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永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57-258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资料。结果纵隔型肺癌位于前纵隔15例,中纵隔13例,后纵隔10例,其中椭圆形20例,类圆形13例,不规则型5例;均为中央型肺癌,肿块<2cm者8例,2cm~3cm者13例,肿块>3cm者17例。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及支气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均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边缘强化。结论 CT检查能确切显示纵隔型肺癌的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及比邻结构,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平  董延鸣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07-3008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和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纤支镜或颈部淋巴活检证实的病例12例CT表现进行分析,并参考其它文献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癌8例,表现为肺门区肿块和远端的肺不张6例及阻塞性肺炎2例.周围型肺癌3例,表现为纵隔缘的分叶或不规则的结节影,与纵隔分界不清.隐匿型肺癌1例,表现为纵隔旁的波浪状改变.结论:除了观察肿块的直接征象外,最重要的是观察纵隔旁肺叶的异常改变,观察气管,支气管腔,以及肺内血管,肿块远端的继发改变,纵隔淋巴结等方面,多能和纵隔肿瘤鉴别,对本身癌灶较小的隐匿型肺癌鉴别相对困难一些,需结合其他检查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胸片显示纵隔增宽,气管受压移位;CT叮见单侧肿块,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结论X线胸片和CT相结合,大部分纵隔型肺癌都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临床与CT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属于晚期肺癌,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60岁);多数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膈肌麻痹、上腔静脉综合征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肿块侵犯纵隔胸膜处之纵隔胸膜脂肪线消失、瘤肺界面模糊;发生于右肺上叶的纵隔型肺癌,在CT轴位扫描时常出现“V”字征。结论纵隔型肺癌是指肺原发癌临近纵隔或原发于纵隔内的左右主支气管长大后侵犯纵隔胸膜或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常被误诊为原发纵隔肿瘤或纵隔转移瘤。CT扫描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临床、X线及CT资料,着重分析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特征、肺内改变以及与纵隔的关系。结果36例纵隔型肺癌的肿块紧贴纵隔生长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27例位于上纵隔,6例位于中纵隔,3例位于前、中纵隔边缘。临近支气管常有狭窄或闭塞。23例短毛刺,31例分叶,14例原发癌肿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病理类型鳞癌22例,小细胞癌9例,腺癌3例,大细胞癌2例。属于中央型肺癌19例,周围型肺癌24例,隐匿型肺癌3例。结论纵隔型肺癌生长与纵隔关系密切相关,但大多仍具有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CT在鉴别诊断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及诊断。方法对46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胸部CT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表现。结果46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结节病8例,淋巴瘤14例,结核4例,转移性淋巴结癌20例。结论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3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病变位置、形态、密度及强化形式、周围浸润范围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肿块位于上纵隔7例,中纵隔10例,下纵隔15例;8例为类圆形,6例为椭圆形,18例为不规则形,分叶状22例,边缘毛刺18例;8例表现为邻近胸膜增厚,8例出现肺不张;2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出现胸腔积液。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患者采取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纵隔型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经术后病理证实,包括中央型肺癌24例、周围型肺癌16例,均实施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价值。结果 CT与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不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其诊断符合率均为100%;CT诊断可见边缘不规则肿块,外缘呈分叶状、毛刺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而MRI除了前述情况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结论将CT与MRI诊断应用于纵隔型肺癌中均有不错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较高,但MRI还可进一步检出肿块侵袭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结果 58例患者CT表现为肺内圆形、类圆形块影或结节,或不规则形块影.其中直径大于3 cm的肿块42例,小于3 cm的结节16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瘤体内有液化坏死、空泡征、钙化影,肿块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邻近胸膜的肿块可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结论 MSCT能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特征等,同时能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肺内及胸壁、肋骨转移等.故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更瑞 《医药世界》2010,12(3):248-249
目的:分析误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CT表现分为两种类型:(1)肺门肿块或结节灶并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灶内部密度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分隔样强化2例。(2)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共16个,表现为密度均匀,5个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环状强化14个,轻度均匀强化2个。结论:仔细分析CT征象及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实验室检查,能降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的必要性和术后的效果。方法 自1995年5月-2002年7月,对27例肺癌病人进行根治性手术中,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其中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78%)。根据肺癌分期进行化疗。结果 27例手术病人,中心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9例;鳞状细胞癌14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5例。清除淋巴结116组.阳性64组(占56.9%)。结论 根治性肺癌手术对于病人的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指导对病人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CT及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于某院接受治疗的30例患有纵隔型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15例患者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给予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CT及MRI进行临床诊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情况以及所使用的治疗方式对病灶灵敏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诊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手段对纵隔型肺癌病灶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及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临床诊断情况优秀,CT及MRI对于纵隔型肺癌病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提高临床诊断有效率,因此适合在该病的临床诊断中多加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PET/CT的结果性分析。方法应用PET/CT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病理、手术等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83.7%、特异度89.0%、阳性77.4%和阴性预告值92.4%。结论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The authors reported a case of Cat--Scratch Disease (CSD) in a 14-year-old boy; it was an unusual CSD by its mediastinal mass location.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 which appeared as pseudo-tubercular folliculi mislead us. Disease was finally diagnosed by biological exams: a strongly positive Hanger-Rose reaction and serological assays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psittacosis, ornithosis, lymphagranuloma venereum and trachoma. CSD is a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lymphadenopathy in children.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CSD is a mild illness. Some unusual forms as Parinaud's oculoglandular syndrome, neurological lesions, osteomyelitis and exceptionaly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 have been reported. 2 cases of the latest ones were alread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19.
肺癌一定要先分期后治疗 科学准确的临床分期是决定肺癌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肺癌临床分期方法分为无创分期和有创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