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大  肖镇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11):728-734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分别联合含烷化剂方案和非烷化剂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 入选49例初发M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均给予沙利度胺100 mg/ d,每周增加50 ~ 100 mg/ d,直到200 ~ 300 mg/ d 后进行维持治疗。其中A组(19例)再给予MP方案(美法仑2 mg /次,3次/d,口服,第1天至第7 天;泼尼松 60 mg /d口服,第1天至第7 天)或COMP方案(环磷酰胺0.2 g,第1 天至第4 天;长春新碱0.4 mg,第1天至第4 天;美法仑4 mg/次,3次/d,口服,第1天至第5 天;泼尼松 60 mg/d,口服,第1天至第5 天)治疗;而B组(30例)则给予VAD方案(长春新碱0.4 mg/d,第1天至第4天;表柔比星10 mg/d,第1天至第4天;地塞米松40 mg/d,口服或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第9天至第12天、第17天至第20天),28 d为1个疗程,随后对两组的病情转归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烷化剂治疗的A组总有效率73.7 %(14/19),而非烷化剂治疗的B组总有效率53.3 %(16/30)(χ2=2.029,P=0.15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6 %(10/19)和53.3 %(16/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8,P=0.116)。 A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腹胀、便秘、乏力、周围神经病变、头晕、嗜睡、皮疹、水肿及血小板减少等,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但两组3~4级以上不良反应均较少见。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烷化剂方案治疗初发MM与非烷化剂组早期疗效没有差别,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多,不推荐作为初治患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美法仑+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32例MM患者,均给予美法仑+VAD方案化疗,美法仑6mg/d口服,第1天至第7天;长春新碱0.4mg/d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多柔比星10mg·m^-2·d^-1静脉滴注,第l天至第4天;地塞米松40mg/d,第1天至第4天,第9天至第12天,第17天至第20天。28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观察项目包括血清M蛋白、肝肾功能、尿蛋白、骨髓象、血象等。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结果CR19例(59-38%),PR6例(18.75%),NR7例(21.88%),总有效率为78.12%。结论美法仑加VAD方案治疗MM的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确诊的MM患者25例,沙利度胺100 mg/d,每晚睡前口服;VAD方案:长春新碱0.5 mg/d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多柔比星10 mg/d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地塞米松40 mg/d口服,第1天至第4天、第9天至第12天、第17天至第20天,每月1个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 21例患者完成了6个疗程,完全缓解5例(23.8 %),部分缓解14例(66.7 %),未缓解2例(9.5 %),总有效率90.5 %。沙利度胺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便秘、水肿、末梢神经炎,对症处理后可耐受。结论 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MM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或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9例患者采用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地塞米松20 mg/m2,第1、2、4、5、8、9、11、12天,沙利度胺100~200 mg/d,第1天至第14天,其中1例85岁的老年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加MP方案治疗,具体方案为: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美法仑14 mg/m2,第1天至第4天,泼尼松60 mg/m2,第1天至第4天。结果 中位随访9个月,其中3例患者接近完全缓解,6例患者部分缓解,1例患者轻微反应,病情稳定。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10例中有4例,血小板减少2例,带状疱疹3例,胃肠道反应1例,乏力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对于复发难治的MM患者,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或化疗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在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52例侵袭性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CHOP组:环磷酰胺60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表柔比星5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注射第1天,泼尼松50 mg/m2,口服,第1天至第7天。沙利度胺组:化疗方案同CHOP组,加用沙利度胺,200 mg第1天至第14天,口服,第2个疗程剂量增加为400 mg,第1天至第14天。结果 CHOP组CR 7例(26.9 %),PR 12例(46.2 %),CR+PR 19例,总有效率为73.1 %;沙利度胺组CR 9例(34.6 %),PR 14例(53.8 %),CR+PR 23例,总有效率为88.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沙利度胺组1年生存率(OS)92.6 %,2年OS为83.5 %,CHOP组分别为90.8 %、68.8 %,两组1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组外周神经毒性、便秘、疲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HO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NHL,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且在缓解率及生存期方面均优于单纯化疗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或化疗治疗初发、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例初治MM患者,每3周为1个疗程,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0~1.3mg/m^2静脉注射。每两个疗程(6周)的第1天至第4天、第9天至第12天,给予地塞米松40mg/d静脉注射,仅1例单用硼替佐米治疗。每个患者至少接受了2个疗程以上治疗。