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军  周宁全  杨华 《贵州医药》2013,(12):1084-1086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远高于其它开颅手术的发生率,基底节区的出血位置较深,术野的显露和止血较为困难,更易再出血,一旦发生再出血,直接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再出血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回顾黔南州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19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再出血35例,现就引起术后再出血多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发病后6h或24h复查头颅CT有无再出血及出血量,随访3个月,使用欧洲卒中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CT显示超早期血压控制后观察组再出血11例,再出血率22%,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肿体积为(17.90±5.9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组患者ESS评分为75.24±9.21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血压控制可以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蒙云  陆少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54-3755
目的通过探讨脑出血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脑出血继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脑出血继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发性出血发生高峰在24 h内占总数的70.0%,出血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及丘脑70.0%,脑叶12例(24.0%),其影响因素与基础疾病、出血部位、血肿形态等有关,特别是血压控制水平,继发性出血患者死亡率高。结论及时诊断及治疗,严格控制血压水平,是防止脑出血继发性出血患者病情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脑卒中量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显著低于观察组(100.0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脑卒中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仅1例出现术中再出血,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再出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颅内压监护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血压监测,观察组采用颅内压联合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5.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53.1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5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颅内压监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控制病情,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 ICH)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24例H ICH的临床资料,分为发生早期再出血组和未发生早期再出血组,124例H ICH中27例发生了早期再出血。分析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有无瞳孔异常、血肿量、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9个因素对早期再出血的影响。结果发生早期再出血组与未发生早期再出血组的术前GCS评分、术前有无瞳孔异常、血肿量、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术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术前GCS评分和术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因素被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作为有意义的因素(P<0.001)。结论术前GCS评分和术后血压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最具参考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与CT影像资料所显示的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出血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脑出血患者资料,以未继续出血者为对照组,以继续出血者为观察组,分析继续出血可能性大小与CT影像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经卡方检验,不同出血部位间继续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规则形血肿及出血量较大者继续出血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可通过CT影像特点评估早期继续出血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防治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2年322例脑出血早期手术病例,对出血组和再出血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对术后再出血的作用。结果 早期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1.4%;再出血后6h内手术组再出血率高达43.1%;出血后6-12h内手术组再出血率降为20.9%;12-24h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为3.6‰从再出血发生时间分析,早期手术后12h内发生率为3.1%;12-24h内发生率为155%;而24h后发生率仅为28%,术后24h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86。9%。再出血位于基底节区的占92.6%。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舒张压状态,术后血压控制不稳,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困难或不彻底与再出血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多元逐步logistic分析显示:高舒张压状态,术后血压控制不稳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2;72.34。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1.4%不容忽视,术后24h内是再出血高危阶段。舒张压控制在85mmHg以下,术后平稳控制血压对预防再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61.5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之间时间、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及术后躁动情况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再发出血部位的变化以及临床特点预后。方法以2年间362例住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复发出血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26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再发脑出血与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与否,糖尿病,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结构病变,缺血性卒中史,酗酒等密切相关。再发出血部位多在原出血病灶对侧,再发出血预后差。结论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限酒和其他危险因素,可以预防脑出血再发,改善预后。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是否安全可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早期血压升高很常见,与不良预后关系密切。ICH后血压升高会导致血肿扩大,脑水肿加剧;另一方面,ICH后血压反射性升高有助于保证脑血流灌注,过度降低血压可能会影响脑血流灌注。目前,许多国家ICH治疗指南关于血压管理的推荐是适度控制血压,将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是基于专家的观点,并没有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指源于脑实质内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性出血。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后果严重。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2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时间、发生率、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309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对血肿净增比例≥33%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高峰在6~12 h之间,24 h后发生率显著降低;在血压升高、患伴发疾病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P<0.001);丘脑部位血肿、不规则血肿易发生继续出血。年龄、性别、长期饮酒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压、肾功能异常、糖尿病、止凝血功能异常、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脑出血继续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出血部位、血肿形态有显著相关性,与年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病3h内的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分为血肿扩大组(31例)和血肿稳定组(91例),对两组患者病史、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5.4%,发生时间多在发病后24h内(70.93%);基底节区不规则血肿、血压持续升高、肝功能受损、大量饮酒及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易发生血肿扩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增大多发生在24h内,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病后血压持续增高、基底节区不规则血肿、肝功能受损可能为血肿增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应用效果与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将78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39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微创穿刺术(观察组)。对比两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血肿体积、颅内压、脑氧摄取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优良率(92.31%)、血肿体积(11.32±1.49)cm~3、颅内压(14.13±1.75)mm Hg、脑氧摄取率(30.44±3.21)%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取得的效果理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好发部位、临床特点、影响因素、防治、预后等。方法对脑出血患者3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CT等动态观察。结果复发性脑出血34例,发生率为9.83%,发生在24h内较多,占59.38%,发生部位以基底节、脑叶为多见,发生原因与基础疾病、出血部位、血肿形态、抗凝治疗等有关,再出血患者病死率高。结论继续出血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脑出血性疾病是指非外伤性因素所致的颅内血管破裂,血液在颅内溢出到血管外,包括脑叶出血、基底节区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世界范围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危险性大,死亡率高。近些年随着CT和MRI应用的日益广泛,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明显上升,从而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1 诊断诊断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清楚地显示出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脑水肿的程度,中线结构移位情况,脑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展开多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发生术后再出血症状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展开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出血位置、手术时机、术中止血是否彻底以及术后血压波动等因素有关(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知,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为手术时机、术中止血是否彻底以及术后血压波动等(P<0.05)。结论为有效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临床医护人员就应选择最佳手术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做好彻底止血工作,并在术后对患者血压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促进其预后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抽取2013年6月~2016年1月行侧裂入路手术的5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治疗组)与同期行颞叶皮质入路手术的50例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肿清除90%比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0.37%、7.40%、70.37%,与对照组的50.00%、30.00%、42.00%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颞叶皮质入路手术,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近期预后等良好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框立体定向抽吸联合尿激酶(FSAST)治疗基底节区扩张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基底节区扩张型脑出血患者49例,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18例;两组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再给予FSAST治疗。比较两组预后。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8%vs.55.6%)(P<0.05),良好预后率高于对照组(74.2%vs.44.4%)(P<0.05)。结论 FSAST治疗基底节区扩张型脑出血可减少住院期间肺部感染,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