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盆腔部肿瘤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误差的原因并加以控制,以提高放疗准确性.方法 选取40例盆腔部肿瘤患者,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拍摄验证片,将验证片和计划靶区影像图进行误差比较.结果 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2.10 ±1.25)、(2.65 ±1.60)、(2.40 ±1.50)mm.结论 对于盆腔部调强放疗的患者,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扩边范围为左右6.13 mm,头脚7.75 mm,前后7.05 m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诊治73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观察本组患者摆位误差。结果本组患者摆位左右方向误差为(0.172±0.155)cm、头脚方向误差为(0.200±0.182)cm、腹背方向误差为(0.193±0.170)cm,均较小。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摆位误差小,可保证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3.
胸腹部肿瘤适形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科胸腹部及盆腔肿瘤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摆位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为外放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胸腹部及盆腔肿瘤患者30例,用真空垫加体膜固定,放疗前将移中心后的图像保存在计算机上,第二周开始每周在模拟机下按治疗条件一起复位,采集校野图像,与移中心后保存在计算机上的图像配准,用“#”型界定器测量X、Y、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由公式得出我科体部肿瘤放疗外扩PTV的理论边界X、Y、Z方向分别为5.08 mm、6.73 mm、4.52 mm.结论 通过对摆位误差的分析确定CTV到PTV外扩边界的大小,使治疗计划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IGRT技术,对ORFIT架固定,俯卧体位放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研究,确定放疗计划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大小,为临床精确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IGRT放疗的直肠癌患者29例,均采用俯卧位,热塑定位膜联合ORFIT架固定。每位患者从放疗开始,连续3次行治疗前锥形束CT扫描,后续治疗期间不定期行CBCT扫描7次,共采集10次锥形束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得出校正前的摆位误差数据。结果:29例患者共扫描290次图像,左右x、头脚y和前后z方向的摆位误差数值分别为(0.20±0.06)cm、(0.27±0.10)cm、(0.19±0.07)cm。根据Van Herk等推导的摆位扩边公式外放边界=2.5Σ+0.7σ,推算出CTV至PTV的x、y、z轴方向上外扩边界为0.56cm、0.75cm、0.53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Elekta Synergy加速器的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分析胸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摆位误差情况,为设计胸部肿瘤放疗计划时PTV到CTV的外放数据提供参考.方法 26例均为胸部肿瘤患者,均采用真空垫固定体位,每次摆位后利用KV-CBCT进行扫描,共扫描126次,获取126组CT数据,利用XVI软件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每周拍摄所选择头颈部肿瘤患者的EPID影像片,与模拟定位片DRR比较实际治疗位置和模拟定位位置的差异,控制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方法近期部分调强放疗头颈部肿瘤患者15例,采用美国瓦里安23EX加速器进行治疗,瓦里安EPID每周拍摄射野适时影像与东芝数字模拟定位机DRR定位片比较。结果共拍片105张。其中正位片65张,侧位片40张,误差统计:正位片左右方向的平均系统误差为0.2mm,中位误差为0mm;头脚方向的平均系统误差为1.3mm,中位误差为0.73;侧位90。片中前后方向的平均误差为0.93mm,中位误差为0.26mm;头脚方向的平均系统误差为0.89mm,中位误差为0。结论通过拍片验证并质控,中位误差均小于2mm,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摆位重复性,提高了放疗精度,保证了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扫描在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摆位中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取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0例,利用俯卧体架(abdomen board)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并记录患者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 20例患者共进行120次CBCT扫描验证摆位,校正前患者左右X,头脚Y,腹背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95±0.074)cm,(0.373±0.090)cm,(0.302±0.078)cm;校正后误差分别为(0.014±0.012)cm,(0.034±0.022)cm,(0.020±0.017)cm;每位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逐渐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20例患者均顺利按放疗计划完成治疗,肿瘤1年局部控制率100%,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CBCT扫描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多次重复摆位必然存在误差,只有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才能保证靶区剂量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为临床放射治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量化分析胸部肿瘤影像引导放疗剩余摆位误差,为制定合理的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60例。每周行一次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分析。以2mm作为摆位误差是否在线校正的界值,分析在线校正前、后患者的摆位误差。结果160例患者共获取252幅KVCBCT影像。采用KVCBCT引导放疗技术校正前,患者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4.2)min、(0.5±4.5)mm和(0.8±4.4)mm。采用KVCBCT在线引导放疗技术校正后,患者在LR、SI和AP三个方向上的剩余摆位误差分别为:(0.3±1.3)mm、(0.2±1.3)mm和(0.3±1.3)mm,CTV到PTV的预留边界应设定为3mm。