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转录激活因子6、CD34、Bcl-2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19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发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回顾性分析其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检查等结果。结果:19例均未见明显出血坏死表现,病灶最大直径平均(7.54±0.37)cm,47.37%可见较完整包膜,15.79%外周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可见伴发黏液样变性,21.05%呈血管外皮瘤样、血窦样结构,47.37%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呈增高密度及异型性表现,15.79%高倍镜视野下形似纤维肉瘤、15.79%浸润周围横纹肌;CD34阳性率78.95%、Bcl-2阳性率73.68%、STAT6阳性率94.74%(P<0.05)。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STAT6表达阳性率高于CD34、Bcl-2,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该病病理检查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检出率及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耿聆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419-420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乳腺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形成细胞稀少区和富于细胞区,两者交替分布,其间有粗大的瘢痕样玻璃变性的胶原纤维,免疫组化bcl-2和CD34阳性表达,CK为阴性。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为中间型肿瘤,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ur,SF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肺、前上纵隔、腹壁、盆腔、颈前、软腭及眼睑。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肿块及压迫症状。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密集区及稀少区交替出现,细胞呈短梭形及卵圆形,排列方式多样。间质见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及较多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99、Bcl-2及波形蛋白(Vimentin)均阳性,CD34阳性(8/9),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9),S-100阳性(1/9),结蛋白(Desmin)不表达。结论 SFT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FT多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2例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23岁和32岁,临床表现为局部神经压迫症状。MRI示椎管内髓外硬膜内占位。组织学特征为梭形、卵圆形细胞呈束状、波浪状或旋涡状排列,富于胶原纤维及伴有分支状薄壁血管。细胞未见异型性和核分裂像。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 ),CD34( ),CD99( ),Bcl-2( ),AACT(-),Actin(-),S-100(-),EMA(-),GFAP(-),CD68(-),CD117(-),SMA(-),NF(-)。结论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并应与椎管内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一例肺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胸闷、气急。X线胸片显示右下肺有一团块状阴影,边界清。肿瘤呈结节状,位于右下肺,紧靠肺膜下10cm×8cm×7cm,切面灰白,质嫩。镜下:肿瘤主要由短梭形细胞构成,有多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CD34阳性。结论SFT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源性的梭形细胞肿瘤,须与多种其它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约10%~30%的SFT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胸腔及腹腔,大小为11.0cm×9.5cm×8.0cm~10.0cm×10.5cm×7.2cm。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构成,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局部有血管外皮瘤样形态,部分区域黏液变性。免疫组化显示CD34、波形蛋白、bcl-2、CD99阳性,上皮和间皮等标记阴性。结论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组织形态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似,需结合免疫组化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CD34阳性具重要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型纤维性肿瘤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纤维性肿瘤,并与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相对照。结果 孤立型纤维性肿瘤在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因肿瘤压迫出现不典型症状。CT平扫14例表现为实性肿块,6例肿块可见分叶。16例增强中13例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肿块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CT对胸部SF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既往病史、临床症状,能做出准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冬梅  夏琛 《安徽医药》2020,24(7):1388-1390
目的探讨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三医院的 4例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和临床预后。免疫组织化学采用 EnVision法检测内皮细胞标记物( CD34)、 B淋巴细胞瘤 ?2基因( Bcl?2)、 CD99分子重组蛋白( CD99)、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 6(STAT6)及其他相关标志物。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4例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均是因“无症状腹膜后肿物”就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由梭形、短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无序并与胶原纤维混杂,肿瘤中血管丰富,部分形成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免疫组化 STAT6(+)、 CD34(+)、 Bcl?2(+)、 CD99(+)、人 S100蛋白( S?100)(-)、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蛋白( CD117)(-)、 Discovered on GIST?1(Dog?1)(-)、细胞角蛋白( CK)(-)、结蛋白( Desmin)(-)、黑色素瘤抗体( HMB45)(-)、上皮膜抗原( EMA)(-)。 1例失访,余均未复发。结论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为中间型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难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缺乏术前诊断依据,极易误诊、漏诊,须依据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病临床上预后较好,完整切除后罕见复发,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陈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4,(16):248-249
