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3年以来,我们用左房导丝导引二尖瓣球囊管扩张肺动脉瓣狭窄17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7例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4~41岁。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测得肺动脉瓣口直径72±15mm,肺动脉瓣血流速度40±12m/s,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右室流出道肥厚狭窄2例,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3例。2方法:常规穿刺右股静脉,送7F动脉鞘,从鞘管内送7F右心导管,分别测右室、肺动脉压力,然后用7F猪尾导管行右室造影。再送右心导管至主肺动脉,从右心导管内送左房导引钢丝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处。退出右心导管,沿导引钢丝用14…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99~ 2 0 0 1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5~ 4 7(平均 5 .2 )岁 ,体重 9~ 5 5 (平均18.4 )kg。 90 %的患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96 %患者有胸骨左缘第Ⅱ肋间连续性杂音 ,4 %为收缩期杂音。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1.2 方法本组均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从股动脉鞘送入F6~F7猪尾导管 ,经腹主动脉至胸段降主动脉内 ,快速注入优雅显 2ml/kg ,速度 14ml/s ,以显示胸段降主动脉及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3.
经皮心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2月以来 ,我院实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CHD)动脉导管未闭 (PDA)经皮封堵术 4 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 6例 PDA中 ,男 17例 ,女 2 9例 ;年龄 1岁 5个月~ 12岁 ;体重 7~ 2 8kg。术前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左心造影确诊为 PDA漏斗型或管型 ,PDA直径为 1.5~6 mm。手术分别穿刺股动、静脉 ,放置左右心导管 ,造影检查确定 PDA的形态及管径 ;经心导管放置及释放封堵装置 ,听诊和造影核实封堵情况。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 4~ 6 h,麻醉前 0 .5 h肌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0 .0 1mg/ kg。入手术室后开放一条外周静脉 ,静注氯…  相似文献   

4.
杨兴季  杨杰 《山东医药》2002,42(10):56-56
动脉导管未闭 (PDA)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0 %~ 2 0 % ,其治疗以往依赖于外科手术。目前 ,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PDA的有效方法。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 ,并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Porstmann法先将 1根 3 m长的细软钢丝置心导管内从股动脉插入 ,逆行经降主动脉 ,穿过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右心 ,再通过下腔静脉由大隐静脉拉出 ,退出心导管 ,保留钢丝在体内 ,形成从动脉进、由静脉出的环形轨道 ,然后把预备好的泡沫塑料塞子穿入钢丝 ,由动脉端顶送至动脉导管部位 ,予以堵闭。该法闭塞率高、栓塞形成率低 ,但操作复杂 ,输…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 1999年至 2 0 0 0年其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岁 6个月~ 47岁 (平均 5 2岁 ) ,体重 9kg~ 5 5kg(平均 18 4kg) ,90 %的病人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心脏杂音均位于胸骨左缘 2~3肋间 ;96 %为连续性杂音 ,4%为收缩期杂音 ,2 3 6 %周围血管征阴性 ;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 ,x线胸片 :均肺血增多 ,左心室增大 ;心电图示 :左室肥厚者 13例。手术方法 本组均常规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从股动脉鞘送入 6~…  相似文献   