5例复发难治MM患者,3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2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美法仑和泼尼松治疗,给予美法仑6mg/d,第1天至第7天,泼尼松60mg/d,第1天至第7天。每例患者至少接受了2—8个疗程治疗。采用Blad6标准评价疗效,按照NCICTCAE(第3版)判断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8个月,5例初发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R),1例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反应(MR)。5例复发难治MM患者,4例获得CR,1例获nCR。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炎、乏力及带状疱疹等。经对症处理治疗及调整用药剂量后均获得改善。结论硼替佐米对于初发、复发难治MM,是一个可以耐受的,疗效确切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EPOCH方案治疗CHOP方案失败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对CHOP方案治疗失败的11例DLBCL患者,应用EPOCH方案治疗,采用依托泊苷(VP16)每天50 mg/m2、多柔比星(ADM)每天10 mg/m2、长春新碱(VCR)每天0.4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环磷酰胺(CTX)每天750 mg/m2静脉注射第6天,泼尼松每天60 mg/m2口服第1天至第5天,21 d为1个疗程,至少应用2个疗程。结果 评价疗效者11例,总有效率54.5 %,其中完全缓解3例(27.3 %),部分缓解3例(27.3 %);评价不良反应的疗程共46个,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67.4 %),其中发生Ⅳ度骨髓抑制8.7 %。结论 EPOCH方案可作为CHOP方案治疗失败的DLBCL的有效且毒性基本可耐受的挽救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及常规化疗方案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72例MM患者分别采用5种化疗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BTD方案),长春新碱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TD方案),马法兰、泼尼松(MP)方案,马法兰、泼尼松联合沙利度胺(MPT方案),BD及BTD方案疗程的第 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 1.3mg/m2 静脉注射,患者均接受了4-6个疗程的治疗。结果:72例患者随访期为6-54个月,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治疗后BD、BTD、VTD、MP、MPT组中位PFS分别为26.6、28.1、19.5、17.4、20.5个月;中位OS分别为44.1、48.2、24.3、22.7、27.6个月。使用BD+BTD方案患者总ORR为85.29%(29/34);VTD方案ORR为 58.33%(7/12);MP方案ORR为 41.67%(5/12);MPT方案ORR为 50.00%(7/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治疗后是否获得完全缓解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而M蛋白分型、年龄、Durie-salmon分期、高血清肌酐、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β2-微球蛋白、高乳酸脱氢酶均与预后无关。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外周神经病变、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腹泻、转氨酶升高等。结论: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初发MM较常规化疗方案疗效显著,患者的耐受好,可消除传统认为的不良预后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MM安全、有效及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方法。[方法]经传统化疗方案和干扰素等治疗后复发、再次治疗困难或无效的MM患者共45例,给予三氧化二砷(As2O3)10mg/d,静脉滴注,第1~28天;地塞米松(DXM)40mg/d,第1~4、9~12、17~20、25~28天:沙利度胺(THL)200mg/d,第1~28天。每4周1个疗程,休息4周,连用2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95.6%(43/45)患者均有效,其中37.8%(17/45)获PR,57.8%(26/45)获有效。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和12个月PFS分别为89.3%和73.2%。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症状,均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结论]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方案是治疗复发性、难治性MM的有效并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剂量沙利度胺(th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简称TD方案, 与采用VBMCP(M2)方案(长春新碱+卡氮芥+美法仑+环磷酰胺+泼尼松)在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小剂量TD方案治疗30例初诊MM(TD组),沙利度胺100~300 mg/d,连续口服,地塞米松40 mg/d在每个疗程的第1~4天口服;以30例接受VBMCP(M2)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匹配的初诊MM作为历史匹配对照(M2组),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情况和不良反应.匹配标准包括年龄、临床分期和β2-微球蛋白水平.结果:TD组的总有效率为66.7%, M2组为60.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D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为13个月,M2组的中位PFS为10个月,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与TD组相比,M2组3级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明显增多(P<0.05).结论:对于初诊MM的一线治疗,小剂量TD方案被认为是患者能耐受的有效的口服替代方法,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至今仍不可治愈,几乎所有病人均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本文初步探讨硼替佐米应用于难治性MM患者PAD化疗并序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 ransplantation,APBSC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结果:22例中3例难治MM患者给予PAD方案化疗4-6个疗程后,2例达到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达到部分缓解(VGPR),并随后行APBSCT,动员方案PAD+CTX(PAD,环磷酰胺1.5g/m2,d15)联合G-CSF。预处理方案为马法兰140mg/m2。移植后采用沙利度胺100mg/天。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均达到CR或VGPR,干细胞采集充分,安全有效,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顺利重建。