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3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特点,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期分析。结果38例确诊患者,CT表现:11例正常,20例患者的股骨头形态正常,其中9例股骨头内出现星芒状结构增粗、扭曲、浓密改变,5例出现局限性囊变和骨质疏松区,5例出现囊变和硬化同时存在。7例患者有股骨头形态改变,并出现新月征或伴有退形性骨关节病。MR表现:3例无阳性表现,27例表现为股骨头形态正常,其中股骨头内出现典型的双线征的有15例,出现广泛的条状,斑片状的混杂信号的有12例。8例患者有股骨头变形,并有混杂信号。结论CT和MR都能诊断ANFH病变,但MR对早期ANFH的诊断时间更早,早期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和MRI两种方法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122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测,以ARC0法为标准分期,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诊断敏感率为98.4%(120/122),CT诊断敏感率为93.4%(114/122),MRI与CT诊断敏感率比较(x2=3.753,P>0.05)。CT与MRI检出率,I期CT检出率显著低于MRI,两种检验方法比较(x2=3.844,P<0.05),在Ⅱ期与Ⅲ期检出率上比较(x2=0.328、0.148,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MRI较CT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率。但是在早期诊断中,MRI较CT更准确,因此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应该选用MRI作为检测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谢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70-71
目的 比较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准确率,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期望为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69例(108髋),分别行CT及MRI检查,根据手术及临床确诊结果比较两种术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69例(108髋)患者中确诊为早期股骨头坏死(Ⅰ、Ⅱ期)共45例81髋,CT组确诊67髋,确诊率为82.72%(67/81);MRI组确75髋,确诊率为93.83%(76/81),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敏感率优于CT检查,MRI能够显示出更丰富准确的图像定位,是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扫描,以股骨头形态完整或略微凹陷,髋关节间隙无狭窄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作为早期病变的判断标准,分别探讨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 MRI的阳性检出率为97.1%,CT的阳性检出率为82.9%。两者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和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中差异显著,MRI能更好的反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病变,适合应用于临床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
目的对应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技术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实施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44例,采用CT技术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定义为对照组),采用MRI技术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定义为观察组),对两种影像学技术检测出的征象的准确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抽样的44例患者中,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22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17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22例;Ⅲ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16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14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16例;Ⅳ期股骨头坏死疾病患者6例,CT技术共计检查出5例,MRI技术共计检查出6例。结论 MRI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检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行MRI、CT、X线影像学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60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MRI、CT、X线影像学诊断,对比三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MRI诊断阳性率为95.00%,高于CT的76.67%和X线片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准确率90.00%,显著高于CT的73.33%和X线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学诊断应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价值高于CT、X线诊断,可作为理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62髋),患者均同时行CT及MRI诊断,并采用ARCO分期方法评价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两种方法典型征象的显示率。结果I~Ⅱ期股骨头坏死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者对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侈0.05),两者对股骨头坏死的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I~Ⅱ期)股骨头坏死中,MRI对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结构模糊的显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者对局部囊变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要明显优于CT,尤其对线样征、骨髓水肿等典型征象的显示率较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蔡华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5)
目的 对比多排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9例,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和MRI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情况及早期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股骨头坏死检出率(97.1%)明显高于多排螺旋CT(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单一囊变、线样征、骨髓水肿及骨小梁结构模糊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66.7%)、(75.4%)、(78.3%)],较多排螺旋CT[(75.4%)、(1.4%)、(1.4%)、(10.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多排螺旋CT,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应用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20例经手术病理诊断得以确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本组患者分别行CT检查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的检出率为84.2%,MRI检查的检出率为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于疾病的分期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的诊断效果更好,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检查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某院进行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分别分为甲组跟乙组,每组40例患者。