6.
0.052吋Gianturco 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例PDA患者在基础和骶管麻醉下 ,用心内膜心肌活检钳控制和传递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 ,顺行经导管封堵PDA。结果 :8例 1枚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1例 3枚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完全封堵成功 ,1例因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未能回收至传递鞘内改行手术结扎。结论 :用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 3 0~ 4 0mm直径的PDA ,是安全、可靠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静脉入路国产封堵器(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例动脉导管未闭,病变最窄处直径为3~12(5.35±3.26)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即刻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有无PDA再通。结果12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4.10±2.67)mmHg]降为正常[(20.30±3.10)mmHg]。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即刻彩超检查无分流,操作透视时间7.50~12.30(8.96±2.30)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左前臂行右心导管检查的科学性。方法:本研究对所有在我科就诊的疑诊肺血管病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首选经肘前静脉穿刺,穿刺失败改为颈内静脉。需要围手术期监测肺动脉压者直接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结果:110例患者经肘前静脉穿刺,穿刺置入鞘管成功者为106例(96.4%),置入鞘管成功后完成右心导管检查者为104例(94.5%);6例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均成功置入鞘管,顺利完成右心导管检查。结论:右心导管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尤其经左侧肘前静脉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痛苦小,可以作为右心导管的检查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小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诱导闭合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2005-11至2014-08共介入治疗717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其中8例细小动脉导管未闭采用经导管诱导闭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9±1.4)岁,体重10~21 kg,平均体重(15.2±3.7)kg。均在局麻或全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观察动脉导管形态并测量动脉导管主动脉侧、肺动脉侧直径及导管长度,应用右心导管沿导丝进入动脉导管内最窄处,反复前后数次抽动导管进行局部刺激,后保留导管卡在动脉导管主动脉侧约20 min。并于术后进行随访。结果:8例细小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导管局部堵塞后20 min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无残余分流,即刻闭合率100%。术后随访1年,无病例发生再通。结论:采用经导管诱导闭合的方法治疗细小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无异物植入、费用低廉、疗效好,为该类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意义、临床经验、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PDA 348例临床资料。男性226例,女性122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岁7个月,体质量:4.5~18 kg,平均10.2 kg。常规右心导管检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置入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PDA最窄处内径2.5~8.2 mm(平均3.97 mm),QP/QS 1.1~17.6(平均3.54)。肺动脉高压252例(72.4%),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显著下降。封堵后29例(8.3%)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均于封堵术后6个月内完全消失。34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99.14%。3例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及适应证广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大多数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未闭动脉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旨在评价国产磨菇伞型封堵器治疗 PDA的疗效及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均为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3月在我院施行经皮穿刺 PDA封堵术的患者。其中男 5例 ,女 1 3例 ;平均年龄 (1 8.6± 1 2 .4)岁。经查体、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PDA,其中 1例为外科术后动脉导管再通。并排除下列情况 :1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右向左分流 ;2伴有需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3体重 …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弓中断(IAA)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因以下原因导致误诊:(1)被合并的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所掩盖;(2)并非常规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右心导管检查时,易因为导管经肺动脉通过动脉导管未闭进入降主动脉而被忽视;(3)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今,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共13例,其中肺动静脉瘘7例、主动脉右窦破入右心室3例、冠状动脉瘘2例、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假性动脉瘤1例。介入治疗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或/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3例操作技术全部成功,除1例发生一过性冠状动脉气栓外,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应用于一些非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三种介入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 Porstmann法、弹簧栓子法和 Amplatzer封堵器对动脉导管培养闭的治疗效果。方法 :3种方法共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 5 0例 ,其中 Porstm ann法 6例 ,弹簧栓子法 10例 ,Amplatzer封堵器 34例。所有患者在 PDA封堵后 10 m in重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月、6月和 12月行超声心电图检查 ,观察 PDA有无再通及残余分流。结果 :全组 5 0例 ,成功 49例。Porstm ann法有 1例由于鞘管不通过股动脉而失败。术后 10 min主动脉造影术 ,Amplatzer封堵器 4例有微 -少量残余分流。术术 2 4h超声心电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 1~ 12个月 ,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和 PDA再通。结论 :经导管治疗 PDA是有效的非手术方法。Porstmann法已较少采用 ;直径 <3 m m的PDA首选弹簧栓子法 ;3~ 10 m m的 PDA采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直径 >10 m m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 1986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10 5例。术后早期死亡 3例 (占 2 9% ) ,其余病例全部康复出院。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10 5例 ,其中男 5 6例 ,女 4 9例 ,年龄 2 5~ 34岁 ,体重 11~5 5kg。室间隔缺损 90例 ,室缺合并房缺 5例 ,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6例 ,室缺合并房缺、动脉导管未闭 3例 ,室缺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三位片、血气分析及心导管检查。膜部膜周部室缺 96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前臂静脉径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临床研究,连续观察68例符合人选标准的疑诊肺血管病患者,采用前臂静脉径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结果 经前臂静脉径路穿刺置入鞘管成功率为97.1%,成功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成功率为91.2%.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者经前臂静脉径路未能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其中2例前臂静脉细小,3例患者存在左侧锁骨下静脉纤细,1例有前臂注射毒品史导致浅表静脉充盈差.仅有1例患者发生腋静脉分支出血和局部血肿的并发症.结论 经前臂静脉径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舒适度高,建议作为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可选的检查径路.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 ,男 ,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易感冒 ,活动后心慌、气短、生长发育差。体检 :血压 1 2 0 /60mmHg( 1mmHg =0 .1 33kPa) ,无紫绀 ,胸骨左缘2~ 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 ,P2 亢进。心脏X线平片示 :肺血增多 ,主动脉结宽 ,肺动脉段凸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 0 .60。局部麻醉下行右心导管及主动脉降部造影示 ,动脉导管未闭 (PDA) ,呈漏斗状 ,最窄处直径 1 0mm。经股静脉途径置入 1 2~ 1 4mmAmplazer封堵器。封堵后 1 0min ,重复造影肺动脉与主动脉间有少量分流。但术后 1h封堵器脱落入右肺动脉 ,急诊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取出封堵器 ,…  相似文献   

19.
经特殊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特殊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方法:3例PDA患者,均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奇静脉开放,1例同时并发镜像右位心,经股静脉不能直接到达右心房而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降主动脉3种不同的途径封堵PDA。结果:3例均封堵成功,术后5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封堵完全,术后1d、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残余分流。结论:可通过特殊途径经心导管封堵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的PDA患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动脉导管未闭非手术治疗的方式逐渐增多 ,麻醉处理有一定的特点。我院于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1月经股静脉用Amplatzer蘑菇伞堵器行动脉导管未闭伞堵治疗 2 4例。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2 4例 ,男 5例 ,女 19例 ,年龄 9个月~ 12岁 ,平均 4 7岁。体重 6 5kg~ 4 3 5kg ,平均 2 0 5 4kg。术前有反复肺炎史 10例 ,其中 6例有心衰史。心电图提示有左室肥厚 19例 ,大致正常 5例 ,其中 1例T波有改变。X线均显示肺血多 ,肺动脉段凸出 ,心胸比 0 4 5~ 0 68,平均 0 5 4。超声心动图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