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患者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及对应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行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案例122例,通过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介入术后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血脂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吸烟、情绪激动、缺少活动共计10项是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脏事件的高危相关因素。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脏事件高危因素比较多样,可以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对症护理方法,以减少心脏事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诊疗术中引发患者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于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可能引发心脏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介入诊疗术下引发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种:年龄、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意外病史、心绞痛病史等,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RR值=7.7)、合并高血压(RR值=5.6)、合并糖尿病(RR值=5.4)、心肌梗死(RR值=5.2)、心绞痛病史(RR值=4.1)等是引发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结论在采取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对患者进行诊治时,应给予患者全面的检查,详细了解其病史,依据患者的年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在诊疗过程中引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指导。方法以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前患者70例为观察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纳入观察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心脏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合并高血压症、合并糖尿病症、血脂异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因素为引发心脏事件的显著高危因素。结论重视高危因素的前期预防,对降低行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年龄≥70岁的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282例。记录每例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从手术开始到术后连续48hHolter监测,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得出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22.3%;其中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心肌缺血13.1%、房颤6%、Lown氏分级Ⅳ级以上的室性早搏4.3%、心绞痛1.1%、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0.4%;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相关的5个危险因素分别为:糖尿病[OR值2.348,95%可信区间为(1.128,4.887),P=0.022]、冠心病[OR值2.848,95%可信区间为(1.147,7.070),P=0.024]、术前ST缺血改变[OR值2.803,95%可信区间为(1.057,7.430,P=0.038]、术中失血量≥1500ml[OR值4.389,95%可信区间为(1.288,14.961),P=0.018]、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OR值3.062,95%可信区间为(1.244,7.539),P=0.015]。结论围术期心血管事件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最高,且多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糖尿病、冠心病、术前ST缺血改变、术中失血量≥1500ml、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5个因素为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德国研究者指出,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在现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雷米普利(ramipril)(Ⅰ)有较高的价效比。  相似文献   

6.
钟万生  潘文博  陈东 《安徽医药》2012,(9):1297-1299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SCD临床资料。结果冠心病69例(71.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36.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53例(54.6%),其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占86.7%,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57例,LVEF<55%占84.2%,B型利钠肽(BNP)明显升高26例(26.8%)、临终前心电图示室性心律失常73例(75.3%)、低钾血症26例(26.8%)、冬季SCD最常见(42.2%)、其中6:00—12:00时SCD发生率最高(38.1%)。结论冠心病是SCD最常见的病因;SCD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差;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LVEF降低、BNP升高、低钾血症是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8):1523-1525
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性手术诊疗患者感染因素和预防对策,为心血管介入诊疗所致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2 744例,介入诊疗后发生院内感染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感染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SPSS 21.0版统计软件分析其性别、年龄和心功能、合并症、治疗方法、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与所致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数量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观察组(P<0.05),大于60岁的患者院内感染的概率更高;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2015年—2017年3年间心血管介入患者的感染率逐年下降;观察组患者心功能Ⅳ~Ⅳ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支架放置数量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和并发症、住院时间、心功能等级是心血管介入诊疗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通过有效地预防、控制和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9.