无1例死亡。移植后采用沙利度胺维持,随访3-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PAD用于难治MM患者的治疗达CR后,继续序贯进行APBSCT不仅可行,而且PAD不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动员,故采用PAD和序贯用PAD+CTX动员方案的APBSCT的治疗手段,为难治MM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但对长期生存的改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5例初治及难治复发MM患者,硼替佐米1.1 mg/m2,第0、3、7、10天,静脉注射;沙利度胺从50 mg/d开始逐渐加量至150 mg/d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化疗方案根据每疗程患者情况选择MP、VAD或AD方案。28 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个疗程以上治疗。达到部分缓解(PR)及以上疗效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150 mg/d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维持治疗。采用2006年MM国际统一疗效标准观察疗效,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标准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20个月,3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8 %,其中完全缓解(CR)率48.6 %,良好的部分缓解(VGPR )率17.1 %,PR率17.1 %。3年预计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92 %和72.41 %。达PR以上疗效患者的OS率高于未达P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初治及难治复发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及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度非血液学毒性主要包括乏力(3/35)、恶心、呕吐(8/35)、便秘(4/35)和周围神经病变(3/35)。Ⅲ~Ⅳ度血液学毒性为粒细胞缺乏(10/35)和血小板减少(8/35)。结论 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化疗治疗MM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延长患者PFS时间。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亚砷酸(ATO)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5例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给予ATO(10 mg/d)及维生素C(2 g/d)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4 d,每28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沙利度胺口服,起始剂量为50 mg/d,1周后逐步加量并调整至100~150 mg/d,长期维持。连续应用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有效患者继续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并随访观察无进展生存(PFS)。采用参照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小组骨髓瘤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并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判定不良反应。结果 ATO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总有效率71.43 %(25/35),完全缓解2例(5.71 %),部分缓解12例(34.29 %),微小反应 11例(31.43 %),无效10例(28.57 %)。25例患者进入维持治疗后,中位随访期为11个月(2~31个月),中位PFS 9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手足麻木等,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结论 ATO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有效、可行,并有较好的治疗顺从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84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男46例,女38例,其中81例可评估,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9.7岁。予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50 mg/d)联合泼尼松(15 mg/d)口服,每月随访1次。结果 随访时间1~7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5个月。可评估患者81例,52例(64.2 %)有效,其中2例(2.5 %)完全缓解(CR),21例(25.9 %)部分缓解(PR),29例(35.8 %)微小缓解(MR),19例(23.5 %)无变化(NC),10例(12.3 %)疾病进展(PD)。起效时间 1~4 个月,中位起效时间2个月, 有效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8个月(95 % CI 12.8~23.2)、29个月(95 % CI 24.1~33.9), 无效组患者分别为4个月(95 % CI 2.5~5.5) 、6个月(95 % CI 5.4~6.6)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要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白细胞减少、血糖增高和肺部感染。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结论 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是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明且较复杂.在MM早期阶段,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增强,骨髓瘤细胞可能依赖骨细胞而生长和存活,随着肿瘤负荷的加重,成骨细胞引起的骨形成受抑制持续存在.骨髓形态及M蛋白仍是MM诊断的基础,鉴别克隆性浆细胞流式细胞术有优势.如果患者治疗缓解后又出现明显M蛋白复发,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专家的共识认为需要重新开始治疗,即使新的终末器官损害证据或症状尚未出现.美法仑(M)和泼尼松(P)与沙利度胺(T)或硼替佐米(Ⅴ)组成的M PT或VMP方案是新诊断老年MM患者(不适合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标准治疗选择,病情缓解后给予雷那度胺和小剂量地塞米松的方案作为后续新的标准维持治疗已逐渐被接受.在老年患者治疗时,要充分意识到老年患者的虚弱较肾功能和细胞遗传学异常更影响患者的总生存(OS),需要结合其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The combination of melphalan, prednisone and thalidomide (MPT) has demonstrated efficacy and acceptable toxicity in newly diagnosed and relapsed/refractor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MM). Panobinostat is a potent oral pan-deacetylase inhibitor (pan-DACi).