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线及CT在胸腺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及CT在胸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胸腺瘤的X线及CT表现。结果 10例非侵袭性胸腺瘤。X线发现8例,CT10例均发现。15例侵袭性胸腺瘤X线发现13例.CT发现15例。X线显示纵隔影增宽。CT在非侵袭性胸腺瘤显示前纵隔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可不均匀,边界清晰光整。周围脂肪层存在;CT在侵袭性胸腺瘤中显示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脂肪影常消失,邻近结构受累。出现多样侵袭征象。结论 X线可以起初步筛选作用.CT对胸腺瘤的发现及侵袭性的鉴别方面均更为准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兆亮 《江西医药》2010,45(5):479-480
目的探讨胸腺瘤CT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7例经外科和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局限型11例,全部局限在前纵隔。非局限型16例,呈侵袭性生长侵犯邻近结构,其中6例侵犯胸膜。发生转移3例,其中肺部转移1例,近位淋巴转移2例。结论胸腺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可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1],按其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胸腺瘤。二者的治疗与预后均有较大差异,故术前正确诊断意义重大。现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胸腺瘤的CT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刘元涛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07,24(9):1048-1049,1051
目的探讨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占位性病变21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21例中,淋巴瘤3例,胸腺瘤4例,畸胎瘤3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胸内甲状腺1例,气管、支气管囊肿3例。肿瘤体积多较大,常占据多个纵隔分区,增强扫描可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冠状位或矢状位重建有利于显示颈胸联合性占位。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5例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给予螺旋CT扫描,之后结合病理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5例患者中,胸腺瘤16例,侵袭性胸腺瘤10例,胸腺淋巴瘤3例,胸腺癌2例,胸腺类癌2例,颈部胸腺囊肿1例,异位胸腺瘤1例。结论在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CT诊断价值较高,且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对部分恶性胸腺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予以判断,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胸腺癌的CT征象研究,有利于胸腺瘤的分期及有效治疗。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42例征象分析,着重研究了病变的形态,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累及纵隔胸膜以及纵隔转移等表现。结果 42例胸腺瘤CT扫描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其中密度不均匀者26例,占62%;形态不规则者31例,占74%;邻近组织受累者35例,占84%。其主要征象为纵隔胸膜、肺组织、心血管受累,胸膜种植等。结论 CT扫描可显示胸腺瘤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累及状况,可提示胸腺瘤的良、恶性诊断,对决定治疗方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齐燕辉  鲁刚 《天津医药》2006,34(3):205-206
胸腺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成年人,仅凭胸腺瘤的形态很难区别其良恶性,主要依靠局部侵袭性或转移来鉴别其性质。关于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报告我院2000-2004年26例经手术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波  郭晓山  曾新群  王玲  陈溶 《贵州医药》2001,25(6):548-549
胸腺瘤是前纵隔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内肿瘤的50%[1]。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胸腺瘤(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26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的影像资料,结合文献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手术前对胸腺瘤的良、恶性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1资料与方法 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 48岁。设备采用 SHIMADZU 4500TF及 GE High Speed CT/i。扫描方法:自胸廓入口向下扫描,层厚、层间距10mm,较小病灶加扫5mm层厚与层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腺瘤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特点,了解其最新病理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胸腺瘤、胸腺癌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点,并与相应病理学分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 60例患者中显示原发于前纵隔,肿块最大径5 cm,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与纵隔间脂肪间隙存在并呈中等均匀强化的胸腺瘤多分布在A型中;而肿块最大径10 cm,边缘欠光滑,呈分叶状及不规则状,肿块内有坏死、囊变及钙化,周围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并呈显著强化者多分布在B2~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结论 MSCT对不同类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诊断尽管其存在重叠,但肿瘤较小(通常认为〈5 c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均匀强化多分布于A型胸腺瘤,肿块较大、边缘欠光滑、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钙化、脂肪间隙模糊、侵及血管多为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其诊断与组织病理类型息息相关,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胸腺瘤与囊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0~57岁,平均31.6岁;良性胸腺瘤18例,恶性者5例,胸腺囊肿2例。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胸闷、气促等。