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及取栓术在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及取栓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5例,回顾总结手术疗效。结果随访患者57例,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对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联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共33条下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28例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1年,随访期间,大隐静脉曲张及血栓性浅静脉炎治愈无复发26例,占92.86%。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2例,占7.14%,均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期间无静脉曲张复发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对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有效、可靠。可较早的控制由浅静脉血栓蔓延所致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105例,采用下肢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及浅静脉切开取栓术。结果 105例患者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出现,随访102例2~3年,均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和静脉炎复发。结论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外科手术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1年行手术治疗的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35例行改良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分段结扎、抽剥,小腿部曲张浅静脉分段切除及交通静脉经皮静脉内膜激光成形术。结果 60例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未发生术后并发症,且改良方法中,无皮下瘀斑出现,手术瘢痕小,无需拆线,患者术后恢复快。结论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分段结扎、剥脱,小腿部曲张静脉分段切除(包括小隐静脉)加交通静脉经皮静脉内膜激光成形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基层医院,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使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使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0±1.2)d、手术时间(53.8±4.6)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7±1.6)d、(65.1±5.2)h,术中出血量(25.4±3.3)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7.1±4.2)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50%(3/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用于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而言,其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20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为研究样本,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对两组病人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溃疡愈合率、色素沉着减退率、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闭合术与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均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术式,但联合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更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保庆 《黑龙江医药》2012,25(6):934-93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9月我院外科收治的48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为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临床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无明显不良症状,临床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点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68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实施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3~8个月,无复发。结论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C)-病因(E)-解剖(A)-病理生理(P)即CEAP 5级以上下肢静脉曲张的联合微创治疗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98例CEAP 5级以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先行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高位结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微创治疗手术,其中泡沫硬化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85例,激光腔内闭合术、泡沫硬化和点状剥脱13例。结果所有98例静脉曲张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切口感染及严重皮肤灼伤;所有患者溃疡愈合。结论在CEAP 5级以上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要灵活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泡沫硬化术、激光腔内闭合和曲张静脉点状剥脱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腔内微波术或传统剥脱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传统剥脱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微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度、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的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微波术治疗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效果优势突出,患者的不适症状明显减少,满意度增加,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创手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创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经验。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70例,随机选取148例作为治疗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为主进行治疗;另122例行传统的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的疗效、复发率等。结果两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在复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理想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多卡醇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在下肢静脉曲张日间手术临床效果评价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21年01月—2022年06月)收治以大隐静脉曲张为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总计62例,依据患者接受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其中接受聚多卡醇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30例日间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32例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常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围手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术后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24h疼痛评分及住院费用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术后发生1例皮下血肿,并发症率3.33%,对照组发生2例皮下血肿、1例足踝处麻木,并发症率9.38%,并发症率两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后1个月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手术前提升(P<0.05)。结论:在大隐静脉曲张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实施以聚多卡醇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可缩短手术、术后下床活动与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2月136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B组,A组70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B组66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小腿部浅静脉行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近期下肢浅静脉曲张均消失,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出血量、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操作简单、效果确切,且具有微创、外观美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宁安市中医院行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回顾分析早期在我院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给予常规护理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该组患者设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3±1.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与常规组患者的(13.6±1.5)d和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肢浅静脉曲张运用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和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所接收44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和泡沫硬化剂治疗,而对照组则实施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进行治疗,对比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运用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和泡沫硬化剂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值得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病,传统术式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由于病程长,部分患者合并浅静脉血栓,手术治疗受限。针对此情况,笔者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2004年10月-2008年7月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浅静脉血栓段两侧远端结扎后剥脱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姚宏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64-1565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四大常见病之一[1].传统的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以高位结扎主干剥脱与分支分段剥脱为主,效果肯定,但手术切口多,创伤大,皮肤易坏死和感染[2].我院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并联合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法治疗(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波静脉腔内凝固联合小切口高位结扎对大隐静脉曲张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3月间对220例(302条患肢)曲张的大隐静脉施行微波静脉腔内凝固联合小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证实深静脉通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作小切口行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对大隐静脉主干及其曲张的分支行微波静脉腔内凝固。结果:单侧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5min。住院4~9d,平均7.5d。198例(280条患肢)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2个月,下肢迂曲曲张静脉消失,色素沉着减轻,溃疡愈合,无复发。结论:微波静脉腔内凝固联合小切口高位结扎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倒流性疾病的外科方法。方法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163例217条肢体其中包括股(浅)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8例并进行分析。结果行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的肢体有6.7%浅静脉曲张复发,17.6%症状复发,6.7%溃疡复发,复发病例均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Ⅱ度以上。行股(浅)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者,症状体症全部消失,瓣膜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PCC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溃疡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我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继发溃疡的40例患者住院先行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治疗,3~7 d后观察溃疡面逐渐转为新鲜后,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溃疡周围交通支切断术,术后观察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本组40例患者的静脉曲张均手术去除,观察溃疡愈合情况于术后2周一6周均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溃疡复发。结论高锰酸钾溶液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