<正>孤立型纤维性肿瘤由Klemperer和Rabin在1931年最先报道[1],是临床相当少见的间质源性肿瘤[2],发病年龄无特异性,男女性别几乎无差别。肿瘤的发病部位广泛,以胸膜较多见,亦可见于纵隔、肺、肝、肾、眼眶、脑膜等部位。因孤立型纤维性瘤形态学会发生变异,有时会造成误诊或难以作出鉴别诊断。近年来,学者认为孤立型纤维性瘤可能起源于CD34阳性树突状细胞,其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组织来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中TTF-1、EMA、Vim、CD34、CD31、CD68、Ⅷ因子、SMA、CK5/6、CK-L、CK-H、CgA、PR及ER的表达,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肺硬化性血管瘤细胞成分及组织结构复杂,部分病例镜下结构类似类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非黏液型支气管肺泡癌。肿瘤实质由上皮样细胞及卵圆形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可见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间质可发生脂肪化生及骨化。免疫组化示:两种细胞均表达TTF及EMA,上皮样细胞表达CK、卵圆形细胞表达Vimentin、ER、PR,个别表达Syn。随访未见因肿瘤死亡的病例。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可能起源于呼吸道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向肺泡Ⅱ型细胞分化的特点。病理诊断中需与类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非黏液型支气管肺泡癌鉴别。虽有个别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但临床预后良好。PR的表达可能与女性的高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相关预后,并研究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SFT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结果,并加做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claudin-3,claudin-4,claudin-7和ZO-1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20例SFT发生部位各异,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20/20CD34(+),18/19CD99(+),19/20bcl-2(+),2/19S-100弱(+),1/12EMA局灶(+),2/18SMA局灶(+),7/12claudin-7局灶弱(+),5/12ZO-1局灶弱(+),12例claudin-1、claudin-3、claudin-4均(-)。随访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 SFT有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及多态性生长方式的组织学特征。CD34、bcl-2、CD99等有助于病理诊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claudin-3、claudin-4在SFT中表达为阴性,claudin-7和ZO-1部分表达为阳性。SFT患者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F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形成交替分布的丰富细胞区和疏松细胞区,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免疫组织示CD34、CD99、Vimentin均(+),S-100、Desmin、SMA均(-)。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可为恶性。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的预后因素。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髓外髓细胞肉瘤(myeloid sarcoma,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MS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 MS没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初始时常表现为孤立性肿块。病理组织学特点为由各阶段髓系细胞构成,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4例中,3例MPO阳性(75%),4例CD43阳性(100%),4例CD34阳性(100%),1例CD68阳性(25%)。2例在肿块切除后1年内局部复发,并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 MS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确诊具有重要作用。强有力的抗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刘萍  罗艳敏 《江西医药》2014,(8):773-774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LGESS标本进行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9-50岁,平均41.3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子宫占位。光镜下见肿瘤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组成,呈不规则舌状或岛状浸润肌层。肿瘤内有较多螺旋小动脉样血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肿瘤细胞CD10、Vimentin、ER、PR均阳性,部分伴平滑肌分化者SMA局灶阳性,CD34肿瘤细胞阴性。结论 LGESS是女性生殖道很少见的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据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辅以免疫组化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付刚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28-12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CD117、CD34、SMA、S-100蛋白4种抗体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确诊24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显示24例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87.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9.2%;SMA的阳性表达率为41.7%;S-100的阳性表达率为8.3%。结论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GIST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有17例为良性,20例为恶性,13例为交界性;通过分析三组患者检验结果发现,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D34和CD117、DOG-1的表达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CD117、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50例患者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有47例CD117阳性,阳性率为94.0%;DOG-1阳性49例,阳性率为98.0%;CD34阳性34例,阳性率为68%。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通过检测CD117及DOG-1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何蓉  陈建萍  李艳 《江西医药》2014,(2):177-178,18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其免疫表型。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4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反复黑便等消化道症状,肿块边界清楚,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37例,CD34阳性35例,Vim阳性41例,Ki-67阳性7例,HHF阳性8例,S-100阳性2例,EMA阳性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胃、小肠,其次是直肠、结肠、食管,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回肠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回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CD30及CD45RO均为阳性,CK和EMA也可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在回肠非常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且预后良好,但要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冯光军  杨菁  张庆 《中国药房》2011,(42):4031-4032
目的:探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化疗方案,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胸腔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观察手术治疗后用多西他赛和奈达铂联合化疗效果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化疗3个疗程后复查CT显示肿瘤复发并胸壁转移。文献报道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有效的化疗方案有索拉非尼+阿霉素联用、丝裂霉素C+多西他赛联用、贝伐单抗+替莫唑胺联用、单用伊马替尼等。结论:该患者经过多西他赛和奈达铂联合对胸腔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化疗后,稳定期为3个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胃PF患者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胃PF胃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状或隆起性肿物;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梭形,间质富含小的薄壁血管和黏液样基质,核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SMA强阳性,CD10局灶弱阳性。结论胃P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诊断需与胃肠道间质瘤、侵袭性纤维瘤等间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