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C3型不稳定骨折的病人15例,均施行了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术,评估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满意。结果:关节活动度:掌屈(54.29±6.8)°,背伸(48.23±4.9)°,桡偏(18.23±4.3)°,尺偏(21.1±6.2)°,旋前(80.13±3.8)°,旋后(59.3±7.3)°,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4±2,优良率80%。结论: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不稳定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分析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接诊的6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尺骨茎突骨折进行研究分组,对照组均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3例。观察组均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3例。两组病患均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两组病患均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统计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病患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评分以及尺侧旋转疼痛发生概率,结果均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骨折不会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造成明显影响,不会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0):221-224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术联合桡骨远端骨折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收治6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3例单纯采用桡骨远端骨折术治疗,纳入对照组;另外33例在对照组的手术基础上联合尺骨茎突骨折术治疗,纳入观察组,最终对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长度、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术联合桡骨远端骨折术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效果更佳,明显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对其预后恢复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对我院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治疗,观察腕关节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复位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本组均获13~2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疼痛减轻.术后1年X线检查结果示掌倾角5~15°,尺偏角10~25°,桡骨相对高度>1 cm,成角、侧移及尺桡下关节分离纠正;腕关节活动度掌屈20~60°,背屈20~60°,桡偏0~5°,尺偏10~30°,前臂旋前40~80°,旋后40~100°,腕部疼痛1例.腕关节功能采用Jakim标准进行评定:本组优9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2例出现钉道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1例出现腕部无力、疼痛症状,骨折愈合后减轻;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掌骨骨折及明显关节面塌陷. 结论 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效果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Colles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中尺侧腕屈肌肌腱脱位并交锁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218例Colles骨折的患者,行门诊手法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其中14例患者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男9例,女5例;年龄14~52岁;致伤原因:摔伤7例,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腕部肿胀明显,尺侧压痛明显,并行CT+三维重建检查,明确桡骨远端骨折情况,发现Colles骨折均伴有尺骨茎突骨折并明显移位,进行手术治疗,先行尺骨茎突部位手术,沿尺骨纵轴作纵直切口,术中发现尺骨茎突骨块移位明显,发现尺侧腕屈肌肌腱脱位并交锁,经骨折端脱位绕到尺骨背侧,影响腕关节复位,将尺侧腕屈肌复位,直视复位尺骨茎突骨块,根据骨块大小用克氏针或Herbert钉固定尺骨茎突骨折。尺骨茎突骨折复位后其中8例桡骨下端骨折闭合复位满意,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以2枚克氏针贯穿骨折远近端固定,分别自桡骨远端桡侧及背侧入针交叉固定。另6例因桡骨下端骨折粉碎闭合复位欠佳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采用桡骨远端掌侧入路,用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后观察并发症情况,如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创伤性关节炎等,影像学观察腕关节的掌倾角和尺偏角,运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腕关节活动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12~20月,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情况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掌倾角由术前平均-7.0°改善至术后7.6°,尺偏角由术前平均15.5°改善至术后21.8°。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2例,良1例,可1例 ,优良率为92.86%。结论Colles 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患者闭合复位失败后应考虑尺侧腕屈肌肌腱脱位并交锁的可能,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0.25)周短于B组的(11.70±0.37)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分别为(70.1±1.2)、(70.3±1.9)°,均大于B组的(60.3±2.1)、(60.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2月,某院收治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30例,所有患者均行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应用cooney的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3个月,优良率93.3%。结论:手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可加快创伤愈合,避免了对关节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6月收治的采用LCP钢板治疗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为LCP组,同期收治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为外固定架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腕关节的恢复情况等.结果 LCP组术后6个月时掌倾角大于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长于外固定架组,住院费用多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相当,但LCP钢板治疗术后影像学效果好,外固定架组的手术时间短,花费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骨折一期愈合,愈合的时间为(12.2±0.3)周,X线测量尺偏角介于14°~24°,平均为(16.8±2.3)°,掌倾角介于1°~14°,平均掌倾角(7.9±1.1)°,桡骨茎突缩短≤2 mm者为19例,仅1例缩短>2 mm。腕关节活动度:背伸27°~82°,平均为(67.3±1.2)°,掌屈37°~88°,平均为(79.3±1.2)°,尺偏22°~30°,平均尺偏为(23.8±1.1)°,桡偏11°~28°,平均(17.8±1.1)°,前壁旋前为61°~90°,平均(79.8±1.1)°,旋后52°~90°,平均为(76.3±1.1)°,和健侧比较其中握力减弱者7例,腕关节旋转疼痛者1例。优良率为95.0%。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效果满意,适合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60例,其中尺骨茎突骨折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尺骨茎突骨折非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应用cooney的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3个月。