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在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例会阴侧切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100例。观察组用胶原蛋白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会阴侧切口;对照组采用2-0肠线及1号丝线皮外缝合法。结果观察组在减轻会阴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伤口美观无痕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在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中具有伤口疼痛轻、愈合快、外观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在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例会阴侧切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年龄在22~34岁。其中观察组病人100例,对照组病人100例。对照组行传统缝合技术;观察组选择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行皮内缝合术。观察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硬结、切口愈合、缝合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疼痛率、切口裂开率显著下降。结论 选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行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提高了手术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istoacryl组织胶水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进行会阴侧切口缝合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无菌合成可吸收性缝合线缝合)和观察组(40例,经上述常规缝合后涂抹Histoacryl组织胶水)。观察两组患者在产后3 d内会阴侧切口疼痛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产后活动引起的疼痛及恶露排出、尿液刺激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Histoacryl组织胶水可以在切口上形成保护膜,有效隔离恶露及尿液侵入,缓解疼痛,加速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可吸收线应用于会阴切口缝合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的初产妇250例。分为观察组(15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会阴侧切常规缝合。观察两组效果。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线头反应、疼痛程度、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线缝合会阴切口并皮内缝合皮肤不拆线是一种理想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5.
孟娟 《哈尔滨医药》2012,(5):371-371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术后伤口两种缝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会阴侧切伤口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术。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平均缝合时间缝合出血时间、术后疼痛和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产妇切口愈合平均缝合时间、缝合出血时间、术后疼痛及住院天数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产科会阴侧切皮内连续缝合术的应用,可使产妇伤口愈合快,术后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无需拆线,利于提高产妇恢复。  相似文献   

6.
自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我院应用美国产可吸收无损伤合成缝合线行会阴切口皮内缝合192例(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会阴切口传统丝线缝合186例作对照组。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两组孕妇年龄、营养状态、会阴切开指征等均无差异。术后常规应用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186例按传统常规缝合,先用1-0肠线缝合阴道粘膜、会阴肌肉、皮下组织,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4d拆线,产钳切口5d拆线。观察组192例用可吸收无损伤合成缝合线缝合。步骤:先用1-0大圆针可吸收缝  相似文献   

7.
喻芬 《北方药学》2014,(3):145-145,106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连续缝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会阴侧切产妇120例中,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会阴左侧切,阴部神经阻滞,2-0铬制肠线。观察组60例用2个0铬制肠线行阴道黏膜连续锁边缝合、会阴肌层间断缝合、用2-0可吸收肠线连续皮内缝合会阴切口,对照组60例采用1号丝线间断外缝皮肤层。比较两组的会阴疼痛、伤口愈合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侧切口较平整,住院天数少,不用拆线,效果好,减轻了产妇伤口的疼痛。结论: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能减少产妇疼痛,增加伤口愈合率,利于产妇休息和母乳喂养,提高产妇生活质量。且外形美观,住院时间短,从而减轻了产妇痛苦,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术中不同侧切角度及缝合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实施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0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8例)与对照组(142例):观察组行30°会阴切开,切口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对照组行45°会阴切开,采用传统皮外缝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分别为94.94%(150/158)、83.09%(118/14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30°会阴侧切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用于手术缝合中,与传统45°会阴切开皮外缝合方法比较,其切口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太合线与铬制肠线在产科应用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吸收缝合线在产科的剖宫产手术时缝合子宫切口、腹膜、筋膜层,以及阴道分娩时的会阴侧切口粘膜及皮下层缝合。本文就我院1999~2001年使用太合及铬制两种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999~2001年对需要用可吸收缝合线的92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500例用太合高分子聚合线缝合切口(观察组),其中剖宫产切口230例,会阴切口270例。420例采用传统铬制羊肠线缝合切口(对照组),其中剖宫产切口200例,会阴切口220例。两组的手术医师手术缝合方式等具…  相似文献   

