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4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甲组,同期入院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乙组,对比两组患者的NO、高密度脂蛋白(HDL)、D-二聚体(D-D)、甘油三酯(TG)水平,评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NO发生密切相关,甲组患者的NO水平与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HDL、D-D、TG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斑块情况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28例)、无斑块组(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脂指标检测及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三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同时测定患者血浆OX-LDL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血浆OX-LDL水平有关。结论血浆OX-LDL水平和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测能进一步验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从而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卒中的危险性起到更好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的第三大致死病因。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溃疡斑块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根据是否有溃疡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n=36例)和非溃疡斑块组(n=80),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慢性病史、他汀类药物服用史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服用史、TG、HDL-C、ApoB、Lp(a)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溃疡斑块组患者血清TC、LDL-C、ApoA1水平高于非溃疡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者中只有血清TC(OR=1.695;95%CI:1.061~2.710;P <0.05)、血清LDL-...  相似文献   

7.
彭少华  王成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2004-200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约5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其中易损斑块的破裂、脱落是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国外研究[1]表明磁共振成像(MRI)可实现对斑块内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监测疗效及估计预后提供有力帮助.本研究探讨高分辨MRI多序列成像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患者体内NO、HDL、D-D、TG水平,观察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斑块与患者NO有直接关系;观察组患者体内NO水平明显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D-D、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水平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有较大相关性。结论 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有较大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观察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若青  杨春燕  胡静  张莉 《河北医药》2010,32(12):1571-1572
目的研究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9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I)检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29例中,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81例,其余48例为非冠状动脉病变为。81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69.1%),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LDL-C浓度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病变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C是发生冠心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冠心病的必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伴发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共计70例)与对照组(非缺血性脑卒中,共计50例),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46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17例为软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5.71%,软斑块比例为36.95%;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2例为软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0.0%,软斑块比例为10.0%,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血脂水平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结果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总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调脂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90例≥60岁的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85.45%,对照组为65.46%...  相似文献   

14.
权青云  张愉  孙鹃  曹艳 《中国药师》2013,16(1):97-99
目的:观察降脂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降脂通络胶囊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4项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并比较两组脑血管病变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薄,斑块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或0.05)。两组脑血管病变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服用降脂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作用,但是否对脑梗死有二级预防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经头颅CT或/及MRI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65岁)268例作为观察组,207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疾病特点及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性质及相应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窦部较多见、且左侧较右侧多发;硬斑较多,其中,颈内动脉虹吸部硬斑较多,软斑以颈动脉窦部最多;轻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结论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中,动脉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起重要作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对控制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防止腔隙性脑梗死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软脉化斑汤治疗颈动脉斑块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软脉化斑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西医治疗中联合使用软脉化斑汤,能够改善患者的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中医证候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高血压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患者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并IGT患者6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1例,阿卡波糖加常规治疗组(B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糖、餐后2h血糖(2-hourpostprandialbloodglucose,2hPG)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n,ET)、肱一踝脉搏波速度(brachi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颈动脉内膜一中膜的厚度(carotidintima—medial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accumulativescoreofcarotidplaque)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的ET水平及baPWV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NO水平显著上升(P〈0.01),B组2hPG,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岛组的2hPG、ET水平、baPwV、IMT和颈动脉疵块积分明显低于A组(P〈0.05),NO水平高于A组(P〈0.05);A组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阿卡波糖可以降低高血压并IGT患者的baPwV,IMT和颈动脉板块积分,改善大动脉的弹性及顺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辽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脑梗患者60例,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控制血糖、营养脑细胞、维持体内水液电解质平衡、检测生命体征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日1次口服,连续口服6个月,观察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斑块数量治疗前为:(2.97±0.87)个,治疗后为:(2.33±0.91)个,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厚度:治疗前为(1.97±0.51)mm,治疗后为(1.34±0.51)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经过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6个月后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有所减少,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瑞舒伐他汀钙片可以较少脑梗患者颈动斑块厚度,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值分为斑块组82例(IMT≥1.3 mm)和非斑块组102例(IMT<1.3 mm),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斑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间接胆红素、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多伴有血清胆红素及尿酸的异常,干预二者的生成,可以早期预防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