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需要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评分)平均为21乔.38分。对照组13例为需要少量输血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ISS评分平均为16.00分。对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红蛋白浓度( HGB)、血小板计数( PLT)等项目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各项数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 P <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 P <0.05);大量输血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大幅升高,但血小板数值仍然较低;大量输血后第五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数值继续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应即时监测,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方法:从2019.2-到2020.2期间我院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少量输血,研究组进行大量输血.对两组患者救治有效率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救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凝血指标变化较大,P<0...  相似文献   

3.
成分输血对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成分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重症创伤患者42例。治疗组21例,将输注悬浮红细胞以1u红细胞搭配100ml血浆的比例输入血浆,并适时补充血小板;对照组亦21例,为主要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或未按适当比例输入血浆。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输注成分血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按适当比例输入血浆和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33-835
目的:探讨术中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需接受输血治疗的创伤性患者90例,按其输血量分为观察组(45例,术中需大量输血者)和对照组(45例,术中需少量输血者),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输血前两组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电解质指标(Ca~(2+)、N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电解质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有一定影响,会让其短时间内发生紊乱,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其凝血状况,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提升输血方案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85例,根据输注悬浮红细胞的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输注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的比例分为高比例组(≥1∶1)、中比例组(1∶1~1∶2)、低比例组(≤1∶2)。采集静脉血,比较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凝血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输血后,所有患者的HGB和HCT均有显著升高,PT、TT和APTT均有显著延长,观察组患者的PLT和FIB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的PLT和FIB均有显著下降,PT、TT和APTT均有显著延长,且低比例组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可导致手术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可减轻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究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清电解质、凝血功能及酸碱平衡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21年1月在院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输血前后电解质(Na+、K+、Ca2+、Cl-)、凝血功能(PT、APTT、TT、FIB、PLT)、血气分析(pH值、Lac、BE)、TCO2、肝功能(AST、ALT、TBil)、肾功能(BUN、Cr、UA)变化情况。结果 输血后K+、Ca2+、FIB、PLT、pH值、静脉血TCO2水平低于输血前,PT、APTT、TT、BE、Lac、ALT、AST、TBil高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输血前后Na+、Cl-、BUN、Cr、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会对机体电解质水平、凝血功能、酸碱指标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输血患者,应密切监测电解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患者大量输血后伴有凝血异常时输注冷沉淀的作用。方法对14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患者,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8~24h和输后3~5d凝血象水平测定、D-二聚体测定。结果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增加,14例患者的D-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35例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24 h内输入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分为低比例组(65例,血浆:红细胞=1∶2~1∶1)和高比例组(70例,血浆:红细胞>1:1)。比较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入院24 h内输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的Hb、HCT、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Hb、HCT、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低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Hb、HCT、PT、APTT水平与本组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低比例组PLT、FIB分别为(167.63±99.60)×109/L、(1.72±1.05)g/L,高比例组分别为(142.27±9...  相似文献   

10.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6):913-915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危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指导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6月某院危重症创伤患者98例,将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和输血指导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1d后凝血四项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制品使用情况,对比观察组输血前、输血1d后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起始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角)、凝血块最大强度(MA)、血细胞凝聚成块时间(K)、血块纤溶指标(LY30)]。结果:输血1d后,观察组PT、TT、APT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血浆、红悬液、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输血1d后,观察组R、K参数较输血前降低,α角、MA、LY30参数较输血前增高(P0.05)。结论: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和输血指导相比,危重症创伤患者采用TEG检测,输血前后患者TEG检测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应用科学性,可为临床提供科学输血指导,在确保输血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基础上,减少血制品使用量,可促进血制品合理调配,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骨伤患者大量输血,研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患者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水平及HGB、Hct和PLT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输血后血HGB、Hct较输血前均上升,而PLT下降,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APTT、PT、DD值较输血前均增加,而FIB值减少,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是抢救骨外伤大出血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在输血的同时监测凝血指标,必要时补充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防止凝血功能障碍,防止DIC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指标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某院接受输血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治疗指导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和观察组(TEG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24h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制品使用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结果:输血24h,两组PT、APTT、TT均较输血前缩短,血浆FIB水平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及红细胞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凝血指标检测指导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相比,TEG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制品使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主要临床指标数值变化,为临床防治大量输血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71例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在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总蛋白(TP)、血清钾(K+)、血清钙(Ca2+)及血清镁(Mg2+)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输血前数值显著增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血清钠(Na+)及血清氯(C1-)与输血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肝功以及电解质水平,以达到预防及治疗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150例TBI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中、重型损伤三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24 h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根据GCS标准将TB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各型TBI中凝血功能指标均有异常,随着伤情的加重,TBI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依次增加,血小板(PLT)水平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PT、APTT、TT、FDP和DD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LT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与TBI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1例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分析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1天患者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5),FIB及PLT明显降低俨〈0.05);与输血后第1天相比,第3天PT、AMT时间明显缩短(P〈0.05),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7天患者PT、APTT、FIB、PLT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应根据临床需要及实验室检查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大量输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31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大量输血患者输注成分血的种类和剂量。结果 31例中输注红细胞制品最多,其次为血浆25%,血小板和冷沉淀最少。结论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在各种成分血液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成分血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60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中以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占33.7%;血浆占22.4%。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各种成分血的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仪(TEG)在危重症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与输血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01~2021-12收治的危重症创伤患者171例展开研究,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86例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与TEG检测,对照组85例患者仅接受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血浆、血小板、红悬液等血制品使用情况变化,诊断时间、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诊断率,并对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EG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制品使用情况上,研究组治疗期间血浆、血小板、红悬液与冷沉淀的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治疗前后的TEG参数变化上,治疗后R与K的参数低于治疗前,α角、MA与LY30的参数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断率96.51%高于对照组84.71%,诊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6月出现的10例大量输血之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重伤患者进行冷沉淀治疗,在冷沉淀治疗之后24小时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在治疗后3—5天进行血浆Fn和凝血情况测定。结果1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之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有了明显的缩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增加,血浆纤维原结合蛋白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冷沉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输血后凝血异常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军  杨朝晖 《中国医药》2009,4(8):625-626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伤员血细胞参数、凝血与纤溶等凝血功能指标的特征以及与创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1例多发性创伤伤员为创伤组,对照组为50例体检志愿者,2组均为男性,检测2组的血细胞参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创伤组的D-二聚体值为(740.38±645.3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4.52±69.46)μg/L(P〈0.05);而纤维蛋白原与抗凝血酶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创伤伤员的ISS评分与血小板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P〈0.05);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的评分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监测多发性创伤伤员的血细胞参数、凝血和纤溶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伤情并指导早期救治,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