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82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病人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依据病人情况分别采取以下4种术式:A组,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术18例,均Ⅰ度滑脱;B组,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术31例,Ⅰ度11例,Ⅱ度20例;C组,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19例,Ⅰ度2例,Ⅱ度13例,Ⅲ度4例,包括椎间盘突出3例,椎管狭窄3例;D组,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14例,Ⅰ度1例,Ⅱ度10例,Ⅲ度3例,包括椎管狭窄6例(Ⅰ度1例、Ⅱ度4例、Ⅲ度1例),椎间盘突出4例(Ⅱ度3例、Ⅲ度1例)。[结果]随访6个月~6a 6个月,平均3a8个月,单纯植骨融合组(A组)18例中15例融合,其融合率83%、滑脱复位率0.03%,根据下腰痛的FRS评分标准,其改善率52.69%。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B组)的31例中30例融合,其融合率96%,滑脱复位率83%,改善率56.20%。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组(C组)融合率89%、滑脱复位率90%、改善率59.85%。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组(D组)融合率100%、滑脱复位率92%、改善率61.08%。[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的不同因病人的病情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27-1628
[目的]介绍重度腰椎滑脱改良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13年~2017年对10例重度腰椎滑脱患者先行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再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笼架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随访16~35个月,椎体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无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其中1例骨质疏松较重女患者,笼架轻微下沉,最终也获得骨性融合。根据NaKai评分,优良率达90.00%。[结论]先行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再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笼架植骨融合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腰椎滑脱症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π式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手术,行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切除病变椎间盘,利用椎弓根钉复位,行病变椎体间前方植骨,左右椎间融合器融合及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结果 36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有9例复位,1例Ⅳ度滑脱完全复位,滑脱复位满意率98%。椎体间高度恢复正常。用JOA评分,术前JOA平均评分6.715分,术后JOA平均评分13.343分。术后根据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椎体间“式融合均骨融合;椎间隙高度保持正常,滑脱未复发。术前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0.81%。随访18~2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8.74%。结论 后路π式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恢复了椎体间高度,扩大了椎体间植骨接触的面积,减少了椎弓根钉的应力,即防止了滑脱矫正度数的丢失,又有利于椎体间的骨融合,同时减少了椎弓根钉的断钉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28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7例采用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器加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中,30例术后2周内神经受压症状消失,X片显示内固定器械位置良好.5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者4例,其中3例经治疗症状于3个月内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者于术后8个月将内固定钉棒取出后症状缓解;不全瘫者1例,经二次手术探查后症状减轻.29例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2~3.5年,1例于术后6个月发现滑脱椎体再次轻度滑脱.1例因跌倒致椎弓根螺钉位置改变,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症状缓解,其余27例椎体滑脱完全复位,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20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问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3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应用PLIF技术进行神经根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滑脱28例,双节段滑脱8例,36例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神经根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6例中病例均获随访.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28例间歇性跛行、24例下肢放射痛消失.8例遗留慢性腰痛,疼痛较术前减轻,优良率为78%.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X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一例术后12个月出现融合器下沉,一例出现植骨块的吸收,植骨融合率为94.4%.结论 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正确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比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Cage斜形放置椎间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Ⅰ组23例,行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单枚Cage斜形放置的椎体间融合;Ⅱ组21例,行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对两组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影像学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5~36个月,两组间JOA评分、骨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在下腰痛缓解的VAS评分、Taillard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方面优于Ⅱ组(P<0.05)。[结论]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的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其中10例为峡部裂性,18例为退行性。Ⅰ度滑脱18个节段,Ⅱ度滑脱10个节段;男6例,女22例;年龄41-57岁,平均45.6岁,椎间植骨块均为自体髂骨。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平片和JOA评分,判定后路腰椎间植骨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12-40个月,平均25.8个月,经X线检查,28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6.5%,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改善率为91.2%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4.2mm恢复至11.6mm。结论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等效果。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予以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植骨于3~12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未发生Cage融合器移位或沉陷及椎弓根钉棒松动、移位、断裂、滑脱复发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I度及Ⅱ度滑脱均完全复位,1例Ⅲ度滑脱复位改善明显。末次随访依据邹德威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3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7.62%。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内固定稳定可靠,复位准确,椎体间融合良好,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2 8例 ,其中 10例为峡部裂性 ,18例为退行性。 度滑脱 18个节段 , 度滑脱 10个节段 ;男 6例 ,女 2 2例 ;年龄 4 1~ 5 7岁 ,平均 4 5 .6岁 ,椎间植骨块均为自体髂骨。根据手术前后的 X线平片和 JOA评分 ,判定后路腰椎间植骨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 12~ 4 0个月 ,平均 2 5 .8个月 ,经 X线检查 ,2 8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6 .5 % ,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改善率为 91.2 %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 4 .2 mm恢复至 11.6 mm。结论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 ,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种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15例腰椎滑脱患的神经卡压及狭窄针对性、有效椎管减压后,采用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及取髂骨植骨。结果:随访3个月-8年,平均4年零8个月,复位及植骨融合良好,根据疗效评价,优82例,良19例,可13例,差1例,结论:选择有利于恢复腰椎正常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内固定,再加良好的植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腰椎滑脱症手术复位与未复位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后,对滑脱椎体行复位与未复位进行对比,为指导临床对该症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患腰椎滑脱症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行Steffee或M8腰椎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病人61例,术中对滑脱椎复位或未复位。[结果]术后随诊平均37.8个月,参照Yuan评价标准。复位组与未复位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轻度(<50%)腰椎滑脱病人,术中对滑脱椎节段椎管、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神经根松解,椎弓根内固定后,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与不复位无显著性差异。轻度腰椎滑脱症,可以选择不复位。  相似文献   

13.
