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在围术期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选择ASAⅠ~Ⅲ级成人下肢手术病人60例,手术时间约两小时左右。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联合组),一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指标:术中监测阻滞效果、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术后观察镇痛时间、病人舒适度、并发症(尿潴留、头痛)。应用应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通过对比研究,综合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围术期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联会组比对照组平稳,阻滞效果对照组稍强于联会组,术后尿潴留、头痛发生率明显多于联会组。结论围术期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对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0~55岁,下肢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硬膜外阻滞组(B组)和脊麻组(C组),每组20例,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A组[(15±4)min]与C组[(6±4)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B组[(16±4)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疼痛程度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镇痛时间A组[(9±4)h]较C组[(4±3)h]长,与B组[(10±3)h]接近,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一样,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要,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区域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级及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引导行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0.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快通道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水平,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认知功能评分,术... 相似文献
6.
张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6):73-7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单侧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后6 h的疼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4.7±0.3)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5.1±1.2)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423.2±36.7)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3.8±1.7)、(15.2±2.4)、(613.7±24.9)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为(384.2±37.1)min长于对照组的(290.2±20.3)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6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0.59±0.17)分低于对照组的(1.13±0.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较好,能降低麻醉风险,延长患者镇痛时间,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某院高龄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患者58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简单随机分组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轻比重麻醉,观察组给予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毕的血压与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寒颤、心动过缓及恶心呕吐的概率比较,P>0.05。结论: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效果可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前几乎所有上肢、下肢的肢体手术均可接受外周神经阻滞。现就10例老年重症患者周围神经阻滞行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比观察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血压病患者下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下肢手术的高血压病患者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68例)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67例)。比较2组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麻醉起效、神经阻滞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从术中10 min开始,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既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又能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50例需要进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5例,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25例,手术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详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用量、见效时间和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比较发现,相比于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药用量上少于对照组(60.5±3.5)mg,显效时间上提前了(3.4±0.5)min,实验组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55-157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基于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均采用一般解剖定位完成手术,而研究组则采用超声引导完成手术,统计所有患儿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情况、七氟醚使用量及并发症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病率,并且将以上数据作为组间疗效对比依据。结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满意度、七氟醚使用量及并发症情况方面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来说,对比单一的常规引导定位,以超声引导配合神经阻滞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12)
目的:研究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单一定位组单纯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定位组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结果:联合定位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定位组,P0.05;联合定位组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单一定位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单一定位组,P0.05。结论: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确切,起效快且阻滞完成时间短,可延长镇痛时间,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来血管杂交手术治疗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0.56,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最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n=40,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器组(n=40,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引导组阻滞完全率为97.5%,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65.0%;阻滞不全率则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也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优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年龄2~8岁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用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麻醉,B组用氯胺酮麻醉。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时是否合作,有无喉痉挛、呕吐、术中知晓、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结果与B组相比,A组诱导时依从性较好,诱导和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具有麻醉诱导、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能较好的应用于小儿斜疝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