甲组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查诊断,乙组采用CT扫描检查诊断。结果: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甲组股骨头坏死Ⅰ期检出有8例,T2加权成像体现出双线征;Ⅱ期检出的有12例,T1与T2加权成像,均体现为高信号状态;Ⅲ期检出的有10例,T1加权成像体现出低信号,T2加权成像主要体现出高信号;Ⅳ期检出的有10例,T1与T2加权成像多体现出低信号现象。乙组Ⅰ期检出有6例,影像主要体现出骨小梁增粗以及变形;Ⅱ期检出的有10例,影像体现出轻微骨质增生,少数患者影像学体现出骨板壳断裂;Ⅲ期检出的有6例,影像体现股骨头骨质出现断裂现象;Ⅳ期检出的有7例,影像体现关节面塌陷、变平的情况。结论:针对股骨头坏死病症患者,采用CT扫描与核磁共振技术检查确切。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整理X线、CT、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影像学表现,比较X线、CT、MRI对AVN的检查阳性率.结果 X线对AVN检出阳性率为73.68%,影像学表现为股骨头变形、关节轮廓不规则及其内部密度不均匀;CT对AVN检出阳性率为84.21%,影像学表现为骨小梁增粗变形、骨皮质不连续及星芒状结构消失;MRI扫描对AVN检出阳性率为97.36%,影像学表现为T1 WI序列中出现明显“线样征”改变,粗隆间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呈高信号改变.结论 MRI对AVN早期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优于X线与CT扫描,可为定性诊断及准确病变程度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病人的影像学特征。结果综合影像学所见,将病人分为四期,经与其手术及病理对照基本一致。结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比CT更具敏感性,X线平片则缺乏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及早期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分期及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 86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平片、CT及低场MRI检查,对其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期对照.结果 全部患者X线平片诊断早期ANFH共126个部位,其中Ⅰ期占58个,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及骨硬化,Ⅱ期68个,表现为骨硬化和囊状低落度区.CT发现早期ANFH 76例共108个部位,其中I期占44个,表现为组成骨小梁星芒结构消失,骨质疏松变和骨硬化,Ⅱ期34个.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区及骨硬化,Ⅲ期30个,以新月征为特点.低场MRI仅发现68例98个部位,Ⅰ期45个,表现为斑,T1WI低或高信号,Ⅱ期33个,表现为T1WI及长TE梯度回波(GRL)序列呈不规则低等高信号.Ⅲ期20个,在T1WI及GRL序列呈片状低信号,并可见高信号环绕.三者比较差异较大,意义显著.结论 CT及低场MRI可早期显示ANFH病变,而低场MRI对ANFH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及CT.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指南》2021,(1)
目的评析CT、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计80例,所有患者分别使用CT和磁共振进行双侧股骨头扫描,分析患者在两种扫描方式下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以及ARCO分期检测结果。结果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92.13%,明显高于CT阳性检出率(75.28%),P <0.05;CT确诊的股骨头坏死关节数67例,磁共振确诊92例,两种方法 ARCO分期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因此磁共振检查可以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8例ONFH患者(研究组)和接受传统股骨头置管术治疗的48例ONFH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1d及手术3个月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手术3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3个月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及Barthel评分较手术前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管术治疗ONFH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ONFH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20.
Gunnar Sehwarz Lausten Martin Egfjord Klaus Olgaard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1993,72(2):78-83
Abstract: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of the metabolism of prednisolone and of the susceptibility to glucocorticoids might be possibl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necrosis after renal allotransplantation. As this aspect has not been properly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we compa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etabolism of total and free prednisolone in 6 renal allotransplanted patients who subsequently develop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the metabolism of 6 matched controls, who did not develop osteonecrosi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age, bodyweight, total serum protein or albumin, or in liver or renal function. The baseline cortisol was 54 ± 23 pg in patients with necrosis, and 102 ± 53 μg/1 in patients without necrosis (n.s.). Likewis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prednisolone (420 ± 43 vs. 394 ± 42 μg/1, n.s.), the bioavailability (0.57 ± 0.09 vs. 0.61 ± 0.05, n.s.) or in the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at steady state (Vdss, 0.37 ± 0.09 vs. 0.37 ± 0.04 1/kg, n.s.). The clearance of prednisolone in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was 33% lower (0.79 ± 0.11 vs. 1.18 ± 0.13 ml/min./kg b.wt., P <0.05) and t1/2 was correspondingly 33% longer (246 ± 18 min. vs. 184 ± 15 min., P<0.05) than in patients without osteonecrosis.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of free prednisolone (2.07 ± 0.36 vs. 1.69 ± 0.28 1/kg, n.s.), in the t½ (152 ± 30 vs. 107 ± 20 min., n.s.), or in the clearance (7.33 ± 2.12 vs. 7.82 ± 1.18 ml/min./k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in spite of the reduced metabolic clearance of total prednisolone, the unchanged pharmacokinetics of free prednisolone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eroid 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may not be explained by altered pharmacokinetics of prednisone and prednisolone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