10.
刘芹 《淮海医药》2012,30(2):152-153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全层连续缝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初产妇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采用会阴左斜侧切、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2-0可吸收线。观察组用全层连续缝合法行会阴缝合术,术后无须拆线。对照组阴道黏膜连续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用间断缝合法缝合会阴切口。术后4~5 d拆线。比较2组产妇缝合时间,会阴切口疼痛情况,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切口硬结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2组在缝合时间,产后切口疼痛及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法用于会阴侧切术可明显减轻产后切口疼痛、活动受限性,切口愈合良好,硬结少,无疤痕,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产妇的经济负担,利于产妇休息和母乳喂哺,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娩中使用会阴中侧切皮内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①术前常规消毒,行双侧会阴局部浸润,掌握好手术时机,用强力碘常规消毒会阴部,当子宫阵缩,会阴体充分扩张,左手中、食指伸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用会阴切开剪自后联合开始作一稍向外偏斜的切口,使与中线成15—30°角,向下剪开阴道和会阴皮肤至距肛门括约肌2cm处,转变剪刀方向,使其尖端指向外侧,切口再稍向左偏斜长约1em余,阴道黏膜切开长度不短于皮肤切口长度,切开后用纱布压迫止血;②皮内缝合:分娩结束后,按压子宫,帮助官腔内积血排出探查有无软产道撕裂后,在阴道内填人阴道塞子1块,阻止出血影响手术操作。选择2/0薇乔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缘,不打结,继续缝合肌肉及皮下组织,在切口顶端紧贴皮下连续皮内缝合,使皮肤对齐,直到阴道口处,在阴道内打结。结果观察367例会阴侧切开皮内缝合的产妇,Ⅲ/甲愈合364例,愈合率99.21%,住院2—3d出院。会阴延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率0.79%,其余产妇42d回访,会阴部切口平软,呈线条状,外观美,产妇无疼痛及不适。结论会阴中侧切开皮内缝合术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切口出血少、疼痛小、愈合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在会阴切口缝合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汝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4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研究组120例。对照组采用肠线间断缝合阴道黏膜、会阴部皮下组织及肌层,皮肤用1号丝线间断对合缝合。研究组0号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黏膜,连续缝合会阴部皮下组织及肌层,皮肤仍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结果研究组在术后伤口红肿、疼痛、感染、排异反应、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可吸收线用于会阴缝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杨金妹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60-1660
我院应用可吸收性缝合线对110例经阴道分娩的会阴侧切口行皮内缝合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会阴侧切缝合技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0例自然分娩产妇会阴侧切口分别采用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和常规丝线间断皮外缝合法,比较两组的会阴疼痛、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在减轻疼痛、促进切口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常规丝线间断皮外缝合法(P〈0.05)。结论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具有术后切口反应轻,产妇痛苦小,不需拆线,住院疗程短,且伤口外形美观。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 2 0 0 0年 5~ 1 2月使用华利康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会阴侧切口 ,明显减少了传统缝合的缺点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在我院住院行会阴侧切分娩的产妇 85例 ,侧切口选用 2 0华利康可吸收线 (南通华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缝合阴道粘膜 ,间断缝合会阴肌层 ,彻底止血 ,关闭死腔 ,针距 0 .8~ 1 .0cm ,缝合肌层时 ,进针点尽量贴近皮内组织 ,以达到缩小切口两侧距离的目的。缝至切口顶端末一针时 ,保留长线 ,继续自侧切口外端开始进针连续皮内包埋缝合至阴道口 ,针距 0 .5cm ,将缝线拉紧 ,使皮缘对合整齐 ,但要适宜牵拉 ,过紧切口易皱缩 ,过松切口宜有裂隙 ,于阴道粘膜下打结 ,将线结埋于粘膜下。2 结果85例侧切口均为Ⅰ期愈合 ,切口对合整齐 ,产后 42d随访 ,疤痕呈一直线。3 讨论①华利康缝合线是针带线 ,在缝合时不用担心缝合线脱落 ,减少了穿针引线的时间。缩短手术缝合时间。②该针为一次性针 ,锐利性好 ,且光滑爽利 ,柔韧性好 ,能顺利通过组织。减轻患者痛苦。③该线是一种高分子可吸收线 ,是乙交脂与丙交脂的共聚线 ,通过水解作用使其共聚物降解为乙醇和乳酸而...  相似文献   

16.
产后会阴切口疼痛、愈合不良及疤痕形成对产妇日后生活均会带来不良影响,近年来我院采用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薇乔线)行会阴侧切口皮内缝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1997年10月~1998年1月本院分娩的产妇中有192例会阴切口采取皮内缝合,均为初产妇,平均年龄26岁,胎膜早破43例,羊水Ⅲ°混浊35例,胎吸28例,低位产钳11例。  相似文献   

17.
李倩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44-2645
目的:观察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0例自然分娩产妇会阴侧切口分别采用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和常规丝线间断皮外缝合法,比较两组的会阴疼痛、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在减轻疼痛、促进切口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常规丝线间断皮外缝合法(P<0.05).结论:连续缝合不打结皮内缝合法具有术后切口反应轻,产妇痛苦小,不需拆线,住院疗程短.且伤口外形美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会阴侧切皮内缝合与传统皮外缝合术应用于自然分娩孕产妇的效果,分析前种缝合术的应用优势。方法 将在本院产科行阴道分娩的149例均行会阴侧切术产妇作为本次观察主体,其中75例行皮内缝合设为观察组,其余74例行传统皮外缝合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切口疼痛评分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不及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百分比分别为1.33%与10.81%,观察组明显不及对照组高(P〈0.05);两组切口愈合甲等百分比分别为97.33%与86.49%,观察组效果明显更具优势(P〈0.05)。结论 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从患者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术后美观性等方面均较传统皮外缝合术更具优势,且该缝合术并发感染机率低,更利于术后母体的康复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合线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56例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的妇产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60例采用普通缝合线缝合的妇产科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感染率、切口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瘢痕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及切口硬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瘢痕呈直线较对照组的"蚯蚓状"或"蜈蚣样状"瘢痕对皮肤完整性的影响小,且美观。结论可吸收缝合线应用于妇产科剖宫产手术、会阴侧切及会阴撕裂伤的缝合中,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利于切口愈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瘢痕较小,对患者的皮肤美观影响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会阴侧切皮内缝合与传统会阴缝合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会阴侧切手术产妇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传统会阴缝合术,观察组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比较两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缝合耗时、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比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切口缝合耗时、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5.51±1.12)min、(5.51±1.62)d比对照组(23.78±2.12)min、(7.57±2.89)d短,P <0.05。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03%;对照组7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1.21%,P <0.05。干预前生活质量相似,P> 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会阴侧切皮内缝合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会阴缝合术,可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感染率,缩短缝合和愈合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