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恢复期的后发症—脑动脉炎,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散发病例常易误诊。现将我院1979年7月至1981年8月所遇98例钩体脑动脉炎经首次门诊或入院初诊时误诊36例(占37%)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正> 1975年以来,闽西上杭县太拔乡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呈散发流行状态。1975~1991 年共发生钩体病43例,但发病者多为病势凶险的肺大出血型病人。病死率高,为9.30%(4/43)。为探讨其流行规律,作者于 1991年 8月在太拔乡开展了钩体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对该乡临床医生报告的钩体病例均按文献进行核实诊断,确定为钩体病例者按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脑动脉炎87例临床资料,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钩体或钩体L型直接损伤脑血管密切相关。甲硝哒唑疗效优于青霉素,且可减少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  相似文献   

4.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自50年代初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进行调查研究以来,在其流行特征、传染源与带菌动物、菌群(型)分离鉴定、临床类型和治疗以及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拟就其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予以回顾。 一、疫情 钩体病是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广泛分布和流行。从1934年发现病原体以来,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自1955年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在1958年以前,报告病例不多,主要发生在广东和浙江两省。1958年四川省温江等地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各地广泛注意。60年代以来,各地的发病情况在不断变化(见附图)。1960年有12个省、区有本病发生或动物间流行。1961年以后病例不断增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 L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74 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 L 型培养, 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 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 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 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 A T的阳性率分别为: 473 % 、189 % 、703 % 。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 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1986~1990年,山东省各地医院介绍来我站要求确诊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后发脑动脉炎(即脑血管钩端螺旋体病)的病人共384例,确诊者55例(占14.3%),现报道如下。一、诊断标准(一) 病人来自钩体病疫区,或有疫水等接触史。(二) 临床表现符合脑血管病变特点,并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病变。(三) 脑血管造影或CT检查有脑动脉  相似文献   

7.
开江县为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区 [1]。自 196 3年暴发流行以来 ,每年皆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我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 ,给防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87~ 2 0 0 0年每年 8~ 9月对健康人群血清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地点 :永兴镇是开江县钩体病流行的老疫区 ,流行类型为稻田型 ,曾有暴发流行史 ,常年发病较稳定。该镇属水田旱地相间的浅丘地貌的农作景观。1.2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1.3 血清标本 :按常…  相似文献   

8.
我县自 196 3年有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病例报告并暴发流行以来 ,至 1998年每年均有病例发生。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逐步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我县 38年 (196 3~ 2 0 0 0年 )间钩体病发病趋势及预防控制效果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病例资料来源于开江县各级卫生医疗机构 196 3~ 2 0 0 0年钩体病疫情报告。传染源、病原血清学和流行型等资料来源于我站多年调查监测结果。人口资料由开江县统计局提供 ,196 8和 196 9年因疫情资料散失 ,未统计。2 发病趋势分析196 3~ 2 0 0 0年共发生钩体病 35 31例 ,年均发病率 2 1.19…  相似文献   

9.
白桦  彭旭 《内科》2009,4(5):728-730
目的对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6例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青中年(占76.92%)职业为农民(占80.77%),大部分患者(占84.62%)以卒中样起病,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头晕头痛,侵犯血管主要是大脑中动脉.主要的治疗药物是青霉素和糖皮质激素,大部分病例预后较好。结论本组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主要特点是常见于中青年农民,大多数卒中样起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多样性及非特异性,血清钩体凝溶试验检查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青霉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安岳县2005-2011年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 对93例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发病原因,提出有效防治对策.结果 2005-2011年安岳县钩体病共报告93例,2005年报告病例最高(37例),2010年最低(5例),年均发病率约为0.84/10万;发病季节为6-10月,9月最高,占发病总数的83.87% (78/93);发病人群以50 ~ 59岁年龄组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5.48% (33/93);男性多于女性,构成比为2.32:1;职业以农民发病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1.72%.结论 来2005-2011年安岳县钩体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逐年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农村是钩体病防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在一些地区呈周期性流行[1] ,宜昌市亦然[2 ,3] ,约每 10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流行期间 ,预防措施易于实行 ,而流行过后随着发病率的降低 ,人们对流行放松了警惕。在钩体病流行前期应采取何种预防办法、实施后效果如何是本病预防工作的重要问题。对之 ,我们采取接种钩体菌苗控制流行的研究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疫区的选择 选择宜昌市内钩体病发病较高的宜都市和枝江市为观察点 ,前者为钩体菌苗接种人群 (干预组 ) ,后者为不接种菌苗的对照组。观察时期为 1986~ 1997年。1 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100例随访报告马登宏,潘功玉,蒋惠荷,朱德明,刘晓林,李英欣,陈艺林,顾丽英,邓爱琼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脑动脉炎系钩体感染后神经系统出现的严重后发症,治疗如不彻底易于复发,致残率高,重者致死。为了观察钩体抗体滴度消退规律...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疫水而感染该病,其动物宿主主要是带菌的鼠和家畜。各种自然因素的变化可导致宿主动物的迁徙,疫水范围扩大,人们接触疫水机会增多且抵抗力下降,极易造成该病的流行。我省是全国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历年来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省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在我省的流行特征及趋势,近几年,我们从发病状况、自然因素、动物宿主等方面对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用人群抗体水平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数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影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人群易感性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搞好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是作为预防钩体病的有力措施。本文引用桃源县1972~1983年钩体病有关资料,分析人群抗体水平与钩体病发病的关系,探索其数学规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桃源县的钩体病,1968年经血清学和动物试验证实。1970年全县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7.29/10万,1974年至1980年疫情逐年下降,1981年后发病率稍有上升。病例分布在稻田作物区,均有疫水接触史,属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病是湖北省重点流行的传染病 ,从 1960年报告钩体病人以来 ,至 1999年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 10位。为了控制钩体病流行 ,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我们从 1990年开始 ,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 ,在长江流域一带选择了仙桃、宜都、新州等市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钩体病监测点 ,进行了传染源、血清学等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各监测点收集当年人口、气象、牲畜饲养方式、钩体病人流行病资料等。1.2 人间钩体病疫情监…  相似文献   

16.
<正> 1983年7月31日至8月14日,我县垌塚乡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秧(下简称“双抢”)后期发生一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现报告如下。 流行病学资料 一、流行强度:全乡共发病613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1988.4/10万,病死率为0.3%。 二、发病时间分布:7月31日开始出现少数病例,至8月3日病例急剧增加,8月6日发病达最高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1987—1989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的重点地区,病例分布很广,疫源地类型和传染源种类较为复杂。1958~1978年间曾发生多起大流行,随后疫情虽一度有所下降,但近年又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县份均在30个以上,个别县暴发流行。初步调查发现某些疫区流行菌群发生变迁,接受菌苗免疫的人群中仍有不少发病者,值得重视,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20.
PCR技术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流行严重,自1955年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全国累计病例240多万我,列亡病例超过2万人。钩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有效控制钩体病流行,必须加强对钩体病传染带菌情况进行监测。野鼠是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猪、犬、牛等。目前,监测传染源带菌率主要是靠钩体菌分离培养,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杂菌污染、培养基质量不高、农药的使用等,致使钩体培养阳性率不高。因此,本文介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钩体病传染源带菌率监测,提高钩体病的疫情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