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输血安全的理念越来越被关注,输血相关的非感染性严重危害(NISHOTS)已经成为最普通的输血并发症[1],其发生率可能是感染性输血并发症的百倍甚至千倍[2],其中与储存血液中白细胞残留有着密切关系,输血并发症受到重视。如大部分病人输血只需要输红细胞,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白细胞是一种"感染物",可引起一系列副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溶血程度不同的原因。方法取90袋400mL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四联袋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袋,三组全血过滤后离心去除大部分血浆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A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5000g,离心时间7min;B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3860g,离心时间12min;C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3200g,离心时间20min。测定三组去白细胞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离心条件与红细胞溶血程度有一定关系,将离心条件调至最佳模式在短时间内既能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又能有效减少红细胞溶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113-114
目的分析全血滤除白细胞前储存时间的长短对白细胞滤除过程中导致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血浆报废率。方法统计本站2010年1月至9月份站本部和邹城采血点采集的全血袋数和因溶血报废的血浆袋数,分别计算两地每月溶血报废率。站本部全血均在采集后24h内滤除白细胞,邹城采血点全血均在采集后36h后滤除白细胞,将两地的溶血报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地溶血报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液采集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导致溶血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因此血液采集后应尽快滤除白细胞,以降低红细胞溶血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袋滤除白细胞一次性成浆全血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200袋滤除白细胞非一次性成浆全血设为对照组.分析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液存放时间<12 h、血液规格为300 ml/袋、空气排出方式为留存约8 ml、采血季节为冬季、严格遵守制备流...  相似文献   

5.
血液中的白细胞输注给受血者可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为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用于去除血液中自细胞是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办法。使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在现有条件下开展血液去除白细胞工作,实现过滤后血液可长期保存,满足临床需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探究滤除白细胞对保存期内红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 选取惠州市中心血站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采集的84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健康献血者的血液制成红细胞悬液,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将42例血液标本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作为观察组,另42例血液标本未滤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红细胞功能形态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切变率的变化情况。WBC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而降低。而红细胞计数(RBC)以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保存期21 d时低切(1/s、5/s)、中切(30/s)以及高切(200/s)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无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低切、中切和高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增加。白细胞滤除可减少白细胞崩解产物对红细胞的影响,维持红细胞的形态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   

7.
孟童  赵凤绵  郭敏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李建民 《河北医药》2012,34(13):2052-2052
近年来,我国临床主要应用单采血小板,随着医院用血量的不断增加,单采血小板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血站系统不得不开发思路,寻求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方法.传统的手工血小板是将手工采集的单袋全血中的血小板提取出来,制备成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并且需要交叉配血,反复穿刺易污染细菌等.为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减少输血反应,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我们对比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汇集血小板,用2种不同厂家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为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制备的血浆质量,观察白细胞滤器对某些血液成分的影响,对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中多种血液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采集后的血液立即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过滤前的全血和滤后的少白细胞全血充分混匀,无菌操作分别留取血样10mL,2 000r/min,离心10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液温度对保存前滤白的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80袋用去白多联袋采集的全血(400ml),测量全血温度,将血液温度为18℃~25℃和8℃~10℃的CPD抗凝全血分为甲、乙两组,各组40袋,对两组滤白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乙组(温度为8℃~10℃)白细胞的滤除效果明显高于甲组(P<0.01)。结论通过此次实验血液温度对去白效果有明显影响,从采血到成分制备这个冷链环节的控制是影响过滤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王冬梅 《云南医药》2008,29(2):177-178
白细胞(WBC)在库血中是一种不需要的成分。因为WBC在离体24h后功能丧失殆尽,输之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2.
目前,白细胞过滤器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普遍应用,但去白细胞血液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而且去白细胞血液也未建立科学的质量和抽检标准。笔者根据YY0329.2002等国家相关标准及本站的实际,对去白细胞血液进行抽检,取得很好的监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方法选择60袋400 ml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袋,A组为全血,B组为去白全血,C组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轻轻混匀通过无菌结合机,分别取样本(4±2)℃保存至储存期末,检测存期末的总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在制备过程中,过滤和离心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和去除血浆后内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  相似文献   

