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士铎,清代名医,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甚丰,今存《石室秘录》、《辨证奇闻》、《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本草新编》、《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辨证冰鉴》九种。其迹近怪异,其文有奇论。"胃为肾之关"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且不论年久讹写误传与否,笔者通过复习文献,试分析陈公"胃为肾之关"的内涵及运用。  相似文献   

2.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2014,(5):915-91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相似文献   

3.
潘宗奇  蔡陈浩  邓宏 《新中医》2012,(8):198-199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各科疾病均常出现病机病证与六经病相符的情况,根据"有是证用是方"和"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长期以来有关《伤寒论》之"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使得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文献为依据,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并回溯了宋代医家朱肱最初提出"六经病"的基本意义、进而从三阳三阴之名实方面强调了仲景创立三阳三阴辨证方法是用来认识伤寒病之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最后得出了经脉之"六经"不能取代《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结论。如果以约定俗成的态度将《伤寒论》之三阳三阴病定型为"六经病",则必须将"六经"还原到三阳三阴,用三阳三阴的方法来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相似文献   

5.
《周易》融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而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阴阳五行理论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伤寒论》上秉《周易》神韵,下合《内经》心法,立足"四逆汤浅析"、"六经辨证"及"仲景自序"可管窥医《易》同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阳法在《伤寒论》"三阳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总结"三阳篇"的临床应用。结果:《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其治法内容丰富,囊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温阳思想贯穿于始终。"三阳篇"中的温阳法涉及内容广泛,通过通胸阳以散阴霾,温脾阳以调枢机,壮肾阳以助气化,从而达到平衡阴阳以治阳虚的目的。结论:温阳法实为临床温法之祖,该理论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其特征为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黄帝内经》上并没有关于哮病病名的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则称本病为"上气"。直至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一书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前人对哮喘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尚不统一,现笔者对近年来支气管哮喘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关于"喘"的条文颇多,其理论来源于《内经》,其中风寒外束,邪热内迫,水饮迫肺,燥实内阻、气机不畅,阴阳离决等因素都可致喘;本文试从六经辨证进行整理,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医界论"痢",总将其鼻祖归于"诸病源候论"名下,并已形成共识。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论"痢"之起源,此本应归属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本文认为:前贤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首创了"利"之理论,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临床使用的具体方剂中描述了"利"及后世所指"痢疾"的辨证体系。仲景提出"痢无止法"的观点,至今仍为治"痢"之要法,首创的"白头翁汤"、"桃花汤"之治痢有效方剂,至今仍在沿用。细考其间,东汉末年,其字虚少实多,故而,通常一字多意,文字中有"利"而无"痢"。"利"、"痢"本为通假,故而"痢"之鼻祖,理应属仲景无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热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发现《内经》对于外感热病多采用六经辨证,内伤热病则采用脏腑辨证。此举为进一步研究《内经》热病理论,挖掘其辨证的精髓,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伤寒论》辨证的方法,认为其主要有六经为纲、脏腑定位、主症辨证、主脉辨证、类证辨证、试探性辨证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13.
刘石茸  靳冰 《北京中医》2010,(11):846-847
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辨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而少阴病承气三证,为"阳明失下而成"。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虽然耗伤阴液,然少阴禀气尚未衰败殆尽,仍能鼓邪外复阳明,此即少阴病承气证。临证中采取"急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每可获取良效。  相似文献   

14.
时间观在现代医学中已日益得到重视,用药的时间与用药的剂量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读《临证指南医案》[1](以下简称《医案》),深感叶天士审证疗疾,尤为重视因时制宜,颇能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更能反映出"因时制宜"思想的精髓。中医辨证用药时注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所论肺痿与肺纤维化关系。方法:论述《金匮要略》对肺痿的记载,从病因病机、病理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指出肺间质纤维化与中医"肺痿"的相似之处。结果:肺间质纤维化应归属于中医的"肺痿"范畴。肺痿总属肺虚,其发病缓,病程长,预后不良,主张早期治疗,应以扶正为主,重视调补脾肾之本。张仲景关于肺痿的治疗对肺间质纤维化有指导意义。结论: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从"辨证用药、以法统药(表里同治、寒热并用、虚实兼治、调和阴阳)、权衡药量、量化煎服"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反成用药的经验,突出了仲景用药精华,足资吾侪鉴之。  相似文献   

18.
"二本三枢"理论来源于《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人体之气的生成、运动变化,深刻揭示了气机调畅的重要性和其升降出入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熟练运用,能更好地提高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现将此书治疗鼻衄的辨证与治疗特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具有"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视当前之象徵,投药石以祛疾"的质朴学术思想[1]。仲景论及厥证者共46条,其论述言简精辟,辨证准确,对于临床实践很有指导作用,现就《伤寒论》有关厥证的条文浅析如下。1厥证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