观察组临床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可加快创伤愈合,避免了对关节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远端合并与不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对比分析21例合并尺骨茎突及底部骨折与17例未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术后患处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38例患者24月内桡骨骨折部位愈合效果均为优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例合并尺骨茎突及底部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良率80.95%,17例未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良率82.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合并与不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骨折及后期恢复效果均优良,对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对我院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治疗,观察腕关节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复位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本组均获13~2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疼痛减轻.术后1年X线检查结果示掌倾角5~15°,尺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使用尺骨茎突骨折术联合桡骨远端骨折术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得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开展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桡骨远端骨折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桡骨远端骨折术联合尺骨茎突骨折术治疗,对两组腕关节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症状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长度均为观察组优秀,腕关节活动情况比对照组突出,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在治疗前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经过治疗,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使用尺骨茎突骨折术联合桡骨远端骨折术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明显得到了改善,预后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89-191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5例纳入到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锁定钢板组33例和外固定组32例。外固定组行外固定支架治疗,锁定钢板组行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并比较掌曲、尺偏等腕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和Jakim评分进行比较,对比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锁定钢板组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6个月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明显优于外固定组(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掌曲、尺偏等腕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外固定组(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外固定组,疼痛评分和Jakim评分均优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加速骨折愈合,提升康复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4例,根据AO分型的不同类型骨折及其粉碎程度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外支架结合钢板内固定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对59例平均随访18月。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优25例,良24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对不同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有不同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与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桡骨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32例(C19例,C221例,C32例)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32例(C14例,C223例,C35例)采取掌侧锁定板治疗(掌侧锁定板组),收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腕部正侧位片,术后随访均>12个月,并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分别记录两组间术后的并发症,比较分析两组在术后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结果从术后的X线片上看,两组在桡骨尺偏角及尺骨变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掌倾角方面,掌侧锁定板组为7.6°,外固定支架组为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掌侧锁定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束后,两组的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板治疗术后更接近解剖复位;两种治疗方法在恢复腕关节功能的远期效果一样;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掌侧锁定板治疗。  相似文献   

17.
Colles骨折是发生在桡骨远端2.5em以内的骨折,远骨折端向背、桡侧移位,伴旋后畸形及尺侧副韧带损伤或尺骨茎突骨折。1814年由Abraham Colles首先描述。是骨科临床最常见骨折之一。临床在治疗上,经手法复位后多采用小夹板外固定,石膏托或管型外固定。笔者总结自1992年10月至2000年1月采用手法复位后前臂掌背侧石膏夹腕屈曲位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9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克氏针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避免损伤桡神经浅支的方法。方法从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选取2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性16例,女性6例,右侧17例,左侧5例,平均年龄为48.7岁)。闭合复位骨折端,外固定支架固定后C臂机透视。前臂旋后,透视腕关节的正位图像,获取桡骨茎突尖至近端平尺骨关节面的距离,在此范围内,用1.6mm的克氏针2-3根经皮固定桡侧住,克氏针末端均折弯并外露。术后第1周和第4周进行桡神经浅支支配区的麻木、疼痛、感觉减退和静态两点辨别觉评估[1],以健侧腕关节作为对照。结果所有22例患者获得随访,2例患者出现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术后1周,静态辨别觉及术后4周静态辨别觉患侧和健侧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桡骨茎突尖至近端平尺骨关节面的距离进针安全,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9.
Barton骨折脱位是指通过桡骨远端部分关节面的边缘骨折 ,且腕关节伴随楔形骨折块向掌侧或背侧产生脱位或半脱位分别称为掌侧或背侧Barton骨折脱位。我院自 1997年以来 ,共收治该骨折 41例 ,其中非手术治疗 10例 ,手术治疗 3 1例 ,经随访观察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41例中 ,男 3 0例 ,女 11例。年龄 18~ 62岁 ,平均 3 0岁。右侧 2 8例 ,左侧 13例 ,骑车跌倒 2 0例 ,滑倒 5例 ,车祸 13例 ,坠落伤 3例 ,掌侧型 2 6例 ,背侧型 15例。骨折块合并桡骨茎突骨折者 10例 ,粉碎者 2 0例 ,下尺桡关节分离 5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11例 ,合并…  相似文献   

20.
黄鑫 《中国医药科学》2013,(24):210-211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伴随尺骨茎突骨折患者50例资料。结果5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palmar tilt角度均值为(7.9±2.2)°,ulnar tilt角度均值为(14.9±0.8)°,radial height长度均值为(8.9±0.8)mm,与治疗前相比获得明显改善(P<0.05),但是数据与治疗后1年的统计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尺骨茎突I型患者与II型患者相关统计数据类似(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的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无显著性影响,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手术对桡骨远端骨折伴随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