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认识,总结PBC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25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免疫学异常及病理学改变.结果:PBC是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并以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不明原因的疾病,中年女性多见,易并干燥综合征(SS).胆管酶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M2型阳性、肝脏病理活检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熊去氧胆酸,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对部分病例有效.结论:早期诊断、治疗是防止PBC发展为终末期肝硬化的关键.?档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加强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本文报告1病例并讨论。方法 经血清生化、自身抗体和肝组织学证实不明原因的肝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结果 抗线粒体抗体和肝组织学检查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结论 及时检测自身抗体、肝组织学病理有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PBC)的认识,总结PBC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30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免疫学异常及病理学改变。结果:PBC是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并以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年女性多见,易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干燥综合征多见)。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肝穿刺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熊去氧胆酸(UDC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仅对部分患者有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缓其发展为终未期肝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免疫学特点及病理学改变特点。方法对52例pS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损害发生率为26.9%,肝损害组与无肝损害组在年龄、性别、发病到确诊时间及ANA、抗SSA、抗SSB、RFI、gG阳性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γ-球蛋白升高在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穿刺活检组织学表现以胆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结论pSS肝脏损害可能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高度相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结果 7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与男性之比为6:1,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尿黄等,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CT)升高为主,伴有胆红素升高.66例(91.7%)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AMA)、63例(87.5%)AMA亚型M2阳性.结论 PBC主要发病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及程度不同的黄疸,血清ALP、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血清IgM、IgG升高.  相似文献   

6.
季瑞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71-327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学表现为非化脓性肝内胆管慢性炎症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PBC在我国肝病患者中检出比例逐渐增多。现对68例PBC患者的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9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90例,记录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发病时的临床症状、采用实验室检查患者身体指标、免疫功能、肝脏病理变化等。结果90例患者中有67例均为女性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黄疸、浑身乏力、皮肤瘙痒、肝脏脾脏肿大、肝功能不同程度异常。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女性多发,临床表现为黄疸、乏力且肝脏小胆管处病理变化极其显著,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准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等变化及治疗应答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0±14)岁,其中女性占81.57%(31/38)。临床症状以乏力最为常见,其次为脾大、黄疸、皮肤瘙痒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ALT、AST、球蛋白水平仅轻中度升高,100%(38/38)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或)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应用熊去氧胆酸有助于改善生化指标,而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引起继发感染。结论PBC多发生于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血清AKP、γ-GT水平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熊去氧胆酸治疗有效,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生化及免疫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萍乡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8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特点、免疫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以女性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及皮肤瘙痒。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较正常值明显升高,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异常,44例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AMA-M2阳性。结论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表现是乏力、黄疸,ALP、γ-GT、ALT、AST异常及AMA、AMA-M2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例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肝穿刺病理的特征性。方法12例PBC患者静脉抽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自身抗体;B超引导下肝穿刺组织检查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12例患者血清肝功能改变以γ-谷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明显[分别为(245±190)和(294±153)U/L];免疫功能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9例(占75%),抗平滑肌抗体(ASMA)4例(占33%),抗核抗体(ANA)1例(8%);肝穿刺病理改变: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2例;Ⅲ~Ⅳ期患者2例。结论PBC患者的AMA和(或)AMA-M2阳性率较高,肝组织病理的病变特征主要是小胆管的破坏、胆管周炎性细胞浸润及汇管区纤维化,肝细胞改变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83例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6.2%(83/511),术后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0例、女性43例,年龄30~78岁,平均52岁,平均病程12年。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B超、CT检查或术前PTC检查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及胆汁性肝硬化。术前常规作肝功能、血生化、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食道稀钡透视(或口服泛影葡胺)检查,部分患者行胃镜检查。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胆汁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进行超声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在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各50例,分为原发组与病毒组,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特点。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腹腔琳巴结肿大、肝内细颗粒状回声以及胆管壁增强的发生率都大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而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结节状增生以及肝脏呈现缩小的征状的发生率小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超声诊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作为临床上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超声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临床患者病例各58例,对其临床超声诊断特点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征象。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胆管壁增强、肝内细颗粒状回声、腹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较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者高(P<0.05);肝脏形态缩小以及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结节状增生等表现的发生率较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者低(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临床可以此为依据展开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吴杭源 《淮海医药》2008,26(5):414-415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经验,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1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发病到确诊时间2~10年,临床症状有乏力、纳差、皮肤瘙痒等,体征有黄疸、肝掌、黄斑瘤、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ALT、AST、ALP等升高,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阳性。18例均进行了肝穿活检,都符合PBC改变。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容易漏诊误诊,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是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最好做早期肝脏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化酶谱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生化酶谱检测结果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诊断的10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分别采用生化酶谱检测和B型超声波检查,将两组检查结果与通过诊断标准确诊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生化酶谱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05例肝硬化患者,全部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其中经过生化酶谱检测检查出95例,检出率为90.48%;经过B型超声波检查出74例,检出率为70.48%。结论采用生化酶谱检测手段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检出率可达90%以上,远高于B超检查,检测的准确率高,方法简便易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病人生化免疫指标、临床和肝组织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于南京市第二医院肝病免疫科诊断的AILD病人100例(1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除外),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43例、AIH-PBC重叠综合征(OS组)20例,分析三组病人特征。结果 三组性别、年龄、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H组与PBC组相比,AIH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升高,而PBC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免疫球蛋白M(IgM)异常升高(P<0.05)。三组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核包膜蛋白抗体(GP210)、核多点抗体(SP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SMA)阳性检出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的病人中,AIH 29例,PBC 11例和OS 13例;AIH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CT引导下对AFP(甲胎蛋白)阴性肝脏占位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53例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在CT引导下应用巴德活检枪快速进针到肿块内切取组织活检.结果 53例患者取材组织完整,符合病理检查要求,均获得明确病理学诊断.无腹腔出血、胆汁漏、气胸等并发症,未发生针道种植转移.病理学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占56.6%;转移性肝癌10例,其中肝转移源于肺癌5例,乳腺癌2例,结肠癌2例,胰腺癌、小肠问质瘤各1例,占18.9%;肝内胆管细胞癌8例,占15.1%;恶性淋巴瘤2例,占3.8%;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肝脓肿2例,占3.8%;肝良性肿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占1.8%.结论 CT引导下应用活检枪对肝占位病变穿刺活检,创伤性小,取材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率高,对血AFP阴性、临床诊断有疑问的患者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小叶间胆管及中隔胆管的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致使小胆管狭窄、闭塞及消失,伴有门脉周围炎症、肉芽肿形成及肝实质碎屑样坏死,最后进展至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1]。目前,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发病率在增多。本病早期表现隐匿,易被误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PBC的诊断水平明显提高。现对18例PBC进行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小叶间胆管阻塞为特征。肝移植是PBC的唯一治愈手段,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接受肝移植治疗的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点为小叶间胆管破坏导致逐渐进展的胆管阻塞及胆汁淤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并最终导致肝衰竭。该病主要累及中年女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免疫异常与发病有关,临床表现以疲劳、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不适为常见症状,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尤其是M2亚型( AMA-M2)阳性对诊断该病具有特异性。随着临床对该病的日益重视以及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PBC的检出率正逐年升高。现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收治的36例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组织学结果做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