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无信号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42例无T2信号改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DTI成像,根据患者有无颈椎病体征将其分为阴性体征组(A组)和阳性体征组(B组)。分析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值的变化。结果所有受检者DTI成像显示满意。对照组颈髓平均ADC值为(0.78±0.08)×10-3mm2/s,FA值为0.72±0.03,λ1、λ2、λ3值分别为(1.51±0.15)×10-3、(0.42±0.09)×10-3、(0.41±0.10)×10-3mm2/s。A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1、λ2、λ3值均大于A组(P<0.05);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FA、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患者组间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C、FA、λ1、λ2、λ3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早期颈髓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MRI及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损伤,探讨DTI对检测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不同,将CSM患者分为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C组,13例)和等信号组(B组,47例),正常对照组(A组,40例)。观察常规T2WI图,测量DTI不同参数值,比较不同组别ADC值和FA值的变化。结果常规T2WI等信号患者(B组),虽然常规T2WI没有显示出病变脊髓异常信号改变,但是DTI参数值出现变化,FA值降低,提示病变脊髓各向异性减低;ADC值升高,反映各向同性增高。常规T2WI高信号患者(C组),FA值进一步减低,脊髓出现不均淡黄色信号。ADC值、FA值在A,B,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ADC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升高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同性逐渐升高;RA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降低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异性逐渐降低。结论通过脊髓型颈椎病两组的研究,显示DTI能在常规T2WI尚未出现异常信号之前既能检测颈髓的较为早期的损伤,DTI较常规MRI检测脊髓慢性损伤更敏感,DTI能更早、更精确地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病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DTI量化参数可以定量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使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70-273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CSM患者按照T2WI图像颈髓受压信号差异分为A组(轻度组,颈髓内信号无异常)及B组(重度组,颈髓内出现高信号),健康志愿者为C组,将感兴趣区(ROI)置于颈髓白质前索、后索、左前侧索、左后侧索、右前侧索、右后侧索6个部位后处理数据,采用方差检验比较3组颈髓不同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之间的差异。结果:3组间各部位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B组各部位ADC值均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各部位ADC值高于C组(P<0.05);3组间各部位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B组各部位FA值均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各部位FA值低于C组(P<0.05)。结论:DTI可以定量分析轻度脊髓型颈椎病颈髓内部结构微细变化,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早期诊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颈髓的扩散特点及各参数值,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髓急、慢性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健康志愿者、37例颈椎病者、10例颈部外伤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利用DTI后处理软件,得到ADC、FA图,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DTI各参数值有无差异。结果:(1)正常颈髓的ADC值、DTI各参数值(年龄组、性别、椎间盘)无差异。(2)髓内T2WI无高信号和有高信号的慢性受压的颈髓,其ADC值均高于正常,FA值均低于正常,同时T2WI有高信号较T2WI无高信号,其ADC值更高,FA值更低。(3)颈髓急性损伤者伤后48h内,其FA值较正常降低,ADC值无明显降低,伤后1个月其ADC值升高,FA值降低。结论:ADC图和FA图可直观地显示出颈髓ADC、FA的变化情况,白质纤维束示踪三维重建能较直观地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T2WI序列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节段选择的可行性及评估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3例,术前首先根据MRIT2WI序列进行椎管狭窄严重程度分级,再结合DTI检查结果得出各个节段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两者结合判断出引起颈髓功能受损的责任节段后实施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按临床疗效情况分为两组,A组JOA改良率≥50%,B组JOA改良率<50%,术后12个月后随访复查MRI和DTI并收集相关图像数据,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术节段脊髓的ADC值和FA值变化,以及分析ADC值、FA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17.54±8.87)个月,手术节段为C3~5 3例,C4~6 10例,C5~7 5例,C3~6 2例,C4~7 3例,患者术后JOA评分、FA值和ADC值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FA值与相应的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术前ADC值与相应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作为一项可定量评估脊髓信号变化的检查,有助于指导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节段选择和临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进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分析图像特点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CSM颈髓损伤处主要表现为MRI的T2WI图像为高信号,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相应损伤节段的颈髓受压.