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晓宇  周新伏 《临床医学》2011,31(1):101-1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获取容易,体外培养简便,因此可用于组织器官的修复、替代。因其具有促进造血重建以及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的作用,成为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另外,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可用于基因治疗。本文将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晓玲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2,17(2):159-160,F00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HSC)以外的另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Friedenstein等于1966年首先从兔的骨髓成纤维样细胞中证实了MSC的存在;1991年Caplan等将其命名为骨髓MSC.由于MSC与造血微环境关系密切且有强大的免疫调控能力,使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均有着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造血调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8-01期间有关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MSC,HSC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2000-01/2008-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查阅与干细胞实验研究有关的书籍。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影响的研究。②造血干细胞移植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文章。共收集到66篇相关文献,2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资料显示,两者共移植安全可行,可提高移植效果,降低近期死亡率。但其确切效果还需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舜明  郭卫平  田琼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116-3118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的热点。其中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是研究最深入的一类,并且已经应用于临床.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造血千细胞以外.骨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 stromal cell)的重要组成成分.骨髓MSC不但能与其他细胞一起支持造血干细胞造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研究探讨MSC生物学特点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寻找合适供体,迅速获取所需MSC提供实验依据。骨髓供体按年龄分为4组:A组(胚胎)、B组(0-20岁)、C组(20-40岁)和D组(40岁以上)。观察各组骨髓MSC的生长、增殖、分化特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的水平;进行核型分析及成瘤试验;评价不同年龄段供体骨髓MSC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各组骨髓均可培养出MSC,各组MSC表面标志无显著差异;各组MSC均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原代培养B组骨髓MSC含量较多,贴壁时间早,传代时间短,P0至P1时间为5.5天,传至P10需33天,8×106MNC培养至P10时MSC数达(5.19±2.15)×1010;A、C、D组P0至P1时间分别为15、7和13天,传至P10分别需50、60和72天,8×106MNC培养传代至P10时MSC数分别为(4.98±2.08)×1010、(1.86±0.47)×1010、(0.64±0.22)×1010。A组MSC较细长,细胞融合后生长无接触抑制,P15增殖速度开始减缓;B、C、D组MSC形态相似,有生长接触抑制B组P10开始增殖减缓,C、D组P8开始增殖减缓;B组MSC培养上清中SCF、FLT3L、IL6及SDF1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细胞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核型分析均为正常核型,成瘤实验为阴性。结论:MSC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根据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0-20岁年龄组骨髓是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细胞数的理想供体,分泌HGFs水平亦占优势;0-20岁组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各组,可以作为MSC的供源。  相似文献   

1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体外造血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贺文凤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2):165-168,98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是最早被认识也是至今研究得最清楚的干细胞。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骨髓中只存在一种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1867年Cohnheim提出了骨髓中可能存在另一类干细胞即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但直到1960年.Friedenstein才证实了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并称之为多能基质干细胞。此后.陆续有一系列的研究证实骨髓中确有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形态呈成纤维样细胞外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强,在适宜的微环境里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文章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展现状及其临床应用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60篇相关文献,68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进行分析,分别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适宜的诱导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腱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等,且已在退行性及缺损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移植、肺纤维化等疾病治疗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如何限定体内外诱导条件使其向所需细胞或组织定向分化以及移植时机、是否具有致瘤性等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易获得、易培养、低免疫原性、易于外源基因的转入和表达等特性,已成为具有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临床疾病潜在实用价值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证明,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肾脏并可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而恢复肾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目的:综合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9-01/2009-12期间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肾脏疾病防治相关的文献,检索词"间充质干细胞、肾脏疾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英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文献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肾脏疾病相关,且以近5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重复性文章及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多种肾脏疾病的恢复,通过向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分化及促进肾脏分泌等机制对肾脏疾病起到治疗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多停留在试验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模型,临床研究开展不多,主要在IgA肾病及一些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淀粉养变肾损害、转移性肾细胞癌等中应用,且大多都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微环境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非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外已证实,MSC具有支持长期造血启动细胞,抑制异体T细胞增殖的作用。对MSC在骨髓移植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实现MSC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0.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建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 T 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简要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 2000/2008 PubMed 数据库(http://www ncbi.nlm.nih gov/PubMed)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影响的文章,检索词为"BM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ntion immunity",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 37 篇文献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种干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可以逃避免疫识别、抑制免疫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运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促进移植物存活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尚未能建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统一标准,至今还未能筛选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分子;缺乏安全性评价;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是否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微环境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非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外已证实,MSC具有支持长期造血启动细胞,抑制异体T细胞增殖的作用。对MSC在骨髓移植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实现MSC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会娟  林炳亮 《新医学》2011,42(1):57-6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及对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修复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肝硬化中的应用机制、干细胞的示踪技术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硬化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眼内分化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间隙的分化情况。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至第五代,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MSCs移植于大鼠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间隙30天的生长和分化特点。结果移植后30天,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间隙新生出一层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形似视网膜细胞,部分细胞显示NSE、GFAP、NF200阳性。结论移植于大鼠眼内的BMSCs在眼内微环境的作用下具有向视网膜样结构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