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内服药的剂型很多,药效各殊,临床根据疾病治疗需要选择使用.目前常用的剂型有汤、丸、散、膏、合、冲、片、酒剂等.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药物的功用、剂型、使用方法 和服药后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
中药制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的记载。以后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进一步发展。解放后,中药剂型发展更加迅速。除了传统的剂型外,又增加了片剂、糖浆剂、合剂、橡胶膏等剂型。近十多年来又发展有冲剂、口服安瓿剂、针剂、静脉用乳剂及混悬剂、气雾剂、滴丸、胶囊剂、膜剂、微囊等新剂型。这些剂型不仅疗效显著,便于机械化大生产,且经药理、植化及药剂等实验研究,制定了质量标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现将近十几年来发展的主要几种剂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5 方剂剂型 决定方剂剂型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根据病情需要而决定剂型,如病有轻重缓急,剂型有汤、丸、散、膏等不同。二是根据药物特性而决定剂型,因某类药物必须用汤剂才能发挥药效,而某些药物只有用散剂或丸剂才能发挥治疗效果。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特点制成一定的型态,称为剂型。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5.1 汤剂 又称汤液,是将药物片剂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药制剂,有丸、散、膏、丹、胶、酒、露、曲等多种,乃视其性质、用途而制成各种适宜的剂型。《神农本草经》书中名例说:“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溃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梁代陶弘景又补充说:“又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膏煎者,亦兼参用,以为其制。”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历史悠久的岁月中,积无数的经验,将药物制成适合临  相似文献   

5.
有必要推广使用中药煮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煮散是药材粗颗粒 (粒度大小以 2~ 4mm )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从剂型上看 ,它并非独立剂型 ,而只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 ,具有汤剂的一切特征 ,是一种传统的剂型 ,具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煮散较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四逆散、半夏散方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在《金匮要略》中对煮散的记载更为详备 ,共 9方。“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卷八“续命煮散” ,卷十二“茯神煮散”等 ,11个煮散方剂。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 ,由于战争不断 ,药材短缺 ,为节省药材 ,医家提倡使用煮散。到宋代 ,煮…  相似文献   

6.
“方后注”是指《伤寒论》方药后所载的自注文字。它不仅是《伤寒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本文试就《伤寒论》方后注的内容进行整理探讨,以期揭示其学术价值,引起大家的重视。一、剂型制备《伤寒论》112方,主要运用了汤、散、丸、导等剂型。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张仲景在方后注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瓜蒂散方的制备,方后注云:“上二味(瓜蒂、赤小豆)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为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大陷胸丸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大黄、葶  相似文献   

7.
煎药机近年来在临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科学合理地使用煎药机,总结经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努力将传统煎药方法与现代科技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汤剂煎煮质量,使中药汤剂这一传统剂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1 中药制造业现状据1990年资料统计,台湾地区有中药厂307家,包括中药厂,中西药厂和中、西药分厂三种,大多分布在台北、彰化、台南等地。主要生产传统型的中药制剂和现代型的(含中药浓缩剂型和中药之西药剂型)中药制剂。传统中药剂型有丸、膏、丹、散、汤、胶、露、酒等  相似文献   

9.
现状在临床上将中西药联用是我国临床用药的优势和特色。中药、西药的使用都遵循各自的理论原则。例如:西医把咳嗽作为症状治疗,而中医把咳嗽作为内科疾病,分内感、外感两类,治疗亦选用相应的方剂。中西药联用涉及临床各个科室,但以内科为多。例如:用丹参注射液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中西药联用其使用剂型也很广泛,有丸、散、颗粒、片、汤、气雾剂、注射剂等。其给药途径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血管、肌肉以及穴位。例如:当归注射液加维生素B1治面瘫。中西药联用的配伍方式有两种,合方同用、异方同用,例…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的方药和剂型丰富多样,内服常用有汤、丸、散、膏、丹、酒醴及花露。用于局部的有熏、洗、摩散、坐药、导药和锭、条等。上述剂型几千年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唯在各种方药用法中,导药的使用似较少。但考之文献,导法亦不乏研究论述,如《伤寒论》早就有这样记载:“……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证治准绳》指出:“凡诸秘服药不通或虚人畏服利药者用蜜煎导”,“冷秘用酱生(?)导”。“热者猪胆汁导”。《医宗  相似文献   