其中T1WI图像低信号的患者3例,T1WI图像等信号的患者14例.损伤处的DWI图像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损伤段颈髓平均ADC 值(978.2±89.4)±10-6mm2/s,正常颈髓的平均ADC值(900.4±56.4)×106mm2/s,损伤段颈髓与正常颈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4,P<0.01).结论 DWI对CSM慢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震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脊髓震荡损伤17例作为研究组(A组),32例非脊髓震荡髓损伤的脊髓损伤病例作为对照组(B组);选取与A、B组年龄、部位相匹配的4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病例行MR平扫和DTI扫描,测量A组和B组脊髓损伤节段平均FA值和平均ADC值,测量C组(与前2组相同节段脊髓)平均FA值和平均ADC值,并分析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差异。结果 B组平均ADC值为(1301.35±221.15)×10-6mm2/s,平均FA值为(377.12±67.31)×10-3;C组平均ADC值为(827.63±218.54)×10-6mm2/s,平均FA值为(540.03±38.14)×10-3。A组平均ADC值(1103.25±49.65)×10-6mm2/s,较C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组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FA值(423.53±58.42)×10-3,较C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B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对脊髓震荡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脊髓损伤的分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DTI技术在颈髓急、慢性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变组35例颈髓病变和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57±0.058,ADC值=(0.958±0.136)×10-3mm2/s。颈髓慢性损伤MR-DTI的FA值=0.466±0.050,ADC值=(1.105±0.389)×10-3mm2/s;与对照组对比:颈髓慢性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DC值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DTI可以探测到常规MRI上T2WI序列未能发现的颈髓慢性损伤病灶。所有病例通过DTI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脑干华勒氏变性的DT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  孟志华  程英 《山西医学院学报》2014,(3):213-216,248-250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非脑干脑梗死后脑干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的特点,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方法 收集54例非脑干梗死患者,其中非脑干梗死组中初发脑梗死按照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期(n=16)、亚急性期(n=16)、慢性期(n=16);非脑干梗死组按照病灶范围分为腔隙性梗死组(病灶直径<1.5 cm,n=27)和梗死面积较大组(病灶直径>1.5 cm,n =27).另外选择脑实质未见异常的对照组40例.所有受试者应用美国GE1.5T磁共振进行脑部常规MRI及DTI成像.所有数据应用AW4.5 Functool软件分析处理,根据白质纤维示踪图观察脑干皮质脊髓束形态变化,分别测量ADC值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非脑干梗死组ADC值和FA值均降低(均P<0.01);而非脑干梗死组在不同病程和病灶范围大小不同的ADC值和FA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A值从急性期、亚急性期到慢性期呈逐步降低的趋势,ADC值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降低,慢性期升高;与腔隙性梗死组对比,梗死面积较大组ADC值和FA值均降低(均P<0.05).结论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判断非脑干梗死时脑干华勒氏变性皮质脊髓束形态变化,定量测定脑于FA值和ADC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值鉴别诊断高级星形细胞瘤与包膜期脑脓肿的价值。方法收集经证实的12例高级星形细胞瘤和10例包膜期脑脓肿,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测量其囊变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12例高级星形细胞瘤囊变区扩散加权成像呈低信号,10例包膜期脑脓肿囊变区呈高信号;高级星形细胞瘤囊变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2.32±0.26)×10-3mm2.s-1高于包膜期脑脓肿囊变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0.61±0.20)×10-3mm2.s-1(P<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值可作为鉴别高级星形细胞瘤和包膜期脑脓肿的重要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8例病毒性脑炎和27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在治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了常规MRI、DWI检查。病毒性脑炎经临床及治疗随访证实,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测量并计算两组病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结果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07±0.19)×10^-3mm^-2/s和(1.26±0.21)×10^-3mm^-2/s,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60±0.28)×10^-3mm^-2/s和(2.04±0.41)×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SPF小型猪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尿常规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用20头60dSPF小型猪,雌雄各半,对其26项血液常规、生化正常值和18项尿常规值进行测定,并将雌雄SPF小型猪血液常规、生化常值、尿常规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PF小型猪血、尿值变动幅度更小,SPF小型猪血液成分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SPF大、小鼠血液成分变化趋势一致,红细胞(RBC)总数、血红蛋白(Hgb)量较高,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EUTRO)较低.