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关系。方法将12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分别测定24h、白天及夜间平均PP、PPI。结果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I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两组内昼夜P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及PPI增大是致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监测PP及PPI为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动脉硬化提供简便、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1例,进行颈动脉彩超和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48例,34.0%)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3例,66.0%),分析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的年龄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 SBP、n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IMT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间d DBP、n DBP、24h DBP和24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n SBP、24h SBP、SBP昼夜差值百分比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及其他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时期血压正常且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血压晨峰(MBPS)组(106例)和非MBPS组(78例)。同时检查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并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MPBS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脉压均在较高水平位置,舒张压晨峰也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MBPS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非MBPS组(P0.01);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法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hsCRP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hsCRP平均水平都明显高于超声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伴高尿酸组29例;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83例。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对比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高血压伴高尿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48%,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高血压伴高尿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伴血尿酸正常组的患者(P<0.1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伴高尿酸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创大动脉脉压(P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 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3 .6 %vs 5 8. 5 % ,P =0 .0 32 )。高血压组患者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35. 2 %vs12 .3% )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 =0 .0 0 1)。冠状动脉狭窄组,主动脉测压其收缩压(SBP)、PP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且SBP与P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PP、年龄、高血压病史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大动脉PP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研究动脉硬化的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探讨颈动脉病变与CR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在控制血糖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Crouse积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延缓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军伟  王宝华  杨颖  白静  程爱斌 《中国医药》2014,9(11):1613-161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唐山市某社区年龄在25~90岁的161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浆hs-CRP水平分为高hs-CRP组(hs-CRP>3mg/L,80例)和hs-CRP正常组(hs-CRP≤3 mg/L,81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高hs-CRP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大于hs-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13)岁比(48±7)岁,t=-7.81,P<0.01].高hs-CRP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大于hs-CR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86 ±0.16)mm比(0.76 ±0.12)mm,t=-4.390,P<0.01;(0.74±0.11)mm比(0.68 ±0.06) mm,t=-3.560,P<0.01].高hs-CRP组斑块检出率为93.8% (75/80),高于hs-CRP正常组的34.6%(28/81)(χ2 =35.96,P<0.01).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在高hs-CRP组为45.0%(36/80)和17.5%(14/81),高于hs-CRP正常组[分别为18.6%(15/81)、3.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P<0.01;χ2=8.11,P<0.01).结论 高水平的hs-CRP促进正常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袁继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41-42,4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科室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试验组)以及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使用彩色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评价斑块严重程度,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斑块严重程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判断冠心病的病情发展程度,有助于进行准确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斑块形成的程度.方法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31例健康人进行彩色血管超声检查,比较其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较严重.②各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率(>60%)及狭窄发生率(>40%)均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6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38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46例,双支病变40例,3支病变36例)。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1月至12月I类切口择期手术患者病历共120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20例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 8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格率为91.84%,以单一用药为主,涉及4个品种,给药时机为术前0.5 ~2 h的占67. 35% ,术后未用药和疗程不超过 48h的占87. 75%。结论该院的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钙对慢性肾病晚期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慢性肾脏病4~5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5 mg.d-1,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1,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d-1,三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功能(ALT)、肌酸激酶(CK)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数目、大小。结果三组治疗前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TC、TG、LDL-C、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B组患者血脂及hs-CRP的变化水平较A、C组明显(P0.01);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但仅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斑块数目无明显改变,B组斑块治疗后较治疗前缩小,A、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通过调脂、抑制炎症反应等可能机制逆转慢性肾脏病晚期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痛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为冠心病在我院行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血糖(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冠心病血管病变程度及临床症状的关系,判断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可疑冠心病130例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按冠脉临床症状及冠脉病变程度分组对照观察。结果在颈动脉病变超声结果与临床症状差方分析中,二者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相关程度r=0.581,颈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严重程度亦有良好的正相关性(P〈0.05),相关程度r=0.49。结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冠心病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具由相关性,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对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及其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任意抽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到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设为观察组,和正常人34例设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对其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性质并检测68例冠心病患者和34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与斑块的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2.4%)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6.2%),且冠心病患者发生的斑块问题较正常人严重;观察组中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比单支病变组更厚,其斑块的积分也远高于单支病变组;此外,颈动脉超声对于冠心病的预测准确度较高,总体符合率高达80.2%,所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间接性的预测因素,它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该检查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P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并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PP。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动脉血中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PP较正常组有增高,且CTGF也处于高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高水平的CTGF导致了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