11.
在相同的中药方剂中,由于其配制剂型的不同,患者服药后所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等特点都会出现不同的差异.“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充分说明古人用药选择剂型的重要性.所以,只有充分认识到剂型与疗效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够正确选择中药剂型,以便在治疗中更好的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医很早就开始探讨剂型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发现了服药方法对于疗效的影响,汉代张仲景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汤、散、丸对疗效的影响,沈括、李东垣进一步论述了剂型理论。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经典房室理论观念相符,中药剂型理论包含了现代药物动力学最基本的观点,能够被药物动力学理论所诠释。  相似文献   

13.
相同的中药方剂,由于配制剂型的不同,服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如果使用途径不同,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作用,如天花粉口服剂清热化痰,注射剂仅可用于中期妊娠死胎引产。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充分肯定了选择剂型对发挥疗效的重要作用。即使同为丸剂,临床应用中选择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剂型与疗效问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选取中药制剂,以增疗效。  相似文献   

14.
水丸是我院药厂的传统剂型,其质量标准规定了性状、鉴别、水分、溶散时限等项目。其中水分含量对其溶散时限是否有影响,查阅有关文献,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①对我厂筋骨痛消丸(水丸)一年来的水分和溶散时限进行了统计。见表1。②为了便于分析,将...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施治的专书。从方剂学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部理、法、方、药贯穿在一起的方剂学佳作,为祖国医学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伤寒论》用药83味,载方113首,包括了汤、丸、散、膏、栓、灌肠等剂型。其辨证之准确,立法之得宜,制方之严密,用药之精奥,垂于千载,一直奉为医家之楷模。自明、清以来,《伤寒论》已被尊为“经典”著作,其方已被誉为“经方”。余不揣固陋,今就《伤寒论》方剂上的一些特点,予以讨论。运用《内经》制方理论的典范《伤寒论》由始至终没有直接引用《内经》之文,但其理、法、方、药皆在  相似文献   

16.
《实用中成药手册》中煮散的统计分析张玉芳,原晓洪,李雁,琚伟,宋丽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剂型,中成药《实用中成药手册》是宋连柱等人编写,1985年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载中成药2070种,包括传统剂型丸、散、膏、丹、片和现代剂型针剂、合剂...  相似文献   

17.
<正> 宋代严用和首创并载于《济生方》之归脾丸(汤),至今已500余年而久用不衰,经过历代医家和中西医工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这一传统古方日新其用,适应于11大类50余种病证,体现了此方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广泛效用。本文作者结合近年来的文献学习与临床体会,就归脾丸的方剂探源、方  相似文献   

18.
滴丸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滴丸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张善玉,李凤龙延边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关键词中药药剂学,滴丸,生物学效用中图法分类号R283.6自从中药的传统疗效愈来愈得到肯定和重视以来,中药剂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今不仅有传统的丸、散、丹、膏等剂型,还有胶囊、注射、袋泡、滴丸、...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水热互结”方证述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观点中,“水热互结”之证似乎仅限于大陷胸汤(丸)证和猪苓汤证,但笔者认为此说尚不全面。故而多方考察、仔细论证,认为小陷胸汤、茵陈蒿汤、大小柴胡汤及三泻心汤等俱为“水热互结”之证而设,所异者病位不同,病情不一,病性有别而已,故而处方用药有所区别,在此一一论述之。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一部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不仅医卫精深,用药方法也多有创造性。中药汤剂、丸、散、膏,丹、露、酒等制剂在应用上各有特长,千百年来在医疗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已深得广大群众的信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剂型改进的探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剂型改进的目的不外以下各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