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蓆宝  田晶晶  袁红霞 《光明中医》2011,26(12):2410-2411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中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之句。本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晋三云:"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消毒",谓能消除毒疫之气。本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法赅备,用于湿温,邪在气分诸证,疗效甚佳,以消除湿热毒邪,有如"甘露"降临,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甘露消毒丹在临床和实验中应用很多,甘露消毒丹在抗病毒方面的实验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抗感染性疾病方面。本文就甘露消毒丹的来源与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1来源甘露消毒丹究竟来源何处,近年来,医家对甘露消毒丹的出处众说纷纭。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甘露消毒丹出于《续名医类案》,二是甘露消毒丹出于《医效秘传》。查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1]):"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  相似文献   

3.
一贯煎考源     
1 一贯煎方源考辨关于一贯煎的出处 ,有两种说法。《中医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均载录为《续名医类案》 ,但彭怀仁主编的《中华名医方剂大全》、冉小峰所著《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及全国高等院校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则录为《柳州医话》。其实 ,《柳州医话》源于《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的最初出处当是《续名医类案》。具体情况 ,考辨如下 :《续名医类案》为清代医家魏之 (字玉璜 ,一作玉横。别号柳州 ,或作柳洲 )继明·江《名医类案》之后 ,辑录清初以前历代名医及史传地志所载验案之巨著。原稿 …  相似文献   

4.
甘露消毒丹临证新用四则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消毒丹,出自<续名医类案>,原治湿温时疫,为病在气分,湿热并重阶段用方.笔者据其清热化湿解毒之功效,用之治疗临床多种疾病而获效.  相似文献   

5.
1 桃仁承气汤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桃仁承气汤,由大黄五钱,芒硝二钱,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所组成。主治温热之邪传入下焦,瘀血内结。笔者近日重读明代吴又可之《温疫论》,发现该书中所载之桃仁承气汤,药物与《温病条辨》之方相同,不过没有剂量。由此可以断定《温病条辨》中之桃仁承气汤来源于《温疫论》。注明∶《温病条辨》中的另一桃仁承气汤,来自《临证指南医案》。2 甘露消毒丹与神犀丹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为叶天士验方,王孟英将其收入《温热经纬》中。余阅清代魏之王秀编著的《续名医类案·疫门》说∶“雍正癸…  相似文献   

6.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消毒丹,方名最早见于清代医家魏之琇所著《续名医类案》[1],据书中记载本方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创,著名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2]。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皮肤科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现将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刺络放血法在《续名医类案》中的应用,分析《续名医类案》中涉及的药、针、砭、灸以及外治法等内容,发现《续名医类案》详细记载了放血疗法的适宜疾病、放血工具、方法、部位、放血量以及禁忌,说明在《续名医类案》时期放血疗法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甘露消毒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消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牛阳教授认为结节性红斑虽病程有局限性且易于复发,但其基本病机为痰湿壅盛、热毒瘀阻,故在治疗上当清热化湿、活血通脉,在临床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葛保立  葛彤 《河北中医》1996,18(5):35-35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应用葛保立,葛彤,葛丹,苗凤芝(山东省聊城地区中医医院252000)甘露消毒丹系清·魏玉咧续我医类案》方。为治湿温时疫,邪恋气分之著名方剂。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获得了较为显著的近期疗效,举隅如次。1病案举例1·1急性...  相似文献   