结论采用KVCBCT在线引导放疗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性、保证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扫描在宫颈癌病人调强放疗摆位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病人20例,利用俯卧体架和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初次治疗前对病人行锥形束CT扫描,治疗过程当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获取病人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上的误差数值,对这些数值进行分析并在线校正.结果 20例病人总共进行了120次CBCT扫描验证,校正前病人在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腹背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95±0.074)、(0.373±0.090)、(0.302±0.078) cm;校正后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014±0.012)、(0.034±0.022)、(0.020±0.017) cm;每例病人治疗过程中摆位的误差逐渐降低,体位重复率高,20例病人的放疗按计划顺利完成,肿瘤1年局部控制率100%,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CBCT扫描有利于对摆位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以保证实施准确的处方剂量,减少辐射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器官,为临床放射治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测量和分析本院直肠癌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并依此计算CTV外扩PTV边界的大小。方法选择47例直肠癌患者,每例患者分别于第一次治疗前及以后的每周拍摄正、侧位电子射野图像(EPI)各一张,并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测定出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总体系统误差x轴为(-0.83±1.51)mm,Y轴(-0.21±2.33)mm,Z轴(0.23±1.58)mm,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则分别为0.42mm,0.65mm和0.37mm。计算得出我科直肠癌3DeRT外扩PTV的理论边界在X、Y、z轴分别为4.06mm,6.28ram,4.21mm。结论通过对摆位误差数据分析,得出的我院直肠癌3DCRT外扩边界大小,使我院的直肠癌3DCRT的计划设计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基于头颈肩热甥膜固定的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分次治疗内的误差.方法 选取50例采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于摆位后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拍摄治疗摆位点的正位(机架角度0°)、侧位(机架角度90°)验证片,通过MOSAIQ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图像进行匹配,获得治疗摆位点在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位移.结果 50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 16.53±0.52) min;所有患者共进行了300次的摆位点验证匹配,其中X、Y、Z 三维方向分次间治疗摆位点位移分别为(0.45±0.32)mm、( 0.72±0.46 )mm和(0.63±0.45) mm.结论 采用头颈肩热甥膜固定的鼻咽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中分次治疗内的治疗摆位误差虽然较小,但在设计时,对PTV的摆位扩边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我科54例接受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患者摆位的经验,以期提高摆位精度。方法采用适形调强治疗,全部采用等中心激光灯摆位和热塑网膜加体架固定,通过电子射野影像装置的验证,分析治疗中心在X,Y,Z轴方向上的误差。结果治疗中心在X,Y,Z轴方向上的误差均小于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之间的距离,满足适形调强治疗的临床要求。结论通过及时进行电子影像监测和改进放射治疗技术,可以提高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摆位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科胸腹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IMRT)摆位误差情况,为放疗计划靶区(PTV)的设定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胸腹部肿瘤患者20例,在放疗过程中利用射野影像系统(EPID)每周拍摄正侧位电子射野图像1-2次。在EPID下将电子射野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配准,测定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240张电子射野影像中,212张(88.3%)误差不大于3mm,232张(97.0%)误差不大干5mm。总体系统误差分别为X轴(-0.78±1.49)mm、Y轴(-0.18±2.34)mm、Z轴(0.24±1.60)mm,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则分别为0.35mm、0.60mm和0.35mm。计算得出X轴、Y轴、Z轴的MPTv值分别为3.96mm、6.28mm、4.25mm。结论胸腹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尽管有真空垫、热塑面模等体位固定装置,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摆位误差,建议通过摆位误差的监测和纠正提高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放疗过程中电子射野影响系统(EPID)对摆位误差的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放疗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疗时实际的照射图像与计划生产的数字化重建X线片技术图像进行比较,分别测定X轴(左右方向)、Y轴(前后方向)和Z轴(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的X轴(左右方向)在校正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和腹盆部的Y轴(前后方向)在校正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EPID能有效地对体部肿瘤放疗期间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为放疗外扩计划靶体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周士忠  李克新 《江苏医药》2013,39(12):1468-1470