缪星  黄秀芳 《福建医药杂志》2014,36(1):136-136,141
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术术前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用相关统计的方法,对符合要求的700例心脏介入术患者进行术前问卷调查。结果700例患者中441.例(占63%)出现焦虑。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和治疗次数患者间,焦虑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介入术前,患者焦虑发生率高,需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性别、文化程度和治疗次数是心脏介入术术前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1年和15年内再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199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行 PCI 术或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取患者静脉血进行与氯吡格雷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 P450(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正常代谢型组(*1/*1)、中间代谢型组(*1/*2和*1/*3)和慢代谢型组(*2/*2、*2/*3和*3/*3),回顾性分析患者 PCI 术后1年内和首次 PCI 术后15年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男性148例,女性62例;年龄49-84岁,平均(67±10)岁;行首次 PCI 术者163例,行2次 PCI 术者47例;单独行 PCI 术者185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者25例。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者分别为158、156和91例。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 PCI 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3%(13/98)、24.7%(23/93)和31.6%(6/19),慢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型组的发生率分别是正常代谢型组的2.37倍和1.86倍。携带 CYP2C19*2或*3等位基因是 PCI 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781,95%置信区间(CI):1.042-3.046,P =0.035),适量饮白酒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防护因素(OR =0.054,95% CI:0.175-1.016,P =0.045)。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首次 PCI 术后1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7%(32/98)、33.3%(31/93)和36.8%(7/1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OR =3.243、95% CI:1.245-5.165,P 〈0.05)和有冠心病家族史(OR =2.683,95% CI:1.232-5.359,P =0.006)是 PCI 术后15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低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3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1年的随访期内,301例患者发生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共121例,占40.2%,其中包括典型心绞痛症状再次发作的患者35例,占11.6%;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78例,占25.9%;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患者8例,占2.7%。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血压与血糖变化、是否合并感染、病变的复杂程度、血管狭窄程度等相关。结论要通过更为严谨的术前处理和术后管理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人所接受,但是作为新的诊疗手段.有关医学康复知识还未能在广大患者及健康人群中普及.使一部分人对此产生疑虑、恐惧心理。而心脏病又是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疾病,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状况与术后疗效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心脏介入诊疗病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研究且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我院2001~2003年接受心脏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要点进行探讨,现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为实验对象,按照患者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28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年龄、透析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收缩压和血尿酸均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良心血管事件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患者年龄、透析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收缩压和血尿酸为诱发这一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相关指标的控制有助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0例行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依据是否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0例。观察组依据相关因素给予干预,对照组不给予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析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结果观察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疼痛刺激、操作不当、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强烈刺激。结论对行心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可使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概率降低,使手术的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心血管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共9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介入术.根据术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睡眠障碍组)36例,对照组(非睡眠障碍组)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总结心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发生原因.结果 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为(18.4±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6,P<0.0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65岁、术后重度疼痛、心理过于紧张、环境较吵闹、术后有尿潴留、术后存在体位不适是造成心血管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 对行介入术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强化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等专项护理,并尽量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改善术后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介入手术后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情况,为临床预防该症状提供参考,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时间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有15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在拔出动脉鞘管后的20 min之内,有3例发生在手术后返回病房时,还有2例发生在手术后的1 h之内。抢救之后有3例在5 min之内意识转清,有17例在30 min之内心率等恢复正常。结论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在术前和术后都需要积极的准备,对患者的临床病情进行观察,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及时的处理和抢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梁友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52-355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96例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少年组,中年组,老年组),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AQ)和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分别于治疗前24 h、治疗后3个月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同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应用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AQ平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少年组患者中TC及LDL是影响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年组患者中高血压史、吸烟史、TC、LDL是影响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HDL是保护因素;老年组患者中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TG、TC及LDL是影响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HDL是保护因素.结论 不同年龄段患者心脏介入手术后生存质量均受到TC及LDL影响,而HDL是保护因素;成年患者亦受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李红  杜媛  高渊 《安徽医药》2017,38(2):189-193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榆林市中医院及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行PCI手术的患者570例,根据患者围术期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围术期出血组(82例)及未出血组(488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CI指标及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PCI围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与未出血组相比,围术期出血组患者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BMI)≤20kg/m2、20~25kg/m2比例较高,术前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较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较高,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较低,PCI途径经桡动脉比例较低,应用血管内超声、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例较高,出院带药阿司匹林比例较低,西洛他唑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围术期出血组患者术后1年心脏源性死亡、死亡总数、心肌梗死与死亡发生率较未出血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围术期2级及以上出血是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2.394,95% CI=1.259~4.553,P=0.008)。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PCI围术期2级及以上出血是术后1年不良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护理干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将100例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住院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术前护理干预组(实验组),常规组(对照组)。结果显示术前进行护理干预比未进行护理干预者术后排尿顺利。未行术前护理干预者,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或易发生尿潴留。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前进行护理干预可更好地预防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84例接受心脏介入术的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些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生存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心脏介入术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在行心脏介入术后的生存质量均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患者术前、术后生存质量变化和年轻人相比较越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对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