83%)比较,P0.05;实验组噪声值明显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CTDlvol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对早期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成像方面与常规剂量CT一致性较高,可有效减少医疗辐射伤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青少年埋伏牙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埋伏牙拟行螺旋CT扫描的病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运用200、150、100、35 MAS管电流进行扫描,得到4组低剂量图像,利用齿科软件进行重建。对病例作出临床诊断,并评价得到的图像质量。同时记录病例的CT剂量指数(CTDI)、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分析4组病例间辐射剂量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组病例均能做出明确的埋伏牙诊断及定位;200、150、100 MAS组间的图像质量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Ρ均>0.05),35 MAS组与前三组间图像质量的统计学差异明显(Ρ均<0.05),但能对埋伏牙做出明确诊断及定位。4组病例各组间受辐射剂量的统计学差异显著(Ρ均<0.05)。结论在确定病例为埋伏牙而无其他病因的情况下,可以对青少年选用超低管电流35MAS进行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研究低剂量螺旋CT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诊断肺结节的结果。方法 选择荆州市胸科医院放射科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检查的117例肺结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剂量、低剂量扫描。比较低剂量螺旋CT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及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同时详细分析和记录肺结节性质。结果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在肺结节形态学特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在肺结节性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噪声高于常规剂量CT扫描,但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诊断肺结节的结果一致,但低剂量CT扫描可明显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适合应用于肺结节的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诊断早期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接受诊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CT诊断与常规剂量CT诊断,比较两种剂量CT检测结果。结果两种剂量CT的肺癌检出率、合格成像数、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特征扫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噪声值高于常规剂量CT,但其不构成对最终诊断结果的影响;低剂量CT辐射剂量少于常规剂量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模式下的CT扫描均对早期肺癌疾病诊断具有较好表达,成像方面具有较高一致性,但低剂量下可减少患者医疗辐射伤害,故推荐低剂量CT扫描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