目的 探讨降低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措施,提高调强放疗的质量.方法 选择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6例,利用头颈肩底板和头颈肩面膜进行体位的精确固定,通过技术员细心规范的摆位,以及首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机载锥形束CT(CBCT)扫描,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1次CBCT扫描,取得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的误差数值,进行判断和在线纠正摆位误差.结果 26例患者进行122例次CBCT扫描位置验证,其中首次摆位26例次,治疗过程中96例次,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数值减小,治疗体位重复率高.所有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肿瘤局控率97.2%,完全缓解81.4%,不良反应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质量控制,技术改进,可以保证治疗体位的重复性,使摆位误差降到最小,达到调强放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应惟良  曹舜翔  丁生苟 《江西医药》2008,43(11):1219-1220
目的探讨头颈肩网膜在固定上胸部野放疗中的价值,并比较常规用真空袋固定方式的优劣性。方法将我院放疗科的20例上胸部野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使用真空袋固定组和使用头颈肩网膜固定组。摄取10×10㎝大小前野和侧野定位参照图像和定位验证图像,测量相同解剖参考点到野边界之间的距离。结果与常规使用真空袋固定组比较,使用头颈肩网膜固定组可明显减少上胸部野放疗中前后方向、头脚方向和三维摆位误差及≥5㎜三维移位丛集率(P<0.05),但未减少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P>0.05)。结论头颈肩网膜固定上胸部患者放疗的摆位效果比常规使用的真空袋固定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IGRT)二维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验证模式和三维锥形束CT(CBCT)验证模式对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1年10月行IMRT的鼻咽癌患者30例,根据使用的IGRT方式随机分为EPID组(n=15)和CBCT组(n=15)。比较两组患者影像采集和配准时间,图像配准后记录并分析左右(Lat)、头脚(Long)、前后(Vert)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验证效果。计算靶区外扩边界(MPTV):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范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危及器官的辐照剂量。结果:EPID组患者Lat, Long和Vert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与CBC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组图像采集、配准时间显著大于EPID组,VAS疼痛评分低于EPI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D组Lat, Long和Vert三个方向的MPTV均大于CBCT组,且均大于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组患者危及非肿瘤区域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中,对比膀胱自主充盈状态和排空状态下靶区和周边重要器官体积改变以及照射剂量变化。方法临床8例直肠癌患者(Ⅱ/Ⅲ期),均由术后病理确诊,无严重合并症,行三维适形放疗。CT定位前1h、30min口服稀释造影剂各500mL,采用俯卧位及有孔腹部定位板进行膀胱自主充盈状态和排空状态下CT全盆腔定位扫描。对2次CT图像分别勾画直肠癌靶区和周围重要器官轮廓,三维计划设计。分析比较临床靶体积(CTV)、计划靶体积(PTV)、膀胱、股骨头和盆腔小肠体积,CTV、PTV、膀胱、股骨头和盆腔小肠平均照射剂量,对比2种状态下40Gy膀胱、30Gy股骨头和盆腔小肠最大照射剂量时各器官结构体积变化以及照射剂量差别。结果膀胱充盈使体积增加了569.31%,分别为(137±9)、(777±58)mL(P<0.05);盆腔小肠体积减少28.95%,分别为(616±34)、(868±15)mL(P<0.05);CTV、PTV、股骨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盈时膀胱受照剂量为排空时的75.20%,分别为(3 215±68)、(4 275±169)cGy(P<0.05);盆腔小肠受照剂量下降了46.61%,分别为(2 719±173)、(1 452±74)cGy(P<0.05);CTV、PTV、股骨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Gy膀胱体积因膀胱充盈减少了55.58%(P<0.05),盆腔小肠最大照射剂量为排空状态下的81.15%(P<0.05)),30Gy股骨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中膀胱自主充盈状态对膀胱体积有影响,与膀胱排空相比膀胱充盈能减少膀胱、盆腔小肠照射剂量,对膀胱、盆腔小肠起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 CBCT)技术比较头颈胸膜和胸膜两种热塑体膜固定方式在胸部肿瘤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方法分别对30例头颈胸膜固定的165次、胸膜固定的163次CBCT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在左右、前后和头足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左右、前后和头足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在3 mm以内,符合临床治疗要求。两种固定方式在左右和头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颈胸膜固定方式在头足方向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胸膜固定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各有优劣,在不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不同,临床治疗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摆位照射技术的应用及可能出现的摆位误差,提高鼻咽癌放疗质量.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共59例经病理或MRI诊断证实为鼻咽低分化鳞癌无远处转移患者,采用精确定位摆位和照射技术,全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前拍摄一次正、侧位验证片,治疗过程中每两周实时验证一次.结果 59例患者积极配合并全部完成全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结束一月后CT复查,肿瘤消退率100%,仅36例患者出现口干.结论 鼻咽癌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最大限度地把剂量集中在靶区内,减少了正常组织副反应,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严格的质量保证和精确的定位摆位可减少摆位误差,是调强放疗成功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