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常规营养的对照组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比较其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且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在维持机体营养、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6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中心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d、术后8d的化验指标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等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94例胃癌患者,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REN)组.E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9d进行营养指标监测、免疫指标监测,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E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短;术后9d营养指标、免疫指标EEN组均较REN组改善明显.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传统肠外营养,进一步研究并分析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在我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并所有患者均分至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54例患者都在胃癌手术结束后24 h(一般在术后第2天)进行肠内、肠外营养供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在不同营养供应手段下的身体及肠功能恢复状况、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以及身体免疫能力。同时,注意观察并处理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EN组的肠功能恢复时间无论在排气恢复(45.8±4.6)、排泄恢复(44.1±6.2)还是在饮食恢复(108.3±8.2)方面均明显优于PN组,且EN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肠道感染率(7.4%)也都明显优于PN组的1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肠外营养供给相比,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供给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肠功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而且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80例胃癌患者,40例术后早期经鼻空场营养管行肠内营养(EN),40例通过肠外营养(PN)。结果两组病例术前术后体重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EN组术后并发症2例,PN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腹胀5例,腹痛2例,腹泻3例,均发生后术后2~3d,经调整后均得到改善,并能适应肠内营养。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有效手段,而有效的护理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各40例。EE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鼻肠管予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患者,术后24 h开始经颈内静脉给予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分别检测氮平衡、疲倦记分、体重、优势手握力、睡眠时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视黄醛结合蛋白等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EEN组疲劳评分(Christensen记分)明显轻于PN组(P<0.01);EEN组术后第3天转为正氮平衡,PN组术后第6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第3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N组累积氮平衡为正氮平衡,PN组累积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两组病人术后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EN组优势手握力的恢复及睡眠时间的减少均优于PN组(P<0.05);术后第3、7天,EEN组血浆前白蛋白、视黄醛结合蛋白浓度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的疲倦状态,减轻POFS的程度,缩短POFS的持续时间,能改善病人负氮平衡,较快达到正氮平衡,在术后早期更为明显,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朱水清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53-1054
目的:探索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常规采用三段营养疗法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2月~2007年7月我院21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术后24小时开始投入EN,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进食后不良反应方面进行比较,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从ALB、K 、Na 、Ca2 等生化指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生化指标和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肠功能恢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术后早期投入EN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方法观察胃癌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结果本组胃癌患者79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14%。结论加强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对胃癌患者的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有效可行,应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能改善患者整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对改善患者的愈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38例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均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68例)。研究组接受家庭肠内营养联合常规饮食指导,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饮食指导。比较两组的体重、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两组出院30、60 d后的体重均低于出院前,且研究组出院60 d后的体重减少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30 d后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出院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30、60 d后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60 d后的体重、出院30 d后的体重减少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30 d后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出院30 d后的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肠内营养可维持患者的体重,减少患者的体重丢失,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胃癌患者多数因为肿瘤的出血和梗阻,加上肿瘤的消耗,术前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由于手术应激,分解代谢增加,持续胃肠减压,且因较长时间不能进食,机体出现负氮平衡,明显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因此胃癌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手术患者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全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结果观察组术后7d的营养学指标好于对照组,腹胀评分、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营养学指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方法胃癌患者术后12h左右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给予营养液滴注护理、营养管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 38例中有36例完成营养计划,成功率94.7%。2例(5.3%)发生较明显的腹泻,调整后无明显缓解,改用肠外营养。肠蠕动恢复时间(37.1±6.7)h,首次排便时间(42.3±8.5)h。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两周内顺利出院。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对促进康复有较好的作用,但护理期间要注意营养液的配置和使用必须规范,保证营养管道畅通,严密监测病情,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30例。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分别于术前及术后8 d测体重、血清蛋白质、Hb、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EN组术后8 d体重(60.5±5)kg,高于PN组的(58.8±3)kg(P<0.05);肛门排气时间EN组(62±10)h,较PN组(74±15)h显著缩短(P<0.05)。PN组术后CD+3、CD+4、CD+4/CD+8稍下降,而EN组术后CD+3、CD+4、CD+4/CD+8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CD+4/CD+8EN组(1.4±0.3),高于PN组(1.2±0.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来胃癌患者119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变化、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体重变化、肠功能回复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EN组均较PN组减少(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病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low doseenteral nutrition, L-E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组(L-EN组)25例和常规剂量对照组(EN组)25例。分别于术后24 h后给予营养支持。观察患者前白蛋白、体重、淋巴细胞计数、胃肠道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前白蛋白、体重、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发生率L-EN组3例(12%), EN组9例(36%)。腹泻发生率L-EN组1例(4%), EN组3例(1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行,即起到了营养作用,又不至于增加胃肠道负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胃癌术后留置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采用术中放置鼻肠管.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方法,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可预防喂养并发症,保证了肠内营养计划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必要作营养支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提高肿瘤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已渐成共识[1]。术中放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可预防喂养并发症、保证了肠内营养计划的顺利完成。鼻肠管的  相似文献   

19.
翟慧鹏 《北方药学》2014,(1):169-169
目的:总结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情况。方法:对25例胃癌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同时给予护理措施。结果:25例患者均耐受肠内营养,其中出现4例腹胀,2例腹泻,经相应处理均缓解。结论:做好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工作是改善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伍彧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35+137-135,137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10月行切除术的胃癌患者(53例)实施早期分组营养比较,测定前清蛋白(PA)、血清清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FN)。随机抽取27例进行肠内营养为A组,其余26例进行肠外营养为B组。比较半个月后的蛋白相关指标值,以分析干预后的营养状况。结果 A组两次测定的ALB浓度值和TFN浓度值差异无统计比较意义(P〉0.05),PA浓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两次测定的ALB浓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N浓度值和PA浓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18.5%(5/27),3例患者腹胀,1例患者腹泻,1例患者导管堵塞;B组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23.1%(6/26),4例患者腹胀,2例患者腹泻,两组经处理均改善。结论两种营养方式都可以给行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提供营养,且均简便可行,在营养支持中可以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