10.
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列有"疫"门,辑录了金元明清时期53则疫病医案,其中一些医案的原载著作今已亡佚,从而使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魏之琇对部分疫病医案有夹注按语,或指明病机,或指示门径,反映了魏之琇对疫病的独到认识。《续名医类案》对疫病的命名大多统称为疫症、时疫、疫等。本文据症状及用药,将之分为寒疫、温疫、杂疫,分别予以探讨。这些医案透露出来的疫病诊疗经验,对于当下中医治疗疫病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文中记载“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相传为叶天士所创,收于《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全方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等组成,方名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晋三曰: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消毒”意为能消除毒疫之气[1]。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淡渗利湿之功,有如甘露降临而暑气潜消,故名“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叶天士强调,凡“湿邪犹在气分”者皆可用之。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明确指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悉以此丹治之立效”[2]。甘露消毒丹是温病临床中常用方剂之一,现代用于传染性疾病及各科疾病[3],尤其以发热类疾病居多。风湿病为内科杂症顽症之一,治疗多从祛风寒湿热邪气的角度论治。笔者在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殷海波主任出诊过程中,发现甘露消毒丹在风湿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较满意,列举四则验案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舌象的特点。两书按纳入和排出规则共得《名医类案》舌象85个,《续名医类案》舌象353个,将复合舌象分解为单个舌象共有618个,两书合并统计各类和各种舌象出现的频数和所占比例。结果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舌色、苔色以及舌黯、舌面瘀点或瘀斑、舌淡、舌嫩、舌苔黄、舌苔白、舌苔厚度、腻苔、齿痕舌、舌下脉络等在《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出现频数较小,《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舌色的频数也明显小于苔色。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体病变、舌态以及舌干、舌焦、舌苔黑、芒刺、舌烂、舌生疮、舌强+舌不能言+舌短等在《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出现频数较大。分析认为,两书中出现频数较大的各类和各种舌象均属变化比较显著、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而两书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治疗围绝经期崩漏用药规律。方法:将三部《名医类案》中所载围绝经期崩漏医案进行规范处理后,将处方药物录入EXCEL,统计常用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并通过SPSSStatistics 19及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其中规律。结果:共筛选围绝经期妇女崩漏医案40则,均符合要求,予以采纳。其中《名医类案》 7则,《续名医类案》 4则,《二续名医类案》 29则,方剂75张,药物184味,药物中归肝经药物最多,性味以温、寒,甘、苦、辛为主,高频药物为: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人参等21味,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当归与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等核心药物组合。结论:三部《名医类案》收载围绝经期崩漏医案中用药以补气养血为主,辅以滋肾健脾、固摄冲任等方法,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崩漏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明清及近现代医案著作150多部,按照收录标准共收集有价值的失眠医案282例,对其所用药物、辨证分型以及常见方证进行总结,希冀为临床医家在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方面提供指导依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对失眠症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甘遂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续名医类案》中记载有使用甘遂治疗疾病的医案,通过甘遂的一般概况、病证应用、炮制方法和剂型四个方面来分析和总结其在《续名医类案》中所治疗的病证和减毒增效的方法,以及从《伤寒杂病论》到《续名医类案》期间历代医家使用甘遂时的继承和发展情况,为临床使用甘遂和治疗相关病证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为古代著名医案集,汇集了前贤宝贵的治疗经验,现将其中有关遗精部分加以整理分析,以期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正>甘露消毒丹常见的出处有:《续名医类案》《医效秘传》《温热经纬》,据考证,最早出处见于《续名医类案》。此方由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创,是治疗湿温的一首名方[1]。其病机为湿热并重。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胸闷、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纳差、小便短赤等症。舌脉多见舌红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彭文为湖南省基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尤擅长呼吸系统及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治。其基于湿热并重病机,  相似文献   

18.
李新民教授应用甘露消毒丹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本方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或初感温热邪气即之中气分,湿热上蒸,则发热、汗出;湿热中阻,则胸闷、腹胀;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内壅,则见颐肿咽痛;热灼津伤,则口渴、苔黄;热盛血涌,则舌红,脉数有力.  相似文献   

19.
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和《二续名医类案》中选取以下利为主证且处方中使用葛根的医案,经分析整理,得到结论,葛根多用于湿热下利和脾虚下利,且以湿热下利更为多用;葛根最常与黄芩、甘草、黄连、白术等配伍使用;葛根便用剂量范围为1.5~22.2 g,常用量依次为11.1 g、7.4 g和3.7 g;煨葛根较常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一贯煎考     
<正> 一贯煎是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而致胁痛、胃痛的常用方。为清代著名医家魏之琇(又名玉璜、别号柳州)所创。在已出版的教科书和有关论述中,对于一贯煎的来源,均认为是《柳州医话》。笔者查证了一贯煎的出处,发现本方始见于《续名医类案》(公元1770年)魏之琇对高鼓峰、呂东庄之胃痛治疗经验的按语中,《续名医类案》是魏之琇为续补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而撰辑的。本书补辑和增辑了历代名家医案。分345门,包括伤寒、温病、疫病,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