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分叶型(NEUTROl)、血清球蛋白(GLOb)、白球比(ABG)相差非常显著(P<0.01);淋巴细胞、白球比雌性高于雄性,中性粒细胞分叶型、血清球蛋白雄性高于雌性;血小板总数(PLT)、酸性粒细胞(EO)、血液pH值(pH)、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氯(Cl)、血清钠(Na)、血清钙(Ca)、血清磷(P)相差显著(p<0.05);血液pH值、血清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雌性高于雄性;血小板总数、酸性粒细胞、血清氯、血清钠雄性高于雌性;其他血液常规、生化常值及18项尿常规值,雌雄SPF小型猪相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104只健康恒河猴的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青幼年组∶3~4岁,成年组∶5~10岁,老年组∶11~25岁)恒河猴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及分析非麻醉状态下健康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值.结果血液学值中较明显低 (P<0.05) 的项目为MED.血液生化值中♀猴比♂猴明显低 (P<0.01)的项目有ALT、ALP、GGT、CHOL、APOA、HDL、LDL、P3+、BUN,较明显低 (P<0.05) 的项目为ALB.较明显高 (P<0.05) 的项目为UA.各年龄组之间的分析如下:血液学值中RDW值为青幼年组比成年组及老年组均明显低(P<0.01),MEDIAN值为成年组比青幼年组较明显高 (P<0.05),血液生化值中青幼年组比成年组及老年组均明显高 (P<0.01)的项目有ALT、ALP、GGT、P3+,青幼年组比成年组明显高(P<0.01)的项目为BUN、ALP、AST、,青幼年组比老年组明显高(P<0.01)的项目为CK、TF;成年组比老年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为CREAT,较明显低 (P<0.05) 的为TRIG.结论本文建立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正常指标,并讨论了年龄、性别对其正常指标的影响,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周龄BWEL-SPF种鸡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不同周龄的BWEL-SPF种鸡生理和生化指标,并对测定值进行t-检验。方法分别采用计数板法、血涂片法、血液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法、双缩尿法、溴甲酚绿法、酶比色法和硫氰酸汞比色法等测定了10、40和60周龄的雌、雄BWEL-SPF种鸡的生理生化指标,并对雌、雄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测定的生理生化指标中,不同周龄雌雄之间差异显著性表现项目不同,其中在10周龄时,只有总胆固醇(CHO)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0周龄时,甘油三酯(TG)、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总胆固醇(CHO)为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60周龄时,出血时间(BT)、嗜碱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M)、谷丙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凝血时间(CT)和甘油三酯(TG)在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除此以外,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在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BWEL-SPF种鸡的生理和生化指标随周龄不同,在雌、雄之间的差异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骨盆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瘤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髂骨骨髓穿刺检测骨髓瘤细胞比例,并于穿刺后行骨盆MRI检查,测量相应穿刺点的ADC值。结果 11例骨盆MM患者16个穿刺点,其中骨髓瘤细胞百分比正常的穿刺点5个,其ADC值为(510±268)×10^-6mm2/s,余11个异常穿刺点的ADC值为(985±377)×10^-6mm^2/s,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次穿刺测量的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ADC值间的变化具有相关性(γ=0.32)。结论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值可无创性评价骨盆MM骨髓瘤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和疗效,可作为MM的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血清载脂蛋白(apo)AI、B和apoBAl比值的参考值,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WHO国际参考血清为校准物,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规定6089全多地区人群来源的健康成人(18-86岁,男3106例,女2983例)血清apoAI和B水平,计算apoB/apoAI比值。结果:各指标值均近似于正态分布,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随年龄而呈上升趋势(P<0.05或P<0.001)。参考值(5%-95%)为:apoAI男1.39(1.12-1.68)g/L,女1.44(1.13-1.76)g/L;apoB男0.85(0.60-1.15)g/L,女0.79(0.54-1.13)g/L;aplB/apoAI男0.61(0.41-0.87),女0.55(0.36-0.82)。结论:该参考值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健康成人血清AI和B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道了心电QT间期新指数公式eQTc=QT/RR^0.31,认为eQTcd值可作为评价少年儿童心肌病情的可靠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正常3~6月龄和8~12月龄封闭群滇南小耳猪血液生理与生化各项指标.方法常规方法检测滇南小耳猪18项血液生理指标、30项血液生化指标,统计各指标间的性别差异及两年龄段同类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性别间绝大多数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3~6月龄血液生理与生化雌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月龄血液生理雌、雄间HGB、RBC、HCT、MONO%和MONO有差异(P〈0.05),雌雄间血液生化ALT、TBA、CHO、TG、LDL-C、APOB和CL有差异(P〈0.05);两个年龄组雌雄合并相比,血液生理WBC、PLT、MPV、LY、MCHC、NEUT%和NEUT等7项指标有差异(P〈0.05),生化指标ALB、UREA、HDL-C、GLU、APOA和FE等6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滇南小耳猪两个年龄段之间以及雌、雄之间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可为滇南小耳猪的标准化研究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