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成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5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MI患者溶栓后RA。结果AMI溶栓后RA发病率40%,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发病率占10.9%,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症(BHS)发病率占12.3%,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10.9%,室颤发病率占6.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下移后应重视RA的发生,严密监护心电变化,对致命性RA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唐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66-1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意义及防治。方法 78例急性心肌梗死均使用尿激酶溶栓,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78例中,63例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其中5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房早3例,单纯性室早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短阵室速6例,短阵室速伴室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类型复杂,部分心律失常可作为再灌注指标。需密切监护防治致命性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董晓莉 《贵州医药》2004,28(8):715-71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掌握其特点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49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镁离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4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42例均在应用脲激酶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有17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治疗组4例占20%,对照组13例占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蒋桂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23-23,2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损伤的特点。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74例AMI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中再灌注率为59.5%。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WR)均发生在再灌注组中,发生率为34.1%,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再灌注组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灌注组(P〈0.05);再灌注组无死亡患者,两组住院死亡率未灌注组高于再灌注组(P〈0.05)。再灌注后有37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一过性低血压在再灌注组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灌注组(P〈0.05),且与心功能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再灌注组44例中有42例患者胸痛迅速缓解,同时有6例患者在再灌注时胸痛突然加剧,但可迅速缓解。再灌注组44例患者中有8例ST段回落50%后又再次出现ST段抬高。结论:AMI溶栓治疗中可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一过性胸痛加重,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ST段反常性抬高可能是心肌再灌注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陈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24-272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结果78例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29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6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9例、心室颤动2例。其中心律失常发生于溶栓后2h内患者67例(85.9%),发生于溶栓2h后11例(14.1%),77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死亡(死于心室颤动)。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有预见性的护理,可以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钾离子的关系,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87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补钾组45例与非常规补钾组42例,比较两组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差异。结果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28.74%(25/87),其中常规补钾组发生率为17.78%(8/45),非常规补钾组发生率为40.48%(17/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患者常规补钾可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早期使冠脉再通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非常重要 ,可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1] 。目前临床用静脉溶栓及冠脉内溶栓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或冠脉内溶栓后而使血管再通从而使缺血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流灌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律失常[2 ] 。它常发生在冠脉再通的瞬间 ,因此 ,常与患者溶栓 2h内胸痛缓解、抬高的ST段下降≥ 5 0 %及酶峰前移作为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指标。我们观察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现将 2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研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在再灌注治疗期间进行艾司洛尔口服辅助治疗;对照组则不采用任何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相同,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对心率、血压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11%(3/37),对照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9.73%(11/3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能够有效的减少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静脉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的AMI患者62例,均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用磷酸肌酸钠5.0 g,观察溶栓再通指标,监测2 h内RA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RA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磷酸肌酸钠可降低AMI患者的R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主要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以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案。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3月入本院治疗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然后观察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及症状。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患者有47例,再通率为85.45%,再通时间为(53.0±17.1)min,其中40例患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属于单纯室早,少数为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和短阵室速。结论:患者在实现冠脉再通以后,胸痛症状明显缓解,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大多会发生心律失常,所以应该保持对患者持续的血压和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12.
石继红 《中国医药》2006,1(12):714-716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ET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1例患者分为急诊溶栓组和住院溶栓组。观察不同时问宙的溶栓与再通率,行补救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例数及死亡情况,院前及院内耽搁时间。结果急诊溶栓组院内耽搁时间比住院组少(P〈0.05),发病2h内获得溶栓率显著高于住院组(P〈0.05)。各时间窗溶栓再通率以2h内为最高。各时间窗血管再通率、补救性PCI数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死亡原因均为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结论AMI患者院前就进入AMI急诊绿色通道进行ETT,可有效缩短就诊至溶栓时间,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更好地挽救濒死心肌。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者病死率高,宜首选PCI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6%.溶栓后冠脉再通时间为47~72 min,平均时间(53.6±15.7)min.冠脉再通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其类型:19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19例患者中17例(占89.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0.5~2 h内,平均时间(1.2±0.74) h.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12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3~18rain后绝大多数自行缓解,2例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中9例为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对症处理后缓解;室颤1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 mg后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恶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出现RA者52例,在心电监护下,首先给予负荷量的胺碘酮150mg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不少于10min;如病情需要,10~15min后再给予1.5~3.0mg/kg。负荷量后即开始给予维持量,1.0mg/min持续泵入,6h后改为0.5mg/min持续泵入,一般维持24~48h,总量不超过2400mg。以后口服胺碘酮,开始600mg/d,7d后减为400mg/d,连续7d后再减为200mg/d,根据病情维持2~6周。结果疗效显著者32例;疗效一般者17例;无效3例,其中1例因室颤不能纠正出现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出现静脉炎1例、低血压2例。结论 AMI后出现RA较常见,而胺碘酮治疗R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镁离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用门冬氨酸钾镁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滴,同时另开放静脉,选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于30 min内静脉滴入。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24~48 h。结果本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4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治疗组8例,占20%,对照组26例,占5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因素,寻找更好更安全的防治方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均使用尿激酶(UK)15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ml内,30min静脉注射完毕,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68例中,52例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为76.47%,再通时间为(55±20)min,46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类型多为单纯室早,少数出现短阵室速,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溶栓后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可溶片段,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x寡聚体、D-二聚体、中间片段、片段E等.这些碎片在冠脉末端积聚,加重心肌损害,从而引发再灌注后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前应用胺碘酮。再灌注心律失常规定为冠状动脉再通后发生的心律失常。观察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室速发生率、室颤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室速发生率、室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胺碘酮能够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孙毅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180-18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门冬氨酸钾镁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62例急性心肌梗死柱院患者随机分观察组30例,对照32例。62例均行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治疗+门冬氨酸钾镁表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8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观察组14例,占22.6%,对照组24例,占3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门冬氨酸钾镁能隆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 7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密切的术中观察和配合.结果 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所有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均已控制,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动脉压力图形、心率、心律变化的严密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