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panobinostat showed good anti-myeloma activity in combination with several agents. This phase II study evaluated the combination of a fixed dose of MPT with escalating doses of panobinostat (three times weekly for 3 weeks, followed by a 9-day rest period) in relapsed/refractory MM. We used a two-stage desig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was safe and effective. At least a partial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38.5% of patients. The maximum tolerated dose of panobinostat in combination with MPT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due to the high rate of dose-limiting toxicities experienced with panobinostat at doses of 10 and 15 mg. The most common grade 3/4 adverse events were neutropenia (71%) and thrombocytopenia (35.5%). In conclusion, MPT in combination with panobinostat three times weekly for 3 weeks followed by a 9-day rest period is not well tolerated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M. Future studies should evaluate alternative dose schedules of panobinosta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多发性骨髓瘤(mutciple myelome,MM)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MM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些新药沙利度胺、硼替佐米、雷利度胺的应用扩大了MM患者的治疗选择并改善了预后.大量的Ⅲ期临床实验已经表明了新药联合治疗移植和非移植患者的有效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标准的诱导方案已经受到挑战、甚至被取代.对于适合移植的患者,一些新的诱导缓解方案的有效性优于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VAD)方案.同样,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联合这些新药的一线治疗也被证明优于传统的马法兰+泼尼松(MP)方案.现基于新药的联合治疗策略就M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酞咪哌啶酮进行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维持治疗,探讨其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完成一线有效化疗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32例,随机分为维持治疗组和对照组.维持治疗组给予酞咪哌啶酮口服100mg/d,对照组定期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转移后中位生存期(MSR),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维持治疗组PFS延长(P<0.05)、MSR延长(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Karnofsky评分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一线有效治疗后给予酞咪哌啶酮维持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毒性低、安全性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乳腺癌肝转移维持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Until recently, standard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MM) in elderly patients who were not candidates fo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a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elphalan plus prednisone (MP). Novel agents (thalidomide, lenalidomide, bortezomib) are dramatically changing frontline therapy of MM. Randomized studies have shown the superiority of adding one novel agent to MP, either thalidomide (MPT) or bortezomib (MPV). The combination of lenalidomide with low doses of dexamethasone is another attractive alternative. Recent results show that 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low-dose lenalidomide may prolong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he objective of these improved treatment regimens should be to achieve complete response, as in younger patients. However, toxicity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and doses of thalidomide and of myelotoxic agents should be reduced in patients who are older than 75 years or who have poor performance status. Weekly bortezomib appears to induce severe peripheral neuropathy less frequently than the same agent administered twice weekly.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feasible in selected fit patients over 65 years of age, and its results are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novel agents before and after high-dose therapy.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 in non-intensive therapy,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should not currently be offered to elderly patients outside of a clinical t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