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和自动房室搜索+(Search AV+)2种算法减少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比例的效能.方法:46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MVP组18例和Search AV+组28例,分别植入ADAPTA起搏器和EnPulse起搏器.ADAPTA起搏器启用MVP模式,EnPulse起搏器启用DDD/R模式及Search AV+功能.植入起搏器1个月后比较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MVP组较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中位数显著减少(0.3% vs 3.1%,P<0.01),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应用MVP算法较Search AV+算法可进一步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起搏器程控不同起搏房室传导间期减少右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5例,将AVD程控为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 ms,及AVD程控为固定长间期310 ms组。观察患者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的变化、心房心室起搏比例、房颤、心功能状态等情况3个月。并与起搏器默认AVD组进行比较。结果 AVD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ms组心室起搏比例为20.6%,明显低于默认AVD组,比例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D为固定长间期310 ms组心室起搏比例6.25%,明显低于默认AVD组及AVD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 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与起搏器有关的不良作用。结论对于植入了无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起搏器的患者,可尽量采用延长起搏房室传导间期的方法鼓励自身窦性心搏下传或心房起搏经房室结下传,达到减少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目的,从而减少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不良作用。但要注意过长的AV间期使二尖瓣早期关闭,限制了舒张期充盈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其安全范围仍需进一步的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以及不同AV间期延长量下对心室起搏比例(CumVp%)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选择VIP功能中最适AV延长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安置双腔起搏器进行治疗的21例患者,分5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1个月,观察关闭、打开VIP功能以及AV间期延长量为50ms、100ms、200ms时CumVp%及血浆BNP水平的区别。结果与起搏器固定AV间期相比,打开VIP功能使CumVp%及血浆BNP水平降低(P<0.05);AV间期延长量设置为100ms较50ms能进一步降低CumVp%及血浆BNP水平(P<0.01),而设置为200ms在改善CumVp%与100ms时无明显差别(P>0.05),但血浆BNP水平有升高趋势。结论 VIP功能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改善血液动力学,100ms的AV间期延长量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分析研究心脏起搏器(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植入前后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38例,2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11例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容积(ESV/EDV)、心搏量(SV)与射血分数(EF);根据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的检测结果,又分为<40%组和≥40%组。结果两种起搏器植入后ESV/EDV均有所升高,SV与EF有所降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40%组患者ESV/EDV的增加比例更高,SV与EF的降低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下降,患者接受过多的心室起搏后心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诱发或加重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接受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模式的心脏起搏器长期治疗的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方法测定59例长期人工心脏起搏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后者以10为基数的对数(lg)转化后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右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的异同。结果 VVI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83.61±20.50)%,高于DDD组的(45.93±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VI组较DDD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高,其lgNT-proBNP分别为(3.24±0.54)pg/ml和(2.52±0.6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VVI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的发生;DDD起搏可以通过调整房室间期和模式转换减少右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对心功能损害比VVI起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SP组(155例)和LBBP组(106例)。收集并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和1年随访时程控参数(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心室阻抗)。结果 LBBP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RVSP组(均P=0.002)。2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BBP组QRS波宽度较RVSP组明显缩窄[(110±21)ms比(140±29)ms](t=8.204,P<0.001)。术后,2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LBBP组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0.86±0.33)V比(0.69±0.22)V],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734±200)Ω比(913±276)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判定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心室重构以及临床和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由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而行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其中男58例,女17例,平均(70.9±14)岁。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析以下参数:基础心脏病、NYHA心功能分级、心室刺激时间、QRS间期。结果两次比较的观测平均观察时间为60.2个月。起搏器植入前,平均LVEF为72%,LVEDD为46mm;植入后,平均LVEF为69.7%(P=0.0025),平均LVEDD为48.5mm(P=0.0001);植入后平均QRS间期为156ms。仅有4例患者观察到心室重构(5.3%)。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长期随访结果,观察到心室重构现象较低,其它相关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万文婷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2,16(5):630-634
