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健 《家庭医学》2014,(8):18-18
进入梅雨季节后,老王头的关节痛又犯了,早上起来感到关节僵硬,活动后又酸又痛,而且感到特别疲劳,身重不想活动。到中医院看病,医生说是感受了湿邪。 “长夏”时节阴雨天气多,空气中湿度大,气压偏低,气候最为潮湿,故由脾所主。空气的湿度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这个季节既炎热又多雨,湿度最大。加之因身体暴露,或因出汗沾衣、涉水淋雨、居室潮湿等原因,湿邪侵体而发病者最多。  相似文献   

2.
夏日里除了"暑邪"这个"罪魁祸首"外,还有"湿邪"这个"幕后杀手",即所谓的"湿热交加","暑必夹湿"。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所致。所以,夏季应学会防"湿邪"。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致病机理各有特点,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令性。唯独以湿邪最为恶劣,一年四季害人不休,而且随四时之气与其他病邪结合变易。在冬为寒湿,在春为风湿,在夏为暑湿,在秋为燥湿。湿叉无处不在,有在天之湿,雨雪露雾;有在地之湿,泥水湖沼。湿邪伤人,有自外而入者,或地气蒸腾,空气湿度大;或冒雪淋雨,涉水践露;或卧于阴凉潮湿之地,或坐于室外土地木椅,或大汗淋漓未及时更衣;等等,谓之外湿;有自内而得者,过食酒乳膏  相似文献   

4.
正夏天防止吃出湿邪夏季来临,温度高,降水多,湿气大,与其他季节相比,是一年中空气湿度最高的时节。中医认为,"湿为长夏主气",因此,夏季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如果湿邪过盛,侵袭人体,机体感受自然环境中的湿邪之气,则易出现腹泻、湿疹等疾病。除了自然界中的湿邪之外,如果夏天饮食失于节制,同样可以吃出湿邪,湿从内生。夏季有哪些饮  相似文献   

5.
夏天是一个炎热又潮湿的季节,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汽上腾,湿气充斥。在此季节中,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较多。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或取凉过度,导致湿邪的发生。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生。外湿与内湿虽发病机理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瓦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何为湿?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六气",一旦过盛则称其为"六淫"。简单地说,湿属"六淫",是人体外感病因之一,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称为湿邪。湿邪侵入人体所致的病症,一般以夏季居多,此时湿气当令,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相似文献   

7.
邓筠 《家庭医学》2007,(17):38-38
夏日里除了“暑邪”这个“罪魁祸首”外,还有“湿邪”这个“幕后杀手”,即所谓的“湿热交加”,“暑必夹湿”。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所致。所以,夏季应学会防“湿邪”。  相似文献   

8.
长夏宜养脾     
正今年阳历6月21日是农历夏至,从此进入了 "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此时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气压低,人们会感觉闷热难耐,就是常说的"桑拿天"。长夏在五脏中对应的是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的运化功能最易受到湿邪伤害,长夏养脾要注意预防湿邪。天气热要开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如果过度会损害脾阳,造成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相似文献   

9.
季节交替,腹泻成为一种常见病,中医称为"泄泻"。腹泻多因受到暑、湿、寒、热之邪侵袭,加上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等,伤及脾胃而导致。因此,对腹泻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来选用中成药来治疗。暑湿腹泻患者胃肠遭受暑热湿邪侵害后引发的腹泻,表现为烦热口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是湿邪湿邪概括起来,就是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包括外湿和内湿,生活中也常常称为"湿"或"湿气"。外湿自然界中有六种自然现象:风、寒、暑、湿、燥、火。当它们正常有序、不导致疾病的时候,我们称它们为"六气",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内湿是如何生成的内湿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引发的内生湿邪积聚体内而成。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如《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相似文献   

12.
湿邪,中医所讲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之一,因感受湿邪所致的病证,称为湿证。因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难去,并可引起机体多个系统的病变,故有“湿邪之害猛干虎”之说。  相似文献   

13.
专家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致,会引起恶寒发热、头涨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症状,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会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正春天天气回暖,但是早晚风凉,再加上空气湿度大,寒湿袭体,很多人出现腰酸、腰疼、乏力甚至手脚麻痹。这就是所谓的腰"感冒"。从中医角度讲,腰"感冒"多与风、寒、湿相关,冬季和冬春交替时候出现得最多。其病机是腰部局部缺血,受凉之后更致血气运行不畅,引起复发或加重。这种症状的主要成因一般分为风邪为重、湿邪为重和寒邪为重三大类。风邪侵体,表现为痛无定处,忽而这里忽而那里,让人坐立不安;湿邪则主要表现为僵硬,患  相似文献   

15.
5月份以来,天气闷热,雨下得颇为频繁,这种天气湿气不请自来。而夏天是脾胃病高发的季节。湿气如何"祸害"脾胃春夏之交,气温升高,脾胃病患者多有贪凉饮冷,导致寒湿入侵,或者暑湿蒸腾、感受湿热、乱于肠胃,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或呕吐,或胃胀,或泄泻,或大便黏滞不爽,严重者也伴有胃胀痛。这类人群往往舌头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这样的舌象说明体内有湿气。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孩子经常犯的急性胃肠炎。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  相似文献   

16.
正清明节前后,长江以南如闽、粤、台、港等地都呈现了气温下降、阴雨绵绵的天气,这时人体要特别注意湿邪的侵袭,善用饮食及药方进行体内除湿。1.除湿内外同步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病程偏短,约一周内。天气或地区潮湿,人体正气不足受外来湿气侵袭产生的疾病,多在夏秋及梅雨季节发病。外感症状表现为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夏季的到来,降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加大,湿邪很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着,如油入面。"湿邪作为六淫邪气之一,有沉重感、附着感、黏滞、趋下的特性。如今,湿邪已成为绝大多数疑难杂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直接威胁我们的健康。临床上,经常有患者自己判断体内有湿气了,但是喝了红豆薏米粥两三个月非但湿邪未祛,大便反而  相似文献   

18.
白保权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527-1528
患者脾阳不振,不能运化内湿,湿蕴化热,外部湿邪侵袭,湿邪浸淫皮肤会引发临床上的各种病证.如小儿脾虚泄泻、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喘息性支气管炎、外科疮疡及妇科带下等疾病.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健脾渗湿方"治疗因上述病机而导致的各种病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逐渐转凉,虽然早晚较为凉爽,但白天天气依旧炎热,此时昼热夜凉,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医认为,这个节气被称为"长夏",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脾喜燥恶湿,若湿邪滞留,易困脾土。湿为阴邪,而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引发人体水肿或腹泻。  相似文献   

20.
嘉怿 《自我保健》2014,(6):34-35
避免湿邪入体是重点 湿为长夏主气 中医认为,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主要有六淫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其中,六淫外邪就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大淫邪之气,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外邪。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兼见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