李长胜 《中国骨伤》2014,27(9):717-721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原因,探讨三椎体复位固定翻修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腰椎滑脱症翻修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5岁。其中滑脱节段复位丢失6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5例,滑脱加重8例。临床症状有下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翻修手术采用后路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加后外侧植骨,对初次手术后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的椎体采用取出松动或断裂的螺钉,换用加粗或加长椎弓根螺钉进行再次置入,或者采用骨水泥灌注,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X线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评价椎间融合的效果,并采用JO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翻修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显示所有翻修手术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植骨融合时间5.5-7个月,滑脱椎体再次复位后矫正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及断裂。JOA评分改善率为(78.06±3.90)%,以患者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Ⅰ度滑脱3例,术前评分13.33±1.53,术后26.33±0.58;Ⅱ度滑脱7例,术前评分12.85±2.19,术后26.29±2.21;Ⅲ度滑脱9例,术前评分12.21±2.73,术后26.44±1.8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滑脱症初次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植骨不融合有关。翻修手术采用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可获得坚强内固定、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结合术后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选择性椎管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44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患者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伤椎椎体高度矫正率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9.3%恢复至术后平均92.5%。ASIA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1.2级。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选择性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AO-USS脊柱提拉系统治疗腰椎双椎峡部裂伴滑脱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10例L。和L;双椎峡部裂伴滑脱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44-65岁,平均51.5岁。按Meyerding分类,I度滑脱14节段,Ⅱ度滑脱6节段。均应用AO-USS行后路减压、椎体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椎间融合器4例,自体髂骨块嵌压6例。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0个月。放射学检查显示10例腰椎滑脱复位良好,椎间均骨性融合,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7.9mm恢复至术后13.0mm,无神经根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折断等并发症。末次随访疗效评定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AO-USS系统能同时进行滑脱椎体提拉复位调整和椎间纵向撑开和加压的精确三维操作,非常适用于这种复杂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RF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8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随访9—48个月,临床优良率89.7%,腰椎滑脱复位率96.7%,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椎体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RF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减压提供有效空间。采用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能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复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方法,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弯曲,使后纵韧带复张,椎管间接减压或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21例。结果术后椎体高度、脊柱生理弧度明显恢复。21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6年。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断钉、断棒。Frankel分级:A级2例恢复至B级1例、1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至C级1例、D级1例、1例无恢复;C级5例恢复至D级3例、E级2例;D级5例恢复至E级3例、2例无恢复;E级6例仍为E级。结论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及生理弧度,为改善神经功能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02-2009-02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4例,女52例,年龄36~65岁,平均50.5岁。其中,椎弓根峡部裂性滑脱4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49例,医源性滑脱4例。根据Meyerding方法确定滑脱程度:Ⅰ度滑脱71例,Ⅱ度21例,Ⅲ度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固定、经后外侧椎体间打压植骨、单枚融合器融合等方法施行手术治疗。通过JOA评分、滑脱复位率、融合率及并发症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随访平均为54.6个月(15-98个月),获得完整随访资料86例。术后6个月JOA评分(24.37±2.46)分,与术前(11.52±2.97)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疗效:优30例、良48例、可8例,优良率为90.7%(78/86)。滑脱复位率达87.23%;融合率达100%;未发生固定器械断裂、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固定及后外侧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侧后外侧融合基础上,单枚BAKcage斜向置人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270°融合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对19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12例,Ⅱ度滑脱7例,分别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单侧后外侧融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A组)或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单侧后外侧融合并椎体间植骨融合(B组)两种270。融合方法治疗。结果19例病人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总体满意率为95%,其中A组为100%,B组为91.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19例病人均完全复位,随访复位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人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明显后移沉降和神经根及马尾损伤等并发症。全部病人术后1年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最终随访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1.2mm,B组较A组明显。结论两种后路270。植骨融合方式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对后柱破坏少,具有较高稳定性,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并能明显降低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复位丢失率,提高脊柱融合率。  相似文献   

20.
K Satomi  K Hirabayashi  Y Toyama  Y Fujimura 《Spine》1992,17(11):1329-1336
Surgical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in 27 patients by means of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in 14 patients by means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yielded average degrees of recovery of 77% and 56%, respectively. Preoperative analysis of myelograms, and computed tomographies after myelography indicated that anterior shifting of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the slipping vertebra was the main factor responsible for compression of the nervous tissu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Patients in these stages should be treated by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later stages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osteophytes on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es of the lower vertebra were an additional factor in compression, and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by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Computed tomographies after myelography provided the key images for identifying pathologic processes in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nd selecting appropriate surgic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