14.
探讨洗涤法和过滤法滤除白细胞后对悬浮红细胞多项指标的影响。选取惠州市中心血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临床使用的悬浮红细胞(规格1.5单位)共600袋,悬浮红细胞滤白前留取标本,采用洗涤法、过滤法滤除白细胞后的标本,观察对比两种滤除方法滤白前后悬浮红细胞的RBC畸变率、游离Hb、红细胞比容(HCT)、Hb、RBC溶血率和P50的指标变化。除过滤法滤白后红细胞畸形率升高(P<0.01),滤白前后悬浮红细胞的其余各项监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洗涤法和过滤法对血液进行滤白,虽然过滤法会提升红细胞的畸形率,但是不会对血液的安全性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过滤法和洗涤法均为临床输血中较为有效的滤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对新鲜血浆多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9月的24袋400mL的新鲜血液为研究对象,将每份均平均分为2份,每份为200mL,其中24份采用滤除白细胞法进行处理者为观察组,另外24份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进行处理者为对照组,后将两组处理前后的FⅡ:C、FⅧ、总蛋白、LDH、TBIL及DBIL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处理后的FⅡ:C、FⅧ、总蛋白、LDH、TBIL及DBIL水平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对新鲜血浆多项指标的影响小于亚甲蓝光化学法,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滤除白细胞输血和未滤除白细胞输血的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注滤除白细胞输血者,HLA抗体阳性率8.6%(3/35),HPA抗体阳性率11.4%(4/35),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 反复输注未滤除白细胞患者,HLA抗体阳性率54.8%(23/42),HPA抗体阳性率14.3%(6/42),其中5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0例。两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血液制备最佳方法和工艺流程,建立科学去白细胞血液质量标准。方法分别采用无菌导管连接法、直接过滤法、贮存后过滤法对采集全血进行白细胞过滤,分析过滤工艺方法学差异及过滤后血液相关质量指标。结果无菌导管连接法和直接过滤法可在采集后6 h内过滤和制备各种血液成分,保障了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贮存后过滤法和超过96 h直接过滤法比无菌导管连接法、直接过滤法(血液储存<96 h)红细胞膜脆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96 h的直接过滤法和贮存后过滤法在保存期末白细胞介素(IL)-2和IL-6升高,去白细胞效果有所降低。结论血液采集后短时间内立即过滤制备去白细胞血液优于无菌导管连接法和贮存后过滤法。贮存后过滤法增加了血液污染可能,降低去白细胞效果,应当予以取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血液(或成分)质量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来自南昌地区5家综合医院2009年期间输血病例共计17090例,其中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或成分)6833例、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的血液(或成分)7489例及医院床前去白细胞血液(或成分)输血病例2768例,对3组临床应用效果做对比分析。对随机抽样血袋取过滤前后的血袋内的血样各3ml比较去除白细胞前、后各种血细胞计数均值,评估不同血细胞去除率。结果输注未去白细胞、医院床前去白和血液储存前去白细胞的血液的输血反应率分别为5.81%、0.69%和0.28%,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84.85,P〈0.05)。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或成分)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6.09%,白细胞和血小板平均清除率为99.79%和85.4%;保存期末无菌培养结果均为无菌生长。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明显降低输血反应,且输注血液储存前去白血液(或成分)效果好于医院床前去白血液(或成分)。  相似文献   

19.
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不仅可显著减少因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目前国内血站普遍采用在线过滤的方式滤除白细胞.笔者通过对滤白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统计分析,探讨提升滤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试验组经滤除白细胞后FRUC浓度、FHb及CO2增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经MB-P法病毒灭活后FRUC与P3+浓度明显增高,FHb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生化指标变化不大。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或轻,适用于临床输用血(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