其中4例出现重症肌无力(包括胸腺癌、混合型各1例,恶性胸腺瘤2例). 一、胸腺瘤与囊肿的X线分析: (一)肿瘤在纵隔部位及大小:肿块座落于前纵隔中部15例,前上纵隔3例,前下纵隔5例。肿瘤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临床诊断为胸腺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7例,侵袭性胸腺瘤12例,MS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其间的脂肪线,以及胸膜和心包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良、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良、恶性胸腺瘤的CT特征分析,试图提高CT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二者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其中良性7例,恶性10例。结果其中良性胸腺瘤(7例)平均直径为4.3em,呈类圆形。均表现为密度均匀,包膜完整,与周围纵隔大血管界限清楚。恶性胸腺瘤(10例)平均直径5.9cm,仅3例呈类圆形,5例呈分叶状,2例呈不规则浸润性生长;3例包膜完整,5例不完整,2例无包膜,密度均匀8例,2例不均匀,5例与周围大血管呈锐角,3例呈钝角,2例包绕大血管。结论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可信性相当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认识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1例,其中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8例,节神经细胞瘤4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胸部拍片及CT扫描。结果: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后纵隔(95.2%),典型X线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肿块,CT可明确显示病变内钙化,肿块形态,肿块与邻近结构的显示及肿块的强化特点等。结论:X线检查是发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手段,CT扫描有利于肿块的准确定位及形态学诊断,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本收集了1997年-2002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对其X线及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纵隔原发性少见肿瘤的多层螺旋CT的表现,提高对前纵隔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6例前纵隔原发性少见肿瘤的CT表现,所用病例均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8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部分性异位甲状腺肿1例,Castleman病3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及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为前纵隔巨大占位,并侵犯上或中纵隔,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性异位甲状腺肿及Castleman病CT表现为前纵隔良性占位,增强扫描部分性异位甲状腺肿强化特点与颈部甲状腺表现一致,Cas-tleman病病灶强化非常明显。结论前纵隔原发性少见肿瘤较易被误诊,但部分肿瘤有比较特殊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方友平  李士亭  谈进 《中国医药》2010,5(8):695-696
目的总结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43例,胸前外侧切口15例;41例肿瘤完全切除,14例肿瘤姑息切除,3例仅行病理活检;36例肿瘤扩大切除,包括纵隔胸膜及心包部分切除27例,肺楔形切除7例,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部分切除加成形修补9例,上腔静脉置换4例;17例Ⅲ、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或取活检术。残余肿瘤组织予以放射性质子粒(125I)植入14例,射频透热治疗1例。全组患者无死亡。结果41例根治性切除患者,除1例行上腔静脉置换术后颜面部浮肿消除不满意外,其余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患者生存质量较高。23例患者生存时间大于3年,3年生存率为39.66%。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侵袭性胸腺瘤的重要手段。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做到根治性切除,并注意纵隔脂肪的清扫以减少复发机会。对于瘤体巨大不能根治性切除患者要酌情结合术前或术后放疗或放化疗来提高切除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3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4例,畸胎瘤10例,胸腺瘤6例,淋巴瘤4例。完全肿瘤切除31例(91.2%),3例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术(8.8%),死亡率为0。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手术为其首选诊治方法 ,手术效果良好,同时应注意术后综合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许学成 《江西医药》2004,39(2):133-134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是较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和淋巴瘤之后。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术前CT检查,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本文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瘤的CT扫描资料,重点讨论CT特征及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其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42例患者中有畸胎瘤17例占40.48%,主要处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1例,占26.19%,主要处于后纵隔;胸腺瘤8例,占19.05%,都处于前纵隔;淋巴瘤6例,占14.28%,主要处于前纵隔。肿瘤全切39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为2.38%。结论纵隔部位的肿瘤手术治疗需结合胸部 CT 与X 线确定发病部位,进行针对性外科治疗,术后的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检查图像。结果9例病例中,肿瘤位于胰头者3例,位于胰尾者5例,位于胰体者1例,肿瘤直径约1.7~7.8cm,平均约4.2cm。1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其余8例为囊实性,3例肿瘤组织内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囊性成分不强化,实性成分及包膜呈动态强化。结论CT能够较明确的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20.
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其中胸腺增生、胸腺瘤3例,占0.7%;生殖细胞瘤9例,占21.9%;恶性淋巴瘤21例,占51.2%;神经源性肿瘤8例,占19.5%。胸片加CT扫描,不仅对肿块可以定位,而且对部分病例可以定性,还能对一些肿瘤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