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芙蓉  袁发焕 《西部医学》2009,21(3):469-471
肾小管间质损伤对肾损害的进展及其预后起关键性作用,然而肾小管间质损伤早期缺乏临床表现,肾活检无法动态检测其损伤过程且为创伤性检查。本文就目前肾间质损伤后出现的生物学指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庆大霉素腹腔注射、单侧输尿管结扎、口服环孢素 A(Cs A)三种不同的方法 ,复制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 ,同时测定大鼠尿液、血液各项生化指标 ,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情况。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均可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伤 ,与对照组比较 ,各项生化指标差异极显著 (P<0 .0 1)。但依据临床特征和发生机制的不同 ,可选择不同的制模方法。研究表明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是一个较为理想可行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 ,而庆大霉素模型则可作为急性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三种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的比较实验研究@陈献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IL 17在原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3例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按照病理分期分为Ⅰ、Ⅱ、Ⅲ期3组,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以及肾活检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另将43例患者按照有无肾小管及间质损伤分组,分析IL 17与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管及间质损伤的关系。结果 Ⅱ期和Ⅲ期血清IL 17水平高于Ⅰ期(P<005),Ⅲ期尿液IL 17水平高于Ⅱ期(P<005),Ⅲ期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不同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患者血清和尿液IL 1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 17与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管及间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DcR2/Cr是否可作为反映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肾间质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纳入2016年我院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210例,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人口学资料、临床数据.按照牛津分型评估IgAN患者肾组织损伤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血清及尿液中DcR2水平,将尿DcR2/Cr值三分位后分析不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患者及间质损伤程度的百分比,ROC曲线分析尿DcR2/Cr评估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IgAN中尿DcR2/Cr水平较对照组增加,而血清DcR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IgAN组尿DcR2/Cr值三分位后分析发现,尿DcR2/Cr< 130 ng/g时CKD1~2期和T0期百分率最高,尿DcR2/Cr> 201 ng/g时CKD4 ~5期和T2期百分率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尿DcR2/Cr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uNAG/Cr、肾小管间质损伤呈正相关,与肾小球率过滤(e-GFR)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尿DcR2/Cr用于评估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80.5%.结论 尿DcR2/Cr水平在IgA肾病T2期较T0期的明显增加,其与IgAN肾功能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评价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损伤较肾小球病变在肾脏病进展中意义更为重要,中医药在防治肾小管间质病变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就肾小管间质损伤与中医药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肾小管间质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热休克蛋白27(HSP7)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0)肾小管间质损伤大鼠模型,应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情况,以及HSP27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肾小球、少数肾小管和集合管HSP27弱阳性。模型组梗阻肾皮质HSP27的表达明显上调,分布于扩张的肾小管,肾小管HSP27阳性表达率于实验第3天达高峰,以后随着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加重逐渐下降,并与肾小管损伤指数呈负相关。结论:肾小管间质损伤过程中,皮质肾小管HSP27表达明显上调:HSP27的表达可能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身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类型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可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7 112例肾活检资料(1998年1月~2012年4月)中,诊断为肾小管-间质疾病104例,占1.46%(104/7 112).分析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①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是:肾小球的球囊壁增厚、分层、纤维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缺血,严重的呈硬化改变;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炎细胞浸润和小动脉壁的增厚.②104例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中,有无蛋白尿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③有无炎细胞浸润和已浸润的多少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④而有关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及临床实验室的其它几项指标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有无炎细胞浸润及浸润的程度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明显蛋白尿的患者,如果排除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时,早期诊断和预防可减轻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纤维化及小动脉增厚、变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急性肾损伤(AKI)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诊断AKI主要根据血清肌酐和尿量的检测,但常因缺乏肾功能恶化的征象而延迟诊断,从而间接加重病情。因患者血清肌酐浓度受多种非肾脏因素的影响,如体重、年龄、性别、药物、饮食等,血清肌酐轻微改变不一定能直接反映肾脏的实际损伤情况,所以其不是AKI的最佳生物标志物。目前AKI的反复发作被认为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肾小管间质损伤是AKI发展成CKD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该文详细介绍了急性肾损伤后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如NGAL、Cys C、NAG、KIM-1、L-FABP、IL-18、AGT等,以期指导AKI的早期诊断,避免AKI进程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三种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的比较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三种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方法 采用庆大霉素腹腔注射、单侧输尿管梗阻、环孢素A(CsA)灌胃三种不同的方法 ,损伤大鼠的肾小管间质 ,测定尿液、血液各项生化指标 ,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三种模型的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庆大霉素模型尿蛋白和NAG酶在 7d时急剧增高 ,而在 15d时NAG酶差异已无显著性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尿蛋白和NAG酶均显著增高 ,CsA模型的尿蛋白则呈下降趋势 ( 7dP <0 .0 5 ,15dP <0 0 1) ;三种模型的血清SCR、BUN均显著升高 ,TP、ALB均显著下降 ,15d时庆大霉素模型和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差异无显著性。镜下可见 :三种模型的肾间质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肾小管明显扩张 ,上皮空泡变性 ,仅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的间质趋向纤维化 ,CsA模型的病变相对轻微。结论 三种方法均可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损伤 ,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明显 ,与临床肾脏病的表现相似 ,是一个较为理想可行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 ,而庆大霉素模型 7d即能严重损伤肾小管间质 ,可作为急性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 ,CsA模型则不如庆大霉素模型与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与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关系。方法以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无损伤、轻、中、重度组,观察106例肾活检病理检查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关系。结果不同组间血肌酐、总胆固醇、肾小球积分及肾血管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N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与肾功能的改变呈正相关关系,肾小管间质病变越重者肾功能越差;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肾血管有关,肾小管间质损伤越重,肾小球、肾血管病变也越重;单次尿NAG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