目的比较在不同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下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而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植入DDD型起搏器4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16例。根据最终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将其分为三组:A组Cum%VP60%(20例),B组Cum%VP≥60%~100%(20例),C组Cum%VP=100%(20例)。通过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监测血浆BNP的变化、QRS时限的变化及常规二维超声,评价不同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影响。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从QRS起始到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三组患者阈值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12月后三组QRS时限及BNP均较术前增加,而活动耐量均较术前下降,其中A组QRS波时限增量及BNP增量均小于B、C组,C组活动耐量下降程度大于A、B组,12个月后三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扩大(P0.05),E/Ea较术前增加,射血分数减少(P0.01),其中C组射血分数下降程度大于A、B组(P0.01);与B、C组相比,A组患者Ts与PPEI-APEI较小(P0.05)。结论右室心尖都起搏时,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及心室的失同步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观察永久性房颤患者房室结消融及永久起搏器治疗的长期疗效,对10例持续性房颤病史6月~7年、反复发作快速心室率而导致严重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恶化、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采用房室结消融加双心室VVI起搏(6例)或单心室VVI起搏(4例)。随访平均17.7&;#177;4.4月。结果表明,术后起搏器夺获心率&;gt;95%,很少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术后心功能及LVEF均明显改善(P&;lt;0.05),LVEDD减少(P&;lt;0.05);随访期间无死亡及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永久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不能用药控制的患者,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不增加病死率及脑血管意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心动过缓患者分为RVOTS起搏观察组(38例)和RVA起搏对照组(30例),起搏植入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比较心室收缩同步性.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做功指数(Tei指数),评价对心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起搏植入后观察组QRS波宽度为0.14±0.04 s,对照组QRS波宽度为0.17±0.03 s,较植入前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QRS波宽度比对照组窄(P<0.01).随访6个月后2组LVEDD及LVESD均无显著变化;第6月时LVEF对照组较观察组低(P<0.05);Tei指数在术后随访的第1月、第3月、第6月时对照组均较观察组高(P<0.01);对照组Tei指数第6个月与第1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VOTS起搏对维持心室收缩同步性及保护心室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共903例.将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的77例设为观察组,未安置临时起搏器的82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花费的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异丙肾上腺素使用比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或严重依赖起搏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增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有效防止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的临床分析情况。方法选取43例急性右心室梗死(ARV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43例左心室梗死(ALVI)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和血清酶学对右心室梗死的诊断意义和价值。结果从心电图的结果可以看出ARVI组的敏感性差异明显高于ALVI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VI组血流动力学也明显高于ALVI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CPK、GOT、LDH峰值比较结果中,ARVI组峰值明显高于ALVI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结了治疗经验,并强调大量扩容和心室起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7.
生理性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3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安置AAI型起搏器;46例心律失常患者和1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安置DDD型起搏器。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并对HOCM患者进行血液动力学观察。结果经3个月至6年随访,所有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37例AAI起搏患者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15例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增宽,压力阶差减低,使流出道梗阻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AAI及DDD起搏可提供房室顺序起搏。对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者DDD起搏为一种能替代外科手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AAI起搏器为实用、经济、简单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比较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AAI,DDD及VVI3种起搏方式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46例因病窦综合征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3组:VVI组136例、AAI组90例、DDD组120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起搏器程控、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随访35.6±15.7个月,(1)AAI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及VVI组(8.89%vs20.83%vs23.53%,P〈0.05),而DDD组房颤发生率与VVI组相比(20.83%vs23.53%,P〉0.05)差异无显著性。(2)脑卒中发生率AAI组低于DDD及VVI组(2.22%vs6.67%vs7.35%,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VVI组与DDD组脑卒中发生率(6.67%vs7.35%,P〉0.05)无差异。(3)心功能的影响;DDD组及VVI组患者比AAI组患者各级心功能不全程度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结束时AAI组分别与DDD组及VVI组相比,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DDD组与VVI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AI起搏为较理想的起搏方式,可使患者最大获益,DDD起搏患者应尽量延长AV间期(A—Vdelay),或选择带AV间期滞后搜索(A—Vsearch)功能的起搏器,尽量保持自身下传,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9.
蒲红  尹炯  吴炎 《中国医药指南》2004,2(12):954-955
目的:探讨慢性快速房颤病人的房室结消融 起搏 药物能否有效控制心室率问题.方法:将3例顽固性慢性快速房颤病人均给予房室结消融,放电当中出现一过性快、慢速交界性心律,说明消融有效.若消融15~60秒未出现Ⅱ°Ⅱ型或Ⅲ°AVB、R-R长间期≥3秒、心室率≤40次/分时,停止消融观察,如果出现前述任何一种情况,则安装心脏起搏器.结果:1例患者完全阻断房室传导,心室率在38-40次/分,给予植入vvI起搏器.另2例患者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R-R长间期,心室率降至90~120次/分,适当用减慢心室率及强心甙药物效果显著.讨论:慢性快速顽固性房颤病人,用消融改良房室结 起搏 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有明显效果的.  相似文献   

20.
熊德高  石建 《贵州医药》2012,36(10):907-908
右室流出道靠近希氏束,此部位起搏可以获得较为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我科至2007年3月以来,成功地开展了40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安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的住院患者,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60岁.心律失常的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0例,全部病例均有黑朦、晕厥等心动过缓症状,具有明确的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