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AMVT)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方法通过对既往手术、非手术治疗的2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回顾性总结。结果3例早期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抗凝治疗,预后良好。18例行手术治疗,12例痊愈,6例死亡,死亡原因为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结论加深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由于MVT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通过早期影像学检查可对AMVT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通过早期手术可以降低MVT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6,(16):225-227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少见疾病,诊治棘手。通过回顾我院2014年收治的2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病例资料,分析其诊断、治疗的方法及预后,希望为临床诊治起到借鉴意义。经分析我们认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诊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重视相关病史询问、及时行影像学检查,确诊后早期行抗凝、溶栓治疗。对合并肠坏死需手术,而又存在取栓困难病例,术中内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但需进一步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04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2004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一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16例MVT的诊疗经验,从病因及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MVT治愈11例,死亡5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结论 MVT诊断缺乏特异性,B超和CT是较敏感的检查方法。早期彻底切除坏死肠管包括相应系膜及术中、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被误诊 ,多数病例经剖腹探查确诊 ,病死率高达2 0 %~ 5 0 %。作者收集 1 0年来二所医院收治MVT的患者5例 ,现结合文献探讨如下。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 5例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45~ 73岁 ,平均年龄6 0 2岁 ;病程 1天~ 3周。 2例以急腹痛起病 ,3例以隐痛发病 ,后转为阵发性绞痛及持续性疼痛 ;体温在 38℃以上者 2例 ;伴恶心、呕吐 3例 ,便血 1例 ,4例患者存在伴发病 ,其中肝硬化脾切除术后 2例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及急性胰腺炎各 1例。明显腹胀伴肠鸣音减弱…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冲  刘彤  戚峰  王鹏志 《天津医药》2011,39(2):136-13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我院2000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48例急性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该病易被误诊为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疾病,CT扫描的确诊率(93.8%)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确诊率(29.2%)。48例患者中手术25例(52.1%),治愈23例(92.0%),死亡2例(8%);非手术治疗23例(47.9%),治愈23例(100%)。出院患者全部继续口服华法林维持抗凝治疗,随访1~60个月,非手术患者复发5例(21.7%),手术患者复发1例(4.3%)。两种治疗方法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必要时及时手术是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艳  汤荣春 《云南医药》2005,26(2):116-118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是指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致肠管血运障碍、淤血、坏死的一种罕见的腹部血管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无特异性 ,多于术中探查时发现 ,故本病是一误诊率高 ,病死率高的危重急腹症。我院 1995~ 2 0 0 4年收治MVT12例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少见病,治疗困难,病死率近30%,是因为未能早期诊断延迟治疗造成的。MVT早期表现为与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和便血都是晚期临床表现。虽然腹平片、强化CT扫描、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但是大部分的MVT都是手术探查确定诊断的。5年中我院收治MVT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执全  张秋学  张磊 《河北医药》2009,31(10):1228-1229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是一种少见的肠管血运障碍性疾病。临床发病率较低、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误诊率高达90%以上,故而死亡率为20%-50%。近年来随着对本病了解的不断深入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ASMVT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谢文涛  査斌山  朱化刚 《安徽医药》2013,17(11):1889-189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连续收集3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及脾切除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首发症状常为腹痛,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MVT的主要手段。11例经超声检查、16例行CT检查,3例经MRI检查确诊。抗凝治疗组16例,好转率81.25%,而非抗凝对症支持治疗14例,好转率仅为57.14%。抗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明显好于非抗凝组,且有较低的中转手术率。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正确的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有效的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好转率降低中转手术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是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缺血性疾病,急诊比较少见的急腹症之一。肠系膜静脉血栓主要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及门静脉,占肠道缺血性疾病的5%~15% [1],病死率高达50% [2, ...  相似文献   

12.
王静  李彦婷  李转平  杨海茹 《安徽医药》2017,38(8):1023-102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治疗过程中对疗效评价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确诊MVT的患者12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内径及血栓回声(EIsmv)、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RIsmv)、周围小血管情况、水肿肠管长度及腹腔积液等指标,根据治疗转归分为治疗好转组和治疗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例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不同转归分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MVT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肠管扩张、局部小肠壁增厚、MVT回声低、无血流显示,首诊诊断率为63.5%,随访诊断显示率100%。12例患者中死亡4例,血栓治疗好转者8例,正常对照组、血栓治疗好转组、血栓治疗死亡组的SMA血流速度、肠系膜血管数呈递减趋势,而RIsmv、SMV内径、EIsmv、肠壁厚度、肠管长度、腹腔积液深度呈逐渐递增趋势,且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连续观察MVT的治疗过程,可客观地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曾虎  聂晚频  孙传政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172-317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7年间收治的8例SMV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SMV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SMVT的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误诊,B超、CT及MRI是诊断SMVT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术后抗凝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门静脉穿刺治疗对老年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取栓效果。方法将我院确诊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100例,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经皮门静脉穿刺治疗),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外周血白细胞、肠系膜上静脉血管造影变化及治疗后7d患者治愈、有效、好转率、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外周血白细胞、肠系膜上静脉显示(t=3.34、3.66、3.65,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外周血白细胞、肠系膜上静脉管径显示(t=5.34、5.66、4.65,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7d后有效、好转率、死亡率比较(t=4.35、4.56、6.67,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门静脉穿刺取栓术治疗老年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具有抢救成功率高及取栓效果好的特点,增加老年患者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蕲蛇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云  赵渝 《海峡药学》2009,21(12):16-18
目的评价蕲蛇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蕲蛇酶溶栓(0.75或1.5U.d^-1)治疗的LEDVT患者23例,并与尿激酶溶栓(50万U.d^-1)对比。结果20例患者症状缓解,深静脉核素显像、血管多普勒彩超或静脉造影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血栓溶解和血管再通。2例并发轻度出血。蕲蛇酶对不同时期LEDVT的疗效均类似于尿激酶。结论蕲蛇酶用于LEDVT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8例MVT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48岁。有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史5例,腹部外伤史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8例,恶心7例,稀水样腹泻5例,呕吐2例。7例无或有相对较轻的腹膜刺激征,2例血液呈高凝状态,1例呈中毒性休克状态。结果 单用药物治愈6例,手术结合药物治愈1例,死亡1例。结论 仔细观察、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重视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SM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并加以总结。结果 15例SMVT患者中, 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2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8例;肠系膜血管增粗, 脂肪渗出6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5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15例, 管壁强化13例。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SMVT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并有助于外科术前指导和内科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V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中青年育龄妇女多发:病因以产后高凝状态最常见,其次为感染、口服避孕药、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增多症等,有6例患者病因不明:多为急性、亚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缺损等多见:84.4%的患者D-二聚体增高;8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表现颅内静脉窦狭窄或闭塞、脑梗死、脑梗死伴出血等;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病因、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给予抗炎(感染性血栓)、扩容改善循环、抗癫痫对症治疗等;临床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出现脑疝自动出院1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及时做腰穿、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化验,可为诊断提供支持.监测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CTV或MRI+MRV、DSA具有确诊价值,是早期诊断CVST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和(或)干预高危因素、及早应用抗凝药物、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