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患病特征有记忆力障碍、语言障碍、执行能力障碍、视空间能力损伤等,该病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头部创伤、身体疾病、生活压力以及负面心理等。该疾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短期记忆力障碍,随着疾病的发展,大脑的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从而的影响了患者的判断力、注意力以及语言功能。现阶段,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上升,严重危害了老年群体的生活与健康。目前的研究表明造成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学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从而导致神经纤维缠结,最终引起老年痴呆病;二是β-淀粉样蛋白(Aβ)毒性学说,经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属于一种淀粉样变性病,Aβ在该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基因突变学说,基因突变后导致淀粉样蛋白出现沉积现象,从而引起神经元的死亡,最终发展成老年痴呆症。该病与大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现在主要有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通过化痰、活血、补肾等方面来治疗老年痴呆症,西医治疗主要通过提升胆碱的功能,确保神经营养来治疗老年痴呆症。本文将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简述老年痴呆症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2.
老年痴呆发病率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日益加剧,其发病机制主要学说是淀粉样肽假说,治疗药物主要有胆碱能药物、改善脑循环或脑代谢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  相似文献   

3.
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下的治疗药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老年痴呆症的分类以及近年来常见的几种发病机制,依据其分类和发病机制列举了常见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及识别能力障碍等,是一种大脑退行性变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危及老年人生命的第四大病因,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脑卒中。其确切的病因尚未得到充分阐明,但研究发现,患者脑内皮层及海马区的病变比  相似文献   

5.
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学玲 《天津药学》2002,14(4):16-18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地延长.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迅速增长[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生活、健康与疾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 ,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 ,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增高 ,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人数也随之递升。老年痴呆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四大疾病。而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常见的死亡原因的第四位。 90年代初 ,上海 65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为 4.69% ,痴呆发病率为 1 .1 5 %。目前 ,全世界约有 5 0 0 0多万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期痴呆根据病因不同 ,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①阿尔茨海默症 ,即老年性痴呆 ;②血管性痴呆 ;③混合型痴呆 ;④其他 ,如脑外伤 ,中毒 ,维生素B族缺乏…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方建 《医药导报》2004,23(2):0068-0069
众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多种病因假说或推断,主要有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假说,应激适应性衰竭假说,自由基损害假说和炎症机制假说等。目前药物治疗AD仍首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和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抗Aβ药、神经再生促进药等药物的对因治疗现仍处于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祖文  贾纳  赛那  杨敏  顾艳丽 《北方药学》2015,(7):101-103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阐述其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治疗药物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5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PD发病的特征表现;②PD发病机制的影响因素;③PD的治疗药物。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27篇。结果:由脑内黑质神经元细胞代谢异常或死亡造成的多巴胺含量降低是PD发病的特征表现。PD发病机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兴奋性毒素、Ca+细胞毒、自由基、氧化应激、免疫异常等。目前PD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制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单胺氧化酶(MAO-B)抑制剂、腺苷酸A2A阻滞剂、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等。结论: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并仍处于无法根治的阶段。 PD发病机制深入研究的同时,新药研发拥有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性麻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强直和震颤为主要症状;以黑质致密区神经元严重缺失并伴有Lewy小体生成为主要病理特征。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免疫学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PD治疗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因此,临床上还采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本文旨在针对PD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其药物治疗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综述白癜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结果: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却多种多样。结论:治疗白癜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相似文献   

12.

肺纤维化(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肺疾病,可导致患者肺功能不可逆下降、进行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P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表明PF是由于持续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和修复异常,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导致肺部结构紊乱,形成纤维化。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全球已有2个PF治疗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被批准上市,十多个PF治疗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综述与肺纤维化相关的发病机制及其最新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致残率极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白内障的诱发机制非常复杂,与免疫系统、代谢、营养状况、晶体老化等均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对白内障的诱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介绍了药物对该疾病的治疗情况,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悦  郑永昌 《中国药师》2009,12(12):1828-182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表现为记忆损失和日常行为能力的丧失、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65岁以上老人中明显痴呆者约占2%~5%,而85岁以上的老人中几乎一半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本文就AD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由于母体与婴儿的血型不合,胎儿的血型抗原与母体内的血型抗体不匹配,这种抗体由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后,会引起患儿出现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的血型系统有Rh和ABO两种。本文根据新生儿溶血病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来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老年痴呆症多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主要体现在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方面,或者伴精神抑郁、脾气暴躁、紧张感等异常行为,严重者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而需要照料[1].老年痴呆症病程具有隐匿性,进展较为缓慢,致残、致死率较高,已经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2].笔者就近年来针灸联合临床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进展与展望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不但发病率高,而且病程长且发作反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之法,但可以利用药物缓解,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可见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机制以及治疗对防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现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药物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旨在提高支气管哮喘的临床防治水平,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侠  ;吴振  ;雷严  ;王立强 《中国药房》2014,(33):3152-3155
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阿尔茨海默病""胆碱能神经元假说""β-淀粉样蛋白""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等为关键词,查阅2007-2013年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文献,综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仅存在多种假说,包括胆碱能神经元假说、β-淀粉样蛋白毒性假说、Tau蛋白假说、胰岛素假说、自由基损伤假说等。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基本上都是依据上述假说而展开研究的,已进入临床使用的治疗药物和极大部分处于研究阶段的治疗药物都只能减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进程,还没有可逆转疾病进程的药物研究成功。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从而研究出可逆转阿尔茨海默病进程的药物是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癌症引起的厌食症和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萍  崔银珠  边强 《世界临床药物》2003,24(3):171-174,178
癌症引起的厌食症和恶病质(CAC)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可能由代谢异常、宿主免疫系统产生致炎细胞因子、体循环中肿瘤产生的分解代谢因子、摄食减少等因素引起。在众多治疗药物中,孕激素类药物被认为是目前治疗CAC最有效最安全的药物。此外,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还有沙利度胺、己酮可可碱和褪黑激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因子的释放;另外还有克仑特罗,其可作用于肌肉并拮抗蛋白质的消耗。 研究提示,CAC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合成孕激素类药物